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历史军事>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473节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473节

  陈景恪也不需要他劝,感慨过后,看着他说道:
  “师父有事弟子服其劳,你可愿意帮我完成这个愿望?”
  “这……”朱橚犹豫了。
  不是他不愿意,而是他也没时间。
  外科手术要研究,编写可食用植物的书籍,编写常见疾病诊疗书籍,甚至还要开医学院……
  分身乏术。
  可是想到陈景恪无私传授医术,他又实在无法拒绝,只能硬着头皮道:
  “好,我一定不会让老师失望的,只是……可能需要一些时间才能编好。”
  陈景恪笑道:“你误会了,我不是让你自己写,而是找人编写。”
  朱橚愣了一下,说道:“找人编写?您自己也可以啊,为何……”
  陈景恪解释道:“你应该知道算学研究班吧?推广医学只靠你一个人,是非常难的。”
  “必须要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进来。”
  “编写医书是一个很好的凝聚相关人才的契机。”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写一部属于自己的医书。
  参与到别人的医书编写中去,挂个名字,是最好的选择。
  “只要能将人聚集在一起,有的是办法,让他们拿出压箱底的医术进行交流。”
  “借助群体的力量,可以编写医书,可以更好的研究医学,推广新医术。”
  “如果你想建立医学院,也可以从这些人里面选择先生。”
  朱橚自然知道算学研究班,或者说但凡关注陈景恪的人,没有不知道它的。
  更知道它在陈景恪的计划里,起到了多大的作用。
  不少人试图复制这种模式,但没有一个能成功的。
  究其原因,算学研究班能组建的根本原因,是陈景恪拿出来的划时代算学知识。
  参与进来,稳定能在史书上留下姓名。
  如果能在这套新知识体系里有所创新,那就有机会单独署名。
  但凡有点追求的人,自然趋之若鹜。
  可是在这个时代,又有几个人能拿的出这种知识?
  就算有人掌握了这样划时代的知识,肯定自己研究著书立传,然后广收门徒成为一派宗师。
  为啥要把功劳分给其他人?
  所以,那些所谓的研究班,最后都变成了传统的文学结社。
  没有什么凝聚力可言。
  朱橚掌握着最先进的外科手术知识,又愿意传授给他人,是有这个条件建立一个研究班的。
  然而,外科手术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分支,和传统医术是并行关系。
  也就是说,不论你之前是多高明的医生,加入外科手术班之后都是学徒,要从零开始学起。
  最多就是起点比别人高一点。
  有多少医生愿意放弃之前的医术,来研究外科手术的?
  仅此一点就决定了,外科手术班的规模不会很大。
  至少在短期内,规模不会大。
  陈景恪版本的《本草纲目》不一样,它是对传统医术的一次大梳理大汇总。
  所有传统医生,都可以加入进来。
  而且这部书的创意和框架,陈景恪都已经制定好了。
  他们只需要按照框架去填内容就可以了。
  再加上那部常见病例汇总的医书……
  只要参与进来,同样可以在史书上留下名字。
  所以,但凡放出消息,说陈景恪要组织人手编写医书,那必然是天下群医云集响应。
  有了足够的人手,朱橚的各种计划都有了推行的机会。
  想通了这些,朱橚感动不已,深深地鞠躬道:
  “谢谢老师,我一定不会让您失望的。”
  见他明白了自己的意思,陈景恪很是欣慰,说道:
  “自家人那么见外做什么,况且你也是帮我完成心愿。”
  -----------------
  得知自家儿子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朱元璋和马皇后两口子别提多高兴了。
  马皇后连连说道:“让老五拜景恪为师,真是最正确的选择。”
  朱元璋点点头,说道:“老五也争气,外科手术祖师爷,嘿嘿……”
  “咱朱家不光出将领、文人,还出郎中,还都是最优秀的那种。”
  马皇后斜睨他一眼,说道:“当初是谁说老五游手好闲不成器来着?”
  朱元璋自然不愿意背锅,争辩道:“拜师陈景恪之前,他确实游手好闲啊。”
  马皇后忍住笑,说道:“不要狡辩,你就说当初你是不是这么认为的。”
  朱元璋懂了,他说啥都是错的,所以立即转移话题:
  “你说这医学院地址放在哪里好?”
  马皇后心下莞尔,顺着他的话说道:
  “自然是放在洛下书院旁边,景恪圈那么大一块地,不就是这个目的吗。”
  朱元璋疑惑的道:“什么目的?”
  马皇后无语的道:“他要在那里建立一座稷下学宫……不,是属于大明的洛下学宫。”
  朱元璋不信的道:“就凭洛下书院那小猫两三只?”
  马皇后白了他一眼,道:“那两三只小猫是种子,是理科的种子,现在又多了一座医学院。”
  “只要他开口,李百室马上就会在那里创建一座法学院。”
  朱元璋的想法产生了动摇,但还是怀疑的道:
  “儒家才是治世的学问,他想要建立学宫,总不能将儒家排除在外吧?”
  “以他和儒家的关系,恐怕很难找到大儒在那里建立书院吧?”
  马皇后说道:“你忘了方孝孺了?现在他可是朝鲜王国的文学大宗师。”
  朝鲜王国建立后,方孝孺为了教化当地百姓,自愿留了下来。
  后来召集了一批当地大学者编撰辽东史,期间自然而然的开始宣扬自己的学问。
  是真正属于他自己的学问,不是理学。
  因为得到了朝廷的支持,他的学问已经和理学鼎足而立,成为朝鲜王国的显学。
  而他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开宗立派大宗师。
  关键学习他的学问的,基本都是年轻人。
  还坚持理学的,基本都是老一辈,他们的思想已经定型很难改变。
  这也意味着,不久的将来方学必然会取代理学,成为朝鲜王国唯一的显学。
  而且谁都知道,方孝孺肯定不是屈居一隅的人,将来必然会重回大明宣扬自己的学问。
  宣扬自己的学问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一,创办书院,广收门徒传授学问。
  二,游说皇帝,获得皇权支持啥都有了。
  陈景恪的洛下书院,就在洛阳城西边,处在伊洛二水之间的土地上。
  水路、陆路都可以直通洛阳城,非常的方便。
  既避开了洛阳城的喧闹,又能享受到京畿带来的便利。
  关键靠近陈景恪,可以通过他接触到皇帝等权力核心层。
  而且方孝孺的思想,本就是受他影响形成的,天然就可以获得他的帮助。
  以陈景恪对皇帝、太子、太孙的影响力,说服他基本就等于说服了皇帝祖孙三人。
  所以仔细算起来,这里还真就是最适合方孝孺开办书院的地方。
  而有了方孝孺,洛下学宫的短板就得到了弥补。
  想通了这一切,朱元璋不禁摇头叹道:
  “这小子……算的太远了。”
  马皇后笑道:“你啊,就是被他给唬住了,总觉得一切都是他计划好的,可世上哪有那么聪明的人。”
  “你仔细想想,他是不是一直在调整自己的计划。”
  朱元璋一脸懵逼:“这个……有吗?”
  马皇后:“……”
  “我忘了你看不懂他的变革了……司法独立这个你应该看到了吧?”
  朱元璋恍然大悟:“是了是了,他以为将司法权从行政权里剥离出来,就能削弱儒家。”
  “却忽略了,律法的根基是儒家思想确立的,不改变这一点是无法真正让司法独立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