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历史军事>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46节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46节

  一来确实如朱标所言,他太年轻,封赏太过容易遭人嫉恨。
  二来就是,现在就位居高位,未来不好掌控。
  不过作为皇帝,手下的人三番五次的立功,他也不能没有任何表示,所以才有了方才那一问。
  现在这个结果是最好的。
  之后他又问了一些钱币方面的问题,陈景恪一一做了解答。
  让他对钱币的理解更加透彻,对如何革新也有了更加清晰的思路。
  “大明的宝钞确有漏洞,该如何修补,你可有想法?”
  陈景恪摇了摇头道:“臣倒是想过,只是所想之法都有弊端,贸然实施恐会造成不可测的后果。”
  朱元璋很是意外,之前他长篇大论的讲完,都会给出不错的解决办法。
  这次竟然说没有。
  不过想想这件事情的严重性,又觉得很正常。
  此事关系太大,一个不好就会有无数百姓受害。
  恐怕陈景恪不是没有办法,而是觉得自己的办法不够稳妥。
  想到这里,对陈景恪就更是满意。
  这小子不错,该低调的时候低调,该狂妄的时候狂妄,遇到大事从不激进。
  果然是个好苗子啊。
  “给咱说说你的办法,就算不成,也能作为参考。”
  陈景恪这才说道:“一来我想的是,仿照蜀汉之法在全国建立仓库,允许百姓用宝钞兑换物资。”
  朱元璋连连摇头:“不成不成,蜀汉只有一州之地,可以在各地建立仓库。”
  “咱大明天下一统地域辽阔,建立如此多的仓库,费时耗力还劳民伤财。”
  还有一点就是,宝钞已经失去信誉。
  一旦施行这个策略,必然会引起全民挤兑。
  重建信誉需要时间,在这期间必须要准备足够的资源。
  若出现兑不出物资的情况,哪怕只是一时的,也会全盘皆输。
  可大明哪来那么多物资?
  就算勉强能凑够,可是将这么多物资堆放在仓库里不使用,朝廷也要破产了。
  所以这个方法是绝对不行的。
  陈景恪说道:“陛下英明,臣也是后来才想到这一点。”
  “之后臣又想,要么就在天下各地开设钱庄,允许百姓以宝钞兑换铜钱。”
  朱元璋再次摇头,虽然没有说什么,但意思很明显。
  这个方法还不如第一个。
  筹措物资虽然麻烦,但勒一勒裤腰带还是能凑出来的。
  可这么多铜钱,朝廷是真无能为力。
  “后来臣又想,以茶、盐等物资,来兑换百姓手中的宝钞……”
  陈景恪又接连说了好几种方法,都存在很大漏洞。
  不过这些方法,依然给朱元璋带来了很大的启示。
  “你能想到这么多法子,已经很不错了。”
  “虽有漏洞不可单独施行,但有些法子可以作为辅助手段。”
  陈景恪谦虚的道:“谢陛下。”
  这时,一直在思考的朱标忽然开口道:“爹,我倒是想到了一个法子。”
  朱元璋高兴的道:“哦,快说什么法子?”
  朱标说道:“这是一个复合法,需要多管齐下。”
  “一,先规定一个期限,允许盐商以宝钞直接从盐场买盐。”
  “盐商必然会大量从民间收购宝钞,如此就能减少民间持有宝钞的数量,还能减小百姓的损失。”
  “为了不影响盐法,这个期限不能太长。”
  明朝盐法规定,盐场国有,盐商想买盐,必须用盐引。
  获得盐引的办法只有一个,运送军需物资去边关。
  现在有一个法子,可以让他们直接从盐田买盐,那些盐商必然会主动购买宝钞。
  但这么做会影响边关物资运送。
  不过,只是短期的话问题不大。
  可以提前囤积物资,也可以征用民夫运送,总能渡过难关。
  所以朱元璋点头道:“不错,还有呢?”
  第53章 朱标小露一手
  陈景恪露出思索之色。
  这个法子确实可行,盐商的财力毋庸置疑。
  他们出手收购宝钞,确实能有效减少民间持有量。
  而且一旦他们开始大批量收购,宝钞价格必然上涨,也能减少百姓的损失。
  而朝廷付出的,就只是一些盐。
  民间宝钞数量减少,后续不论采用何种方法,压力都要小很多。
  就是不知道朱标后续步骤如何。
  朱标继续说道:“二,允许百姓以宝钞纳税,这一点至关重要。”
  “既可以吸纳民间宝钞数量,也可以防止盐商恶意压价。”
  “且朝廷允许以宝钞纳税,也能提振百姓对宝钞的信心。”
  朱元璋再次颔首,说道:“可以先发布诏令,允许百姓以宝钞纳税。然后再行宝钞买盐之法。”
  朱标道:“爹说的是,不能给盐商钻了空子。”
  “这两条政策发布之后,民间持有的宝钞数量就会大大减少。”
  “然后我们再效仿蜀汉之法。”
  “在应天府广建仓库,允许百姓以宝钞兑换物资。”
  “等应天府的百姓习惯了宝钞,自然而然的就会向外扩散……”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京都流行的东西,很快就会被各地模仿。
  有了榜样的作用,宝钞就能以应天府为中心,扩散至全国。
  朱元璋问道:“只在应天府开通兑换,别处的百姓是否会有怨言?”
  朱标解释道:“经过盐商收购,民间的宝钞数量大大减少。”
  “且朝廷允许以宝钞交税,百姓只需要等上几个月就可以了。”
  “用不了一年,宝钞就能重建信誉,些许民怨自然消失。”
  陈景恪也思索起来,这个办法有不足之处,会让百姓受到一定损失。
  可世上哪有万全之策,什么都想保全最终更可能是什么都保不住。
  况且让盐商收购宝钞,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百姓的损失。
  所以,这个方法还真具备极强的可行性。
  朱标竟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就想出了有效的解决办法,这能力实在太强了。
  之前他只是听人说朱标能力很强,文武百官都服他,兄弟也都对他心服口服。
  但穿越这么久,还没有见过朱标展露自己的能力,心中难免会有怀疑。
  现在他终于见识到了。
  果然不愧是大明副皇帝,朱元璋最中意的儿子。
  朱标显然想的更多:“这只是第一步,等应天府的百姓接受了宝钞,我们就可以抽调资源在别处继续施行此法。”
  “北平、太原、洛阳、扬州、泉州、成都等等。”
  “如果顺利,或许用不了一年,宝钞就可以获得百姓信任。”
  朱元璋没有发表意见,而是问陈景恪道:“你以为太子此法可行否?”
  陈景恪敬佩的道:“太子英明,臣以为世间再难有比这更好的方法了。”
  朱元璋终于开怀大笑:“哈哈,你小子也会拍马屁啊。”
  “不过咱也觉得这个法子好,兼顾全局,步步为营,非常稳妥。”
  “至少咱想不出比这更好的法子了。”
  朱标表情很淡定:“谢谢爹夸奖。”
  朱元璋慈祥的道:“既然你有了法子,那此事就交由你来办吧。”
  “明天咱就下令,让户部和宝钞提举司全力配合你。”
  朱标却说道:“此事急不得,囤积所需物资就需要大量时间,若提前走漏风声,恐会为人利用。”
  朱元璋颔首道:“那好,你尽管去做,此事我不干涉。”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