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历史军事>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57节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57节

  陈景恪自然明白保密的重要性,说道:
  “是,在南洋打造完成之前,我不会让他们知道朝廷的真实目的的。”
  这时朱雄英插话道:“需要改变的不只是南洋,大明才是核心,我们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朱元璋了然的道:“咱这就给你爹去信,让他尽快回应天,具体该如何做,你们和他商量吧。”
  朱雄英虽然很有才华,也跟着陈景恪学到了真本领,可还是太年轻了。
  遇到大事,朱元璋更信任的还是朱标。
  朱雄英想要获得足够的信任,还需要做更多的事情,来证明自己不是纸上谈兵。
  会议结束,朱元璋立即下旨,召太子朱标火速返回应天。
  陈景恪也没有闲着,带领朱雄英一起,开始制定第一步的计划。
  正如前面所说,再宏大的计划都要从细微处做起。
  陈景恪先着手敲定的就是度量衡。
  他直接照搬了几何研究院私底下采用的标准。
  长度单位全部改成十进制和百进制。
  重量单位,十六两一斤改成十两一斤。
  十六两一斤的标准历史悠久,最早北斗七星加南斗六星共十三星,所以一斤为十三两。
  秦朝一统,又加了福禄寿三星,变成十六两一斤。
  缺斤少两就是缺自己的福禄寿。
  寓意很深,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奸商该缺斤少两照样缺斤少两。
  一斤十六两,反而不利于计算。
  陈景恪对这种花里胡哨的东西没有什么特殊的爱好,重量单位是为了方便使用。
  给它弄再多寓意,都不如简单便捷有意义。
  朱元璋虽然觉得多此一举,但也知道十进制的优势,最终还是同意了。
  接下来,陈景恪又找来工匠,用黄金打造了一整套度量衡工具,作为标准。
  为什么用黄金?
  倒不是为了搞什么噱头,而是他能找到的,常温下最稳定的材料,就只有黄金了。
  以后所有的度量衡,都要以这一套为标准进行仿制,减少误差。
  之后又根据这一套度量衡,仿造了数百套。
  各个藩属国、各个布政司、州郡衙门,全都发放一套进行推广。
  关于统一的语言文字……文字好办,语言确实有点困难。
  没办法,只能先从文字着手。
  语言可以带翻译,没翻译了还能通过文字交流。
  这些其实都还好,真正难弄的是淡马锡该如何打造。
  这玩意儿陈景恪也是真的不懂,只能根据前世的见识,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一点点琢磨。
  就在他头疼的时候,朱标回京。
  并且还带回一个好消息,洛阳城主体已经修建完成。
  最多半年就可以全面竣工,明年就可以迁都了。
  放在平时,朱元璋肯定很高兴,但这会儿他的心思全在帝国体系上,只是淡淡的说了句知道了。
  然后就让陈景恪将计划,详细的告知了朱标。
  得知了全盘计划,朱标有多震惊可想而知。
  而他也没有辜负朱元璋的信任,很快就搞懂了这个计划的内核。
  正因为了解,反而更加的震撼。
  第252章 何为盛世
  “我们印出来的宝钞,如何花出去。”
  “总不能一直通过赏赐,或者直接送给藩属国吧?”
  “我们必须要想办法将钱花出去,最好的办法就是购买物资。”
  “但怎么买,买什么,也需要仔细考量……不能破坏藩属国的经济。”
  “宗藩体系和商业联盟是不一样的,必须要区别对待。”
  “宗藩体系才是大明统治世界的核心,也是我们为自己打造的小院高墙。”
  “利用宗藩体系,我们才能更好的主导商业联盟。”
  “万一哪天商业联盟维持不下去了,我们还有宗藩体系做后盾。”
  “所以,大明不能单方面的从藩属国索取,要和他们共同发展。”
  “让藩属国和大明更加紧密的绑定在一起。”
  “……”
  陈景恪滔滔不绝,给朱标介绍帝国体系的具体细节。
  一旁的朱雄英也收起了吊儿郎当的心,埋头做着笔记。
  还是那句话,帝国体系是前所未有的东西。
  朱标和朱雄英能看到这套体系的好处,却不知道具体该怎么操作。
  所以,只能是陈景恪一点点给他们剖析,让他们彻底了解这套体系。
  不过他们对新事物的理解能力,确实比朱元璋强的多。
  很多东西都能理解,甚至能举一反三。
  他们还不是单方面的讲课,而是互相讨论。
  在这个过程中,朱标展现出了超凡的智慧和见识,提出了许多建设性观点。
  一套全新的统治体系框架逐渐成型。
  课程过半,处理完政务的朱元璋走过来,在窗户前听了一会儿。
  然后无奈的发现,三人讲的东西,他根本就听不懂。
  坚毅的眼神里出现了一抹失落。
  叹了口气,他转身离开去了坤宁宫。
  让伺候的奴仆退下,他忽然说道:“等明年迁都洛阳,咱就将皇位让给标儿吧。”
  马皇后有些惊讶的道:“发生什么事情了吗,不是说再过几年吗?”
  退位的事情朱元璋早就做好准备了,可是朱标的身体出问题,让他一再改变计划。
  本来说的是再干五年,等朱雄英年龄大一点,能帮朱标分担政务,他再退位。
  现在没头没尾的突然要退位,马皇后才会觉得奇怪。
  朱元璋叹道:“咱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了,再坐在这个位置上,就是阻挠大明的前进。”
  接着,他就将陈景恪的帝国体系计划讲了一遍。
  马皇后自然也是无比震惊,但又觉得理所应当:
  “如此宏大的计划,也只有景恪才能做的出来啊。”
  “如果真的能成功,大明将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
  朱元璋说道:“是啊,雄英认为这个计划可以与黄帝登基、大禹立夏、秦朝一统相提并论。”
  “还说什么,这将是华夏文明第四次大变革。”
  马皇后想了想,赞同的道:“他说的确实有几分道理,如果帝国体系真的能建立,确实只有这三件事情可以与之相提并论。”
  “景恪以前天天念叨着要推广华夏文明,我还奇怪他到底要如何做。”
  “现在终于看出一些端倪了,恐怕这个计划在他心里藏了许久了吧。”
  朱元璋也认同的道:“他心里有大乾坤,只是怕咱们听不懂一直憋着,根据情况一点点往外吐。”
  “现在回头看看,这些年咱一直被他牵着鼻子走。”
  马皇后笑道:“大明也从中获得了无尽的好处不是吗,怎么样,这个女儿嫁的值吧?”
  朱元璋假装没有听到后半句,说道:“大明与他算是互相成就吧。”
  “大明获得了好处,他实现了心中的抱负,而且咱也没亏待他不是。”
  马皇后也不禁点头,朱家确实没有亏待陈景恪。
  嫁公主就不说了,自由出入皇宫,见皇不跪,无需自称为臣……
  这待遇,仅次于几个嫡皇子嫡公主,其他皇子皇女都比不过。
  相反,各个皇子公主见了他,反而要客客气气的。
  当然了,陈景恪自己也恪守本分,从来不逾矩不揽权。
  虽然不拘小节,却从不失大礼。
  双方确实算得上是互相成就了。
  朱元璋将话题拉回最初,说道:“帝国体系,完全超出了咱的认知。”
  “他们讨论的东西,咱听都听不懂……”
  “与其赖在这个位置上,不如将位置让给标儿,让他放手施为。”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