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67节
看着他苍白的脸色和满头大汗,陈景恪真怕他一口气喘不上来猝死了。
“你先歇息一下匀匀气,咱们等会儿再叙旧。”
方孝孺点点头,站在旁边大口喘息起来。
似乎是怕他跑了,眼睛一直盯着他。
陈景恪这会儿也猜到一些原因,大概率是被朱雄英给说破了道心,这几天吃不好睡不好导致的。
否则也不至于看到自己,如此的激动。
这时负责皇宫安全的禁卫走过来,警惕的看着方孝孺,对陈景恪说道:
“陈伴读,你们这是?”
陈景恪客气的道:“没事,遇到了一位许久没见的朋友,他……”
说到这里,朝方孝孺看去,示意他表明自己的身份。
方孝孺深吸口气说道:“在下方孝孺,奉命面圣,与陈伴读乃旧识。”
那禁军士兵也只是例行询问,见陈景恪说认识,也没有多问就离开了。
方孝孺还有些呼吸急促,不过已经不影响说话,整理了一下衣服拱手道:
“在下方孝孺,方才多有冒昧,还请恕罪。”
陈景恪也拱手还礼:“在下陈景恪,忝为太孙伴读。”
方孝孺客气的道:“原来是陈伴……”
话说了一半,他脑海中闪过一道霹雳,一个念头猛然生出。
然后不敢置信的道:“陈伴读?那天酒楼的那位少年莫非是……”
陈景恪只是笑了笑,什么都没说。
作为伴读,我可不能随便泄露太孙行踪,被人猜到与我无关。
方孝孺自然明白他是什么意思,满脸的不可思议。
然后竟然不顾场合和身份,大笑起来:
“哈哈……好好好,有此太孙实乃我大明之幸,万民之福也。”
陈景恪相当无语,赶紧后撤了几步,表示我不认识他。
还好这会儿没什么人,否则少不了被训斥。
远处的禁军也只是看了一眼,并没有多问。
毕竟陈景恪这个太孙伴读,在宫里还是有几分面子的。
发过癫之后,方孝孺激动的道:
“这几日我一直在想,是何等样的人家,才能培养出如此优秀的子弟,没想到竟然是太孙。”
陈景恪含笑道:“太孙聪慧,远胜常人。”
方孝孺又说道:“四梅先生果然名不虚传,有机会我定当登门拜访,当面求教。”
这意思就是将功劳都归于叶兑了。
陈景恪依然没有说什么,只是附和道:“叶先生不愧为当代大儒,学问深厚让人敬佩。”
又说了几句,方孝孺期盼的道:“在下想拜访太孙,不知陈伴读可肯引见?”
陈景恪表情忽然严肃起来:“方先生,谨言慎行。”
方孝孺也是脸色一变,他现在已经是外臣,主动结交储君乃大忌。
当今皇帝确实重视亲情,不但不忌惮太子,还主动让太子参与政务。
想来太孙也一样早早就能接触政务,和外臣打交道也是常有之事。
可为了公务打交道,和私下拜访意义完全不一样。
皇帝可以不在乎,但作为臣子,有些规矩还是要守的。
想到这里,他朝陈景恪郑重行礼道:“谢陈伴读提醒,在下知道了。”
陈景恪点点头,换上笑容道:“方先生若无事,不若陪我一起走走如何?”
祭品奉上,助我三江。
献祭一波大佬,助我登上小喇叭三江首强。
《大唐李二:恁祖宗来了!》,林家龙女。
主角带着贞观十一年的李世民,穿越到武则天封后大典之上,李二红怒了。
《红楼贾恩侯》,狗头道子。
很好看的红楼文,新书榜排名比我还要高,目测精品没问题。
《大明靖海侯》,一只橘猫压海棠。
穿越成雨化田(汪直)的亲外甥,抱万贵妃大腿,誓做大明靖海侯。
《大明嫡子》,肉丝米面。
明穿大精品作品,魂穿朱允熥,吊打朱允炆,带领大明成为霸主。
《红楼御猫》,一品御猫。
红楼大精品作品,穿越红楼吊打贾宝玉,迎娶林妹妹。
《爱发微博的我,成了职业通天代》,血流三千尺。
lol万均作品,风格与其它同类型作品迥异,强烈推荐。
第74章 竹书纪年
方孝孺并没有拒绝这个邀请,他也想通过对方,多了解一下太孙。
且陈景恪既然是伴读,太孙会的东西他应该也会,说不定就对自己有帮助了呢。
于是两人就离开皇宫,找了一家酒楼要了一间包厢。
一开始双方都没有谈正事,而是假借寒暄了解对方的情况。
陈景恪这才知道,方孝孺的父亲竟然是被空印案牵连被杀。
这让他唏嘘不已。
他一直都认为空印案是朱元璋太敏感。
所谓空印案,起因是一个从元朝时期就存在的制度缺陷。
具体来说就是:
按规定,每年省、府、县都要向户部呈送钱粮及财政收支、税款账目。
户部与各省、府、县的数字须完全相符,分毫不差,才可以结项。
如果有一项不符,整个账册便要被驳回,重新填报,重新盖上地方政府的印章。
可是当时的赋税多为实物,大部分都是粮食,而粮食在运输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缩水等情况。
所以,按照正常手续,写好账册再往户部送,这账永远都对不上。
离应天府比较近的地方,大不了再回去一趟,重新填写一份账册。
云贵和四川这些偏远省份怎么办?
就古代那种交通条件,一来一回就要几个月乃至一年。
搞不好遇到水土不服,小命就没了。
于是大家就想到了这个办法。
空白账册盖章子。
等粮食运送到户部称重,再填写数量。
这种方法从元朝一直沿用到明朝建立,足足用了一百多年。
朱元璋发现这事之后,根本就不加以甄别,直接将所有涉案人员全杀了。
有人认为杀的好,也有人认为那些人太冤了。
陈景恪属于后者,他确实觉得这事儿太冤了。
打个比方,你去一家公司应聘,公司制度有缺陷,会导致你的工作没有办法进行下去。
但这个缺陷已经存在了上百年,始终没有人完善。
且前人也想到了一个办法,能让工作正常进行。
你的前任,前前任……往前几十任,都在使用这个办法。
你坐上这个位置之后,用不用这个办法?
不用?
那直接换工作吧。
用?
忽然有一天,公司说你利用这个漏洞谋私,将你告上法庭送进了监狱。
你会怎么想?
空印案的情况差不多就是这样。
正常来说,发现这个缺陷之后,应该先进行完善,然后警告所有人不许再犯。
再有人犯,就从重处罚。
如果心里实在不舒服,可以抓几个典型杀了震慑一下其他人。
朱元璋不一样,他先把人都杀了,然后再完善制度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