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历史军事>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119节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119节

  “还有吗?”
  陈景恪摇摇头:“暂时只能想到这么多,如果再发现别的证据,我会禀明陛下的。”
  朱元璋点点头,忽然说道:“你还是没有解释,为何河套地区不能种树。”
  “就算温寒变是真的,和那里种树又有什么关系?”
  陈景恪一想确实如此,他对小冰河气候的介绍远远不足。
  于是就拿起笔在地图上画了一条线,说道:
  “温暖期,气候会整体变暖,降水线也会往西北方向移动……”
  “大概就是在这里……晋陕和河套的雨水会增多。”
  “寒冷期,气候整体变冷,北方尤其明显……”
  “而降水线也会向东南退缩,大概是在这里……”
  他又画了一条虚线:
  “臣并不知道具体的线在哪里,这只是大致画的,给陛下做个参考。”
  朱元璋点点头,没有说什么。
  陈景恪继续说道:“寒冷期,降水线向东南移动,晋陕和河套地区降雨减少。”
  “天气变冷本就不利于草木生长,加上雨水不足,就更难以存活了。”
  朱雄英挠了挠头,疑惑的道:“汉朝是寒冷期,为何河套就水草丰美。”
  “唐朝是温暖期,开始荒漠化了呢?”
  朱元璋心中赞许不已,果然不愧是咱的乖孙啊,就是聪明。
  陈景恪也有点意外,这小伙子脑子很灵活啊。
  “草木能保土保水……”
  朱元璋和朱雄英都面露疑惑,保土他们知道,保水是什么意思?
  陈景恪顿了一下,解释道:“打个比方,天上下了十份雨。”
  “森林可以吸纳七成的水,草原可以吸纳五成……”
  “到了干旱时期,草木就可以依靠事先储备的水份存活下来。”
  “汉朝时期,河套还是草原,晋陕还有大片的原始森林。”
  “所以,即便当时是寒冷期,这两地依然能保持不变。”
  “而到了唐朝,因为无节制的砍伐、垦荒、放牧。”
  “晋陕和河套地区的草木大面积消失,导致土地裸露……”
  “没有了草木,天上下十份雨,有九份都流走了。”
  “而且这些流走的水,还裹挟大量的泥沙。”
  “剩下的一份水,太阳一晒也就没了。”
  “唐宋时期,即便土地荒漠化,河套依然是重要的产马地和农垦区。”
  “单纯是因为降雨量足够,再加上还能从黄河引水灌溉。”
  “可是到了寒冷期,降雨减少,土地荒漠化严重,又没有储水的能力……”
  “基本上很难种植草木了。”
  朱雄英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说白了,一切都是因为人在破坏。
  汉朝时期,河套地区人还比较少,草木没有遭到破坏。
  隋唐时期大量迁徙百姓过去,草木就被破坏了。
  现在恰好赶上寒冷期,就很难种活草木了。
  陈景恪等了一会儿,见他们没有再提出疑问,才继续说道:
  “现在河套和晋陕地区,还有不少草场存在。”
  “随着气候的逐年恶劣,当地百姓活不下去,必然会拼命压榨这最后的绿色。”
  “直到最后,整片大地都化为荒漠。”
  “到那个时候,要么朝廷想办法将他们迁出来,要么他们活不下去……”
  后面的话他没说,但朱元璋却明白是什么意思。
  活不下去的百姓就会造反。
  前世历史上,明朝晚期动乱最频繁的区域,正是陕甘。
  李自成就是陕地人。
  不造反不行,气候恶劣,连年天灾,朝廷又无力赈灾,还要征收各种税。
  百姓除了造反,没有别的路可走了。
  朱元璋想的更多,河套可是最重要的养马地之一。
  还是抵抗草原侵袭的,桥头堡和重要补给站。
  如果这里彻底荒芜,将直接影响到大明的战马储备。
  还会让大明的边防,失去一个支撑点。
  影响实在太大了。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温寒变真的存在。
  可作为皇帝,他要做最坏的打算。
  万一是真的呢?
  不敢赌,也不能赌。
  如果温寒变是真的,如果大明真的即将进入寒冷期,北方气候……
  咦,朱元璋心中一动,忽然想到一件事情。
  寒冷期北方气候反常,降水线也向东南移动,那南方呢?
  南方受不受影响?
  想到这里,他连忙追问道:“你只说了北方,南方呢?”
  “若寒冷期到来,南方会如何?”
  陈景恪心道,你终于问出问题的精髓了,也省了我许多口水。
  “南方也会受到影响,淮水都能结冰,长江沿岸也会受到影响。”
  “但是比北方的情况要好很多。”
  “越往南,气候就越是温暖甚至炎热,受到寒冷期的影响也就越小。”
  “到时候大明的粮食安全,就只能靠湖广、江西和两广来确保了。”
  朱元璋的表情愈发凝重。
  靠这三个地方提供的粮食,能维持偌大的国家吗?
  答案毫无疑问,不行。
  所以,朝廷必须要想别的办法。
  陈景恪刻意没有提中南半岛,以及南洋列岛。
  不是不想提,而是害怕这时候提了,会引起朱元璋的误会。
  以为自己是想引导朝廷南征,故意伪造的温寒变概念。
  若真如此,就弄巧成拙了。
  毕竟,他的鹰派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天天给朱雄英讲开疆拓土的故事。
  朱元璋怀疑他,也不奇怪。
  不过他并不担心这个问题。
  宋朝时期,中南半岛稻米一年三熟,这个事就已经传入中原。
  还引进了占城稻,和中国南方水稻进行杂交。
  培育出了生长周期短,口感更好的水稻。
  朱元璋可是能写出皇明祖训的人,他既然能列出那么多不征之国,定然是做过了解的。
  对中南半岛的情况肯定很清楚。
  不用自己刻意去提醒,只要他相信了温寒变存在。
  早晚会将主意,打到中南半岛上面。
  就算他想不到,自己再找机会提醒也不迟。
  反正以现在大明的情况,就算提了暂时也没办法南征,不耽误这一时半会儿的。
  还有个原因是,这事儿真不急。
  大明至少还有几十年时间做准备,南征的机会多的是。
  现在,先留出时间,让朱元璋去证实温寒变的真实性。
  接着,陈景恪又讲了一些小冰河期的气候特点。
  着重强调了,这个时期的气候是如何恶劣,生存是如何困难。
  并且还拿东汉末年做类比。
  从表情就能看得出,朱元璋内心非常沉重。
  眼看讲的差不多了,陈景恪就果断结束了今天的讲课。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