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历史军事>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09节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09节

  朱元璋不敢置信的道:“热气的力量?”
  这玩意儿除了能烫伤人,竟然还有这样的用处?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他是万万不敢相信的。
  朱标也是一样的表情,太不可思议了。
  这就是力学吗。
  果然高深莫测啊。
  朱雄英趁人不注意,拿起盖子又盖在了杯子上。
  看着轮子转动起来,他就无比的惊奇。
  好东西,真是好东西啊。
  回头拿给妙锦看,她肯定也没见过。
  众人无视了他的行为,继续讨论起温差发动机。
  朱元璋若有所思的道:“这东西做的大一点,是不是就可以放在车子上,让车子一直跑?”
  朱标说道:“还可以放在轮船上,就不用人畜之力来转轮子了。”
  陈景恪不禁点头,两人第一时间就想到了交通,联想能力是很丰富的。
  轮船最早指的,就是安装了飞轮的船,宋朝时期就出现了。
  最开始用人力踩动飞轮旋转,后来又有人发明了畜力机构。
  和拉磨一样,用牛马拉着转,通过传导结构带动飞轮。
  这个传导结构略加改动,就可以应用到蒸汽机上面。
  当然了,温差发动机虽然制作简单,但在实际应用方面并不理想。
  至少以现在的科技水平,是没有办法将之实用化的。
  陈景恪将这玩意儿拿出来,也就是为了震撼一下朱元璋等人。
  真正要实用化,还得是正儿八经的蒸汽机。
  为了进一步引起他们的重视,他也提出了几个应用:
  “造出一台机器牵引的车,后面挂上耕犁,就可以用来耕地。”
  “这种车不会疲倦,只要烧热水就能一直运行。”
  “效率比牛要高几十上百倍……”
  “一两个人一天就能耕数百亩地。”
  “用它拉耧车,一天就能播种几百亩地。”
  “用它来带动龙骨车,就可以每天十二个时辰,不间断的取水灌溉。”
  “将龙骨车改造,可以把水井里的水提出来……”
  “到那个时候,百姓抗旱的能力将会极大的增强……”
  朱元璋的眼睛越来越亮,如果只是用来带动车船,那也就是一个奇物而已。
  可用来生产粮食,意义就完全不一样了。
  财富是什么?
  对于个人来说,财富可以是金银珠宝,可以是绫罗绸缎。
  可对朝廷来说,最根本的财富就只有一样,粮食。
  粮食不够,就算有金山银山又能如何?
  粮食够用,纸印上字也能当钱。
  百姓为什么造反?还不是因为粮食不够吃,活不下去了。
  但凡有口吃的,有谁愿意干掉脑袋的事情?
  所以,粮食关乎国家社稷存亡。
  如果真的能弄出那种,可以耕地播种,可以提水灌溉的玩意儿。
  大明的国祚,可以延长多少年,简直不敢想象。
  当然,和陈景恪认识这么久,他也知道分配端也同样重要。
  可粮食生产能力提高了,总是没有错的。
  此时,他看向那个温差发动机的目光,就犹如看到了珍宝一般。
  “景恪,你说吧,要如何才能造出你说的那种东西。”
  “不论需要什么东西,只要朝廷有的,都满足你。”
  陈景恪说道:“我准备……”
  朱雄英突然打断他,问道:“生产这种机器,是不是需要很多工匠?”
  陈景恪瞬间领会到了他的意思,心中不禁暗赞,这小子会找机会。
  “是的,任何机器都需要工匠来生产,越是精密的机器,对工匠的需求就越高。”
  “而且后续的改进也需要工匠参与……”
  朱雄英点点头,对朱元璋说道:
  “皇爷爷,工匠的地位你应该有所耳闻。”
  “我们不能指望一群奴隶,来研究制作这种神器。”
  “只有给他们体面的身份,优渥的条件,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他们才能尽心尽力的为大明效力。”
  “所以,我希望您能废除匠籍,还工匠自由,提高他们的地位。”
  朱元璋轻轻拍了一下他的头,没好气的道:
  “你俩是不是觉得咱老糊涂了,搁这演戏糊弄咱呢?”
  “想废除匠籍就直接给咱说,只要你们说的有道理,咱还能不答应吗?”
  朱标心中那叫一个畅快,火上浇油道:
  “现在都敢欺骗你皇爷爷了,将来还不知道要干出什么混账事情来,要好好教训教训。”
  朱元璋瞪了他一眼:“养不教父子过,你先好好检讨一下自己吧,别整天寻思着欺负咱乖孙。”
  朱标:“……”
  怼了儿子之后,老朱又转过头和颜悦色的道:
  “不过你能想到用话术来游说咱,说明在思想上已经成熟了。”
  “不像有些人,只会直来直去气咱。”
  朱标:“……”
  陈景恪差点笑出声来,心中不禁同情了朱标三秒钟。
  朱雄英自然知道该怎么说话:“父亲也是为了大明好,只是说话直了一些而已。”
  “皇爷爷您别和他生气,他心里是最孝顺您的。”
  朱元璋高兴的见牙不见眼:“哎呀,乖孙真懂事……看在你的面子上,咱就不和他一般见识了。”
  朱雄英趁他高兴,将话题转移到了匠籍之事上。
  详细讲述了工匠面临的困境,以及这个群体对大明的重要性。
  谈起正事,朱元璋恢复了理智,说道:
  “你说的很有道理,可大明确实需要工匠。”
  “若放开匠籍,导致工匠流失,技艺失传该怎么办?”
  朱雄英说道:“大明有军官、计官、行政官,去年又增加了司法官,再加一个匠官又何妨?”
  “设立大明博物院,让工匠们去博物院担任官吏。”
  “有了官身,就不用担心工匠流失问题。”
  “同时,还能命工匠们收集百工技艺,整理成书籍保存。”
  “就算有工匠流失,也可以用书里的知识,重新培养新的工匠。”
  “没有了后顾之忧,工匠们就可以集中精力,去研究更好的工具,提高生产力。”
  朱元璋眉头微皱,道:“匠官?博物院?很难啊,这是在挑战文官的底线。”
  朱雄英嗤之以鼻的道:“底线?元朝时期的那一封降表,将他们的底裤都露出来了,哪来的底线。”
  “不过是因为提高工匠的地位,动了他们的利益罢了。”
  “将自己的利益凌驾于国家之上,这种人就需要剥皮萱草来治一治。”
  看着杀气腾腾的孙子,朱元璋非常的开心。
  他就怕孙子成了文官嘴里的‘仁’君。
  现在看来,这孙子像咱啊。
  只不过他更善于隐藏自己的心思,所以表面看起来人畜无害。
  不知道那些吹捧他仁圣的读书人,了解他的真正为人之后,会是什么表情。
  想来会很精彩的。
  想到这里,朱元璋颔首道:“好,咱答应了。”
  “不过这件事情你不能出面,也不要让任何人知道与你有关。”
  朱雄英自然知道,这是为了保护他,避免他和文官集团的关系出现裂痕。
  “谢皇爷爷,我知道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