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历史军事>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73节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73节

  朱桢回京的第一件事情,自然是去拜见自家皇帝老子。
  朱元璋对这个儿子的表现相当满意,尤其是最后时刻的稳重,更是让他无比欣慰。
  狠狠的勉励了一番。
  然后叮嘱他,好好配合朝廷经略南洋。
  至于朝廷要如何做,又需要他怎么配合,则一句都没有说。
  朱桢自然知道该怎么做。
  之后他没有去探望自己的母亲,而是先去拜见了太子朱标。
  朱标对这个弟弟自然也是一番宽慰。
  等朱桢询问朝廷的南洋战略的时候,他才开口将新宗藩体系讲了一遍。
  “楚国是大明在南洋分封的第一个同姓诸侯国,是大明南洋战略成败的关键。”
  “希望你能配合朝廷,完成这个计划。”
  但他只说了朝廷的计划,却并未说该如何配合。
  朱桢很是疑惑,啥情况?是你们没考虑清楚,还是让我自己看着来?
  等他去参拜了自己的母亲,才从胡充妃那里得到答案。
  “这事儿别说太子,就算陛下知道的都不一定很清楚,你应该去问陈伴读。”
  朱桢疑惑的道:“陈伴读?陈景恪?”
  他自然知道陈伴读是谁,只是无法理解,这么重要的事情为何要去问一个伴读?
  陈景恪的事迹他自然也知道,比一般人还要清楚。
  可在背后出谋划策,和一手操办,是完全不一样的。
  皇帝和太子就这么放心,将新宗藩体系和南洋交给一个乳臭未干的少年?
  胡充妃说道:“除了他还能有谁。”
  朱桢惊讶的问道:“陛下和殿下就如此放心?”
  胡充妃压低声音说道:“你以为呢,最近几年大明的变革,全是出自他之手。”
  “最近两年陛下和殿下几乎事事询问他的意见……现在他就是大明的无名宰相。”
  “你最好和他保持良好关系,以后做事会方便许多。”
  朱桢虽然觉得不可思议,但也不是不能接受,仔细想想又觉得理所应当。
  作为大明亲王,他了解的消息比外臣更多。
  陈景恪都做了什么,他是很清楚的。
  换成自己手下有个这样的人,自己肯定也会重用。
  至于年龄……在能力面前又算得了什么。
  但又一个问题来了,该如何去见陈景恪。
  私下拜访?别开玩笑了。
  从地位上来说,陈景恪只是一个太孙伴读,他是正儿八经的诸侯王。
  从亲戚关系上来说,陈景恪也是他妹夫。
  不论从哪里看,他去拜访陈景恪都不合适。
  让陈景恪来见自己?
  算了,还是别给自己找刺激了。
  这时,还是胡充妃替儿子解决了难题。
  “你找个他和太孙在一起的时间去拜访太孙,不就可以了吗。”
  这样的机会实在太好找了,陈景恪和朱雄英俩人和连体婴儿一样,只要上班基本都在一起。
  所以第二天上午,朱桢就见到了陈景恪。
  朱雄英对这位六叔还是挺尊重的,见面也是一番称赞,并表示楚国的建设有需要帮忙的地方尽管开口。
  朱桢趁机就说出了自己的问题,要如何配合朝廷。
  都没用陈景恪回答,朱雄英自己就给出了答案:
  “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六叔要肩负起这个责任,将大明的标准推广到整个南洋。”
  朱桢颔首表示明白,这玩意儿的用意太简单了,他自然知道。
  “还有别的吗?”
  朱雄英说道:“有,配合淡马锡的工作,同时监督淡马锡的一举一动,定期向朝廷汇报。”
  陈景恪强调道:“一举一动,事无巨细,全部都要汇报。”
  监视淡马锡,是朱元璋的意思,也是陈景恪自己的想法。
  新宗藩体系和帝国计划,对大明对这个时代,都是前所未有之事。
  谁也不知道具体该如何实施。
  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更是无法预料。
  陈景恪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
  为了防止淡马锡出乱子,就必须要对它施加监管。
  锦衣卫、监察使,是明面上的监察机构。
  但这远远不够,这两个群体很可能会和淡马锡势力勾结,从而欺上瞒下。
  而且在那种天高皇帝远的地方,淡马锡的势力真出问题了。
  就凭锦衣卫和监察使那几个人,也很难有太大作为。
  朱桢不一样,楚国就在南洋本地,靠近淡马锡。
  他手中有还有军队,可以直接出兵。
  关键是,他是大明的亲王,和大明利益一致,不怕他反叛。
  可以说,他才是确保淡马锡不会失控的最后一个环节。
  朱桢也不傻,马上就知道,淡马锡是朝廷经略南洋的核心。
  为何监督他懂,就是怕那里天高皇帝远出了乱子。
  朝廷还是更相信他这位亲王的,所以才让他监视。
  但这个配合说的就太笼统了。
  朝廷要在淡马锡做什么,他要如何配合?配合到什么程度?
  还好,陈景恪接着就介绍了详细的情况,最后总结道:
  “淡马锡的作用有两个,其一扼守麻六甲海峡;其二在南洋推广、管理宝钞。”
  “搞商业也是为了更好的推广宝钞……”
  朱桢疑惑的问出了一个很多人问过的问题:“可以直接下令各藩属国使用宝钞,为何要如此大费周章?”
  朱雄英反问道:“如何让宝钞流入藩属国?大明直接赏赐?还是强行用宝钞购买藩属国的货物?”
  朱桢下意识的想说,强买咋了,藩属国还能反悔咋地?
  话到嘴边才反应过来,自己就是被强买的那一个,顿时就将话又给咽了回去。
  “太孙英明,我大明乃宗主之国,自当为天下表率,岂可强买强卖掠夺藩属国货物。”
  朱雄英差点笑出声,这脸变的是真快啊。
  “所以,通过正常的贸易,将宝钞流入藩属国,是大家都能接受的。”
  “大明会从藩属国购买一些货物,也会向他们出售货物。”
  “如此,既能实现物资交换,补充各自所需,又能让宝钞流通起来。”
  “淡马锡就是大明打造的商业之城,旨在推动、管理藩属国之间的正常贸易,从而实现宝钞的流通。”
  朱桢由衷的道:“太孙英明,我一定会配合淡马锡的工作,同时监视好他们。”
  接着陈景恪给他讲了一些淡马锡的规章制度,让他心中有个谱。
  听完之后朱桢再次感到震惊。
  本来他以为商业之城只是个比喻,没想到竟然真的要围绕商业来打造。
  所以得规章制度,都只有一个目的,打造一个良好的商业秩序。
  这完全超出了他的认知,以至于产生了质疑:
  “这……将商贾之道的地位提到如此之高,太过惊世骇俗了。”
  陈景恪严肃的道:“大明面临的也同样是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要敢于跳出前人的窠臼,走出一条适合我们的道路。”
  “否则,我大明要如何统治这广阔的疆域。”
  朱桢说道:“新宗藩体系就挺好的啊,为何还要多此一举呢?”
  陈景恪说道:“然后呢,重蹈商周覆辙?”
  朱桢自然明白是什么意思,用单纯的宗藩关系来约束,恐怕早晚会演变成商周那种情况。
  诸侯王做大,最终取代宗主国。
  如果他还是一名普通的藩王,肯定会说:能有七八百年国祚,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可现在他是一名诸侯王,再说这话就不合适了。
  但他脸上依然写满了不理解。
  用商贾之道,就能维系好宗藩关系了?
  重视商贾,乃取祸之道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