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历史军事>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68节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68节

  关于此事的是非曲直,前世一直存有争论,陈景恪也在网上和人打过嘴炮。
  不过后来想想,属实没必要。
  历史本来就是任人评说的,每个人所站的角度不一样,得到的结果自然也不一样。
  实在没什么好争论的,大家求同存异就好。
  方孝孺的父亲被杀之后,他依然苦学不辍,最终获得郡学训导举荐。
  当然了,他‘宋濂学生’的身份也帮了大忙。
  毕竟,宋濂可是江浙派系核心人物,人虽然不在了,关系网还在。
  而方孝孺也确实优秀,有资格借用师父留下的关系网。
  今年参加科举,他可谓是雄心勃勃。
  然后就遇到了朱雄英,被当头一棒差点打的道心破碎。
  听到这里,陈景恪心中暗笑不已。
  建文三傻,谁见了不想踩一脚。
  当听方孝孺说,他准备放弃科举,回乡重新学习的时候。
  陈景恪非常的惊讶,发自内心的佩服。
  方孝孺政治上是很幼稚,但也是一个纯粹的君子。
  这样的人,要么是国家栋梁,要么……建文三傻。
  只希望他真的能被打醒,别再搞什么复周礼,也别重蹈前世覆辙。
  后面朱元璋召他入宫,陈景恪猜到了。
  但让他参与编写《华夏简史》,着实出人意料。
  可是仔细一想,又不得不承认,这简直就是最适合他的工作。
  整理史书的同时,也能参悟属于自己的道。
  朱元璋用人之高明,可见一斑。
  由此也可以看出,老朱对方孝孺还是很重视的。
  当然,这和朱雄英也有直接关系。
  毕竟,他当了朱雄英展示才华的背景板,还是第一块,老朱多看他一眼也正常。
  陈景恪自己的经历就简单多了,自幼学习家传医术,揭皇榜救了太孙。
  被陛下器重,成了太孙伴读。
  这些方孝孺早就知道了,毕竟太孙身份特殊,关于他的一切都被大家所关注。
  陈景恪的经历也早已为人所熟知。
  互相介绍了身份,又有酒楼那事在,双方很快就熟络起来。
  方孝孺终于忍不住,将话题往周礼和朱雄英那番话上引导。
  陈景恪对他印象挺好的,就决定多点一下他。
  “方先生,你一直推崇周礼,可又有谁知道周礼是什么样子的?真的有你想的那么好吗?”
  方孝孺正色道:“陈伴读何出此言,周礼就在九经之中。”
  陈景恪笑了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道:“方先生如何看待《竹书纪年》。”
  竹书纪年?
  听到这个名字,方孝孺脸色剧变。
  “此乃晋人杜撰而成,陈伴读提它作甚。”
  陈景恪并不意外这个回答。
  因为《竹书纪年》否定了许多儒家赞颂的圣贤,向来被儒家视为洪水猛兽。
  这部书出土于晋朝初期,是盗墓贼在一座战国古墓挖出。
  晋武帝命人将竹简收集起来,进行整理抄录。
  然后就发现,这是一部记录了从五帝到夏商周,再到战国时期的史书。
  且上面的许多记录,都和史记不同。
  很多事件,更是和儒家宣扬的圣贤思想,完全相违背。
  比如禅让制,在儒家吹捧里是圣贤有德者居之。
  然而在竹书纪年里,却充满了血腥味儿。
  还有伊尹和太甲。
  儒家故事里,太甲无道伊尹将其废除,太甲洗心革面,三年后伊尹将王位还给他。
  这是多么美好的故事,狠狠的吹捧。
  然而在竹书纪年里,伊尹废除太甲后自己当了王。
  七年后太甲潜入王都,杀死伊尹夺回王位。
  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
  这相当于是把儒家的老底儿给揭了,自然遭到了儒家的抨击和抵制。
  不过当时儒家并未做到一家独大,他们的抵制并不影响竹书纪年的传播。
  后来纸张普及,传播的范围更广。
  其上记载的内容,被许多人所认可。
  唐朝时期认可这本书的人尤为的多,很多人自己写书的时候,都会因为上面的记载。
  但宋朝时期,儒家彻底完成了独尊,《竹书纪年》自然被视为歪理邪说。
  没多久就散佚了,只有部分流传下来。
  陈景恪当着方孝孺的面提这本书,无异于当面打他的脸。
  但他今天就是奔着打脸来的。
  所以见方孝孺如此激动,他意味深长的道:
  “如果我说,我看过一本楚国史书,与竹书纪年记载大同小异,方先生作何感想?”
  “或者,对方先生来说,是真相重要,还是儒家需要的真相更重要?”
  第75章 因时而变
  “当然是真相重要。”
  方孝孺脱口而出,然后才反应过来,又震惊的道:
  “你看过楚国的史书?”
  陈景恪点点头:“有幸看到过。”
  方孝孺追问道:“书在哪,可否带我看一看?”
  陈景恪摇摇头:“我答应过别人,不向外透漏此事。”
  方孝孺马上就明白了他的意思,竹书纪年是盗墓贼挖出来的,那这部楚国史书大概也是如此。
  而且极有可能是挖掘的还是楚国王室墓穴。
  这是死罪,不愿意透漏身份也正常。
  可无法看到实物,他又如何能相信陈景恪所言真假?
  陈景恪自然也知道他的想法,心下也很是无奈。
  他说的楚国史书就是《清华简》,前世两千年后才出现,他上哪给方孝孺找去。
  这套竹简首次露面是2006年,香江一家拍卖行上。
  水木大学的校长得知后,就组了个饭局,找来几人讨论这份竹简。
  最后由水木大学的校友买下,捐赠给了学校。
  也因此,这一套竹简被命名为《清华简》。
  根据文字内容可知,这是楚国史书,应当是楚国古墓出土。
  但具体是哪座墓,谁都不知道。
  有句话说得好,孤证不立。
  如果只有《清华简》一部史书,大家还能怀疑它的真实性。
  事实上《竹书纪年》也因此备受质疑。
  现在两本书相互印证,确定了它们的真实性。
  也为竹书纪年洗清了冤屈。
  前世陈景恪还一度以为,这俩名字指的是同一本书。
  后来上网搜了一下才知道,这是两部不同的史书。
  他还发现,不少人拿着这两部书,去指责司马迁的《史记》。
  说他篡改历史欺骗后人,人品实在败坏至极。
  陈景恪觉得,这还真有点冤枉司马迁了。
  始皇帝为了统一人心,收缴天下史书,很大一部分被焚毁。
  然后项羽一把火,将秦皇宫的藏书,烧了个干干净净。
  至此先秦史,尤其是远古史,彻底成了谜。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