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历史军事>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88节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88节

  其中《救荒本草》的影响力最大,传播到世界许多国家,在国际上都有着极高的赞誉。
  被誉为,对世界贡献最大的大明藩王。
  关键是,他没有任何恶行。
  研究医术是觉得学医能治病救人。
  同样是被发配,别人都是要死要活,他基本不受影响。
  被发配到云南,他继续研究医术。
  发现那里的百姓,饱受瘴气等恶劣环境侵扰。
  很多百姓缺衣少食之下,只能去吃不知名的植物。
  他就更加用心的去研究医术。
  还在自己的封地中划出一块地,专门种植各种植物加以研究。
  将可食用的草本植物全部记录下来,编写成了《救荒本草》。
  目的就是让百姓在灾年,能多一点求生的知识。
  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明朝历史里被贬低为:不务正业,好奇技淫巧。
  朱元璋对这个儿子也失望透顶,认为其:愚蠢不堪造就。
  但是,作为穿越者,陈景恪自然不会有这样的想法。
  他可是很想将朱橚拉入自己小团体,搞医学研究的。
  只可惜,大明铁律,藩王不得结交大臣。
  私下会见都要被处罚。
  历史上朱橚跑到凤阳去玩,被朱元璋发配到云南一年多,还是朱标求情才被放回来。
  私下去见了老丈人冯胜一面,再次被惩罚。
  陈景恪也只能想想,不敢真的行动。
  但见一见前辈,还是没问题的。
  让陈景恪没想到的是,得知他的身份后。
  朱橚直接抛下前来迎接的朱雄英,拉着他问东问西,态度还非常恭敬。
  反倒是让陈景恪有些不知所措。
  许久才反应过来,这会儿朱橚才只是个二十一岁的小年轻,还不是后世那位医学家。
  而陈景恪虽然年轻,却已经身负神医之名,在圈内的名声很大。
  达者为先,朱橚尊敬他,也是可以理解的。
  想通了这些,陈景恪心中那叫一个得意。
  不过朱橚这样做,会不会让朱雄英不高兴?
  陈景恪担心的朝朱雄英看去,却见对方并未生气,还给了自己一个安心的眼神。
  这才放下心来,和朱橚聊了起来。
  “……景恪啊,你的病气论实在太精妙了……”
  “防疫手册刚发下来的时候,我找来许多名医研究,很多人都不认同……”
  “我就找了两组病人……一组按照以往的方式治疗,一组按照手册要求去做……”
  “发现按照你的说法去做,病人恢复的更快更好……”
  “后来又做了许多验证,终于让所有人都信服了……”
  闻言,陈景恪也震惊了,竟然已经开始使用对照法,去验证医学理论。
  果然不愧是真正的医学天才啊。
  更让他激动的是,朱橚这么做,无疑是在帮他推广‘病气’理论。
  这一套理论早一日推广开,就能多拯救无数人。
  原来,双方才只是第一次见面,却早已经有所联系。
  第95章 继续说啊
  回到皇宫,朱橚才依依不舍的和陈景恪告别,去往坤宁宫拜见父母。
  不出意料,被朱元璋各种嫌弃。
  朱橚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全当没听到。
  马秀英就完美展示了什么叫慈母,对他全是宽慰夸奖的话,一句责备都没有。
  引得朱元璋极为不满,等朱橚离开后,就开始抱怨:
  “妹子,你咋不和我一起劝他?他可也是你身上掉下来的肉,你就舍得看他这样不务正业?”
  马秀英叹道:“我生了五个儿子,有三个成才,怎么还敢奢求更多。”
  他想当太平王爷就随他去吧,只要别和老二那样祸国殃民,我就满足了。”
  提起那个二儿子,朱元璋顿时就觉得朱橚顺眼了许多,也不再说什么。
  另一边,陈景恪也在思考一个问题。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没有机会专研医术了。
  前世流传一个说法,当一个科学家频繁出现在荧幕里,基本意味着他的研究生涯结束了。
  原因很简单,科学研究除了需要灵感,还需要大量时间。
  数年乃至数十年如一日,才有可能出结果。
  频繁抛头露面,就没时间去做研究了。
  医术是一个尤为依赖实践的学科,接触的病例越多,医术就越高明。
  这也是大家信赖老医生的原因。
  孙思邈为何放着好好的权贵不做,非要在全国奔波?
  就是为了实践。
  而他,从当上太孙伴读那一天开始,就基本没有什么实践的机会了。
  就以最近一个月为例,基本每天都在忙,一刻都不得闲。
  连医书编写工作都耽搁了,更别提研究医术了。
  长此以往,他的医术不退步就不错了,想精进很难。
  可作为穿越者,他脑子里有许许多多先进的医学理论。
  如果不拿出来,又岂能甘心?
  比如外科手术。
  严格来说他属于内科,对外科手术的了解,仅停留在理论上。
  让他做手术,缝个小伤口还行,别的就超出能力范围了。
  如果给他足够的时间和实验素材,他能慢慢的上手,将理论转化为实践。
  可现在,他没这个机会了。
  之前他想的是,等有足够的名气了,就出一本书,将外科基础体系搭建起来。
  剩下的就交给别的医生来填充了。
  可现在,他发现还有更好的选择。
  将这些东西教给朱橚,让他去研究。
  他对医术感兴趣,又有这方面天份,关键是有这个能力。
  甚至比自己更适合做研究。
  不说别的,外科手术需要大体老师,他上哪弄去?
  依照明律,他敢动别人的尸体,就是死罪。
  而朱橚作为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儿子,有的是办法弄素材,就算消息走漏也没人敢拿他怎么样。
  大不了再被发配一次云南。
  上辈子这家伙就被发配过两次,这辈子要是不被发配一次,多不完美。
  不过要是他真被发配,那自己这个始作俑者必然会被清算。
  所以,教他医术之前,必须要征得朱元璋同意。
  一番思索,陈景恪心中已然有了主意。
  他先找到朱雄英,将自己的打算说了一遍,并询问他的意见。
  作为太孙伴读,收一个藩王当徒弟,必须要经过朱雄英允许才行。
  否则无异于背叛。
  这一点陈景恪还是拎得清的。
  朱雄英仔细询问了缘由之后,笑道:“这是好事啊,皇爷爷就再也不用为五叔发愁了。”
  对于这个回答,陈景恪并不意外。
  藩王‘胸无大志’,爱好医术文学,这是皇帝最乐于见到的。
  朱元璋之所以嫌朱橚不学无术,那是从父亲角度出发的。
  朱雄英是太孙,对很多事情的看法,正逐渐转向皇帝视角。
  所以,对于陈景恪传授朱橚医学,他没有反对的理由。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