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历史军事>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82节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82节

  又和冯氏说了几句宽慰的话,就再次从后门离开。
  怕被人瞧见堵住,他走出很远才停下来。
  孙氏出现在自己家里,确实很让他意外,但也让他放下心来。
  其实他自己也是第一次面对这种情况,还真有些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有孙氏帮忙应对,解决了所有后顾之忧。
  而且可以想见的是,有她带着,自家母亲能更快的适应现在的身份。
  不会因为懵懂,触犯某些规矩。
  因此,他心中对徐达和孙氏更加的感激。
  同时也为徐达的为人处世,发自内心的敬佩。
  从来不贪功不揽权,也从不私下结交百官,更未听说过徐家有人嚣张跋扈欺凌百姓。
  帮助别人,也是这么的悄无声息。
  难怪朱元璋一直这么信任他,还让他镇守北平,亲自教导朱棣。
  要知道,军中大将私下结交藩王是死罪。
  尤其是徐达和朱棣还是翁婿关系,更是不允许私下相见的。
  周王朱橚私下去见自己的老丈人宋国公冯胜,就被朱元璋严惩。
  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情,让冯胜遭到怀疑,没多久就步了蓝玉的后尘。
  虽然朱橚和冯胜的案例有些特殊,但也足见朝廷对这方面的防范很严厉。
  所以,徐达的待遇在大明可以说是独一份的。
  这就是会做人带来的好处。
  仅此一点,就值得自己终生学习。
  徐达的宅院离大功坊并不远……准确说,大功坊就是因为徐达住在这里,才得名。
  所以两家离的并不远,没一会儿陈景恪就来到徐府,见到了徐达。
  徐达正拿着书,坐在院子里晒太阳。
  面前一张桌子,上面摆着柑橘等水果,还有几样滋补品。
  见到他过来,就大笑道:“哈哈,不错,你要是提着礼物来,我可就将你撵出去了。”
  陈景恪摊了摊手,道:“我倒是想给您带点礼物来着,可是刚进门就被我娘和伯母给撵出来了。”
  “身上就带了几个铜板,只够买几个大饼。”
  “我一想,带着几个大饼多难看啊,还不如不带,于是就空着手来了。”
  虽然他是用玩笑语气说出来的,但当时的情况确实如此。
  在宫里用不到钱,他身上就几个铜板,到家之后都没来得及坐下就离开了。
  想给徐达买点礼物,发现没钱,只能空着手来了。
  徐达指了指凳子示意他坐下:“那你这次算是逃过一劫,又不逢年不过节的,带什么礼物。”
  “当然,要是逢年过节你不来给我送礼,我可是会生气的。”
  陈景恪在他对面坐下,笑道:“只要您不嫌烦,我能将您家的门槛踏破了。”
  “背上的伤如何了,有好些吗?”
  徐达咧咧嘴道:“疼,针刺的一样疼。不过听你伯母说,硬块缩小了一些。”
  陈景恪点头道:“疼就对了,要是不疼才麻烦。”
  “硬块缩小可能是错觉,正常来说先慢慢变软,然后逐渐缩小。”
  “就算痊愈,硬块也可能无法完全消除,且肤色也会和别处不同。”
  徐达笑道:“能捡回一条命就不错了,留点疤算的了什么。”
  然后又问道:“家里这会儿很乱吧?”
  陈景恪叹道:“太乱了,若没有伯母在,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今天就是特意来感谢伯父的,可惜空手来的,显得没诚意。”
  徐达只是笑了笑,没有接他这个话茬,而是说道:
  “你年龄还小,还没到接触这些事情的时候。”
  “况且你的未来皆系于太孙一身,不用理外面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陈景恪知道他这是在借机提点自己,不要结交乱七八糟的人,感激的道:
  “谢伯父提点,我知道该怎么做。”
  响鼓不用重锤,徐达自然也能看出他听进去了,心下更是赞赏。
  小小年纪就懂得收敛,能耐得住寂寞,仅此一点就超过了大多数人。
  接着两人就闲聊起来。
  他们都不是笨人,话题从不涉及朝堂,多是一些个人趣事。
  再就是徐达讲述边关战事,讲一讲行军打仗的要领。
  陈景恪也是看过《武经总要》的,现在有了徐达亲自指点,对军事有了更深的了解。
  两人正说的投入,就听有人大笑道:“哈哈,你们两个说什么呢,这么高兴。”
  这熟悉的声音传来,两人愣了一下,连忙起身:
  “上位。”
  “参见陛下。”
  朱元璋挥手让随从退下,径直来到这里坐下:“坐坐坐,别客气。”
  然后拿起水果就开始剥皮:“这柑橘饱满多汁……你们也吃。”
  徐达和陈景恪都哑然失笑。
  第89章 大明二代目第一人
  来自徐达的友谊,很突然很意外,但又是那么的自然。
  就好像是两家邻居,你来我家串门,我去你家串门。
  期间没有发生什么惊心动魄的事情,就这么串着串着,关系就好起来了。
  而且他们还是在朱元璋的目光下,建立的关系,免去了不必要的猜忌。
  陈景恪认为,这是他揭皇榜以来的第二大收获。
  第一大收获自然是成为伴读,和朱元璋一家子搞好关系。
  所以在休假这几天,他没少往徐达家里跑。
  期间自然也和徐达的几位子女结识,其中给他印象最深的是三个人。
  一个是徐达的二女儿徐妙清,才六七岁的年纪,就伶牙俐齿,刁蛮任性。
  在得知她的生母,是被朱元璋下旨杖毙的谢氏之后,陈景恪就对她敬而远之。
  毕竟,江湖传闻谢氏竟然敢对马皇后不敬,属实有点逆天。
  第二个就是徐达的三女儿,今年才只有三岁。
  但她的名字叫徐妙锦。
  历史上有名的才女,且对她的评价全是赞美之词,朱棣对她都倾慕不已。
  后来她姐姐徐皇后(徐妙云)病故,朱棣一度想将其纳入宫中封为皇后。
  徐妙锦婉拒,后出家为尼。
  如果她的年龄再大上几岁,陈景恪绝对会厚着脸皮,托媒人上门求亲。
  至少先订个婚再说。
  只可惜,她年龄太小了,他还没那么变态。
  印象最深的第三个人,就是徐达的长子徐允恭,也是一位青年才俊,颇有其父之风。
  徐允恭就是徐辉祖。
  为了避朱允炆名讳,才改的后面的名字。
  这一世朱允炆估计是没机会当太孙了,朱雄英的名字又是特例。
  所以,徐允恭也大概率不用改名字了。
  对他,陈景恪有着天然的好感。
  和他的身份无关,而是前世的遭遇。
  徐允恭年轻时就展露出不凡的才华,深得朱元璋器重。
  先后前往常德、湖广、陕西、凤阳等地整训军备。
  还训练过海军,防备倭寇。
  甚至,去国子监考核过国子师生的学业。
  朱元璋还让他陪伴在朱允炆左右,以培养感情。
  可以说,他就是老朱留给朱允炆的班底之一。
  徐允恭也没有愧对老朱对他的信任。
  朱允炆要削藩时,他力主将朱棣的三个嫡子,扣押在应天。
  即便这个三个孩子是他的亲外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