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历史军事>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581节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581节

  朱标也投以询问的目光。
  陈景恪点点头,说道:“以前我们严格把关,一是为了杜绝有人借机贪腐。”
  “二是大家还都不熟悉五年计划,怕他们为了政绩乱作为。”
  “经过这么久的学习,大家至少知道了什么叫五年计划,也知道了朝廷想要做什么。”
  “是时候稍稍放宽一些审核标准,多批一些项目下去了。”
  “民间每多修一条路,多建一条渠,都是朝廷的固定资产。”
  “百姓靠着给项目做工,可以额外赚取一笔钱。”
  “有了钱就会去消费,带动商业的繁荣,刺激生产……”
  “如此,作坊生产出来的商品,才能卖的出去。”
  “作坊主才有动力去搞扩张……我们扶持制造业的计划才能落到实处。”
  “这就是一个循环,我称之为大内循环。”
  “如果再将外贸算进去,就是内外双循环。”
  对于这个内外双循环的概念,朱标和朱雄英都非常的感兴趣。
  一旦建成,大明的经济将实现真正的腾飞啊。
  看来,是时候放宽项目审核了。
  以前不愿意大动干戈还有个原因,怕耽搁了粮食生产。
  现在有了南洋粮仓,这方面的隐患解决了,完全可以抽调一些民力去做别建设。
  朱雄英自然是一万个支持,他对目前缓慢的变革,是极为不满的。
  但朱标却稳如泰山,做事往往谋而后动,从小处着手一点一点去改变。
  尽管心里已经同意此策,可还是问道:
  “贪腐的事情如何解决?这么一大笔钱发下去,不知道有多少能落到实处。”
  陈景恪说道:“陛下的担忧很正常,说句丧气的话,发下去一贯钱,能有五百文用到实处就已经不错了。”
  “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有这五百文落到实处,就足以让百姓的日子好过许多。”
  “经年累月下来,国家就会变得大不一样。”
  一旁的朱元璋听的直皱眉,终于忍不住说道:
  “怕什么,敢贪这个钱咱诛了他九族。”
  “将锦衣卫全都撒出去,监视所有项目的执行。”
  “过完年咱就和你娘微服私访,帮你盯着地方。”
  “咱倒要看看,是咱的刀利,还是他们的脖子硬。”
  朱雄英也激动的说道:“革新就应该大刀阔斧,不要怕遇到问题。”
  “革新遇到的问题,就用革新去解决。”
  “左右不过是逢山开山,遇河搭桥。”
  朱标终于点头,项目资金被贪这是必然的,但只要有一部分被用到实处就足够了。
  而且官员贪了钱,就相当于是有把柄掌握在朝廷手里。
  如此,他们就只能更加效忠朝廷,或者说效忠大明这个系统。
  否则这个系统随时能将他杀死。
  都不用另外找理由,直接查贪腐就可以了。
  想到这里,他终于点头说道:
  “好,那就通知内阁,放宽审核标准。”
  “还有,那个内外双循环,你详细解释一下。”
  第374章 老朱亲自斟茶
  陈景恪就将内循环、大内循环、内外双循环大致解释了一遍。
  内循环,就是在国内完成经济循环,靠国内消费支撑起一个独立的市场。
  说的简单点就是,建立相对完整的产业链,生产出来的商品卖给国内百姓。
  本国百姓通过加入产业链赚取薪酬,有钱之后去消费刺激生产,反过来又促进产业链的发展。
  前世,能靠本国消费就支撑起一个独立市场的国家不多。
  曾经有两个,后来那俩都出了问题。
  然后第三个国家崛起,成为了那个唯一。
  “想要建立完整的循环体系,要么靠市场自发运行,要么朝廷干预,也就是朝廷宏观调控。”
  “靠市场自发运行效率太差,且很容易出现问题。”
  “朝廷干预是最有效的手段,更加的精准高效。”
  “比如这次刺激制造业,大规模基建,就属于宏观调控。”
  “百姓通过参与基建项目赚取薪酬,有钱之后就会提升生活质量,就会去消费。”
  “进而刺激商品市场。”
  “作坊主有利可图,就有动力扩大产业规模,制造更多的商品。”
  “如此,朝廷扶持制造业的计划,才容易实施。”
  “否则,生产出来的商品卖不出去,谁也不想搞扩张。”
  这个道理就比较简单了,朱标和朱雄英都连连点头。
  就连朱元璋都不停点头,显然也听懂了。
  “制造业的兴盛,会降低商品的成本。”
  “百姓花同样的钱,能买到更多的东西,也会跟着受益。”
  “如此,一个循环就建成了。”
  “以后朝廷只需要掌控好方向,确定市场不会跑偏,细节方面就让市场自发运转。”
  说到这里,陈景恪觉得有点口渴,拿起自己的杯子发现已经空了。
  刚想找茶壶,就见一双大手先一步将茶壶拎起来,给他倒了一杯。
  赫然正是朱元璋。
  陈景恪哪敢享受这待遇,连忙起身道谢。
  老朱将茶壶放下,摆摆手催促道:“又没外人你客气个啥,快说快说,咱听的正入神呢。”
  终于能碰到咱能听的懂的了,必须给咱多讲一点。
  陈景恪却不知道啊,心里别提多感动了。
  老朱亲自给我斟茶。
  就想问,外臣里有这待遇的还有谁,还有谁。
  朱标和朱雄英父子俩反倒是没觉得如何,朱标也没拿陈景恪当外人。
  至于朱雄英……他经常给陈景恪倒茶,更没啥可说的。
  喝完茶,陈景恪才继续说道:“关于基建,其实是一个单独的大课题。”
  “为什么我们要搞基建,原因在哪里?”
  朱雄英理所应当的说道:“基建惠及万民,朝廷自然要去做。”
  朱元璋罕见的开口说道:“不对,不一样。”
  “历朝历代朝廷主持的做基建,根本目的是为了国家强盛,惠及百姓只是附带的作用。”
  “反过来说,这些基建就算不会惠及百姓,若是对国家有利,他们还是会去做的。”
  “倒是有些清官好官,会单纯为了惠及百姓,在自己的辖区做一些基建。”
  “咱当初也是如此,做事情的出发点,全是国家利益。”
  “咱打击贪官,让百姓安身立命,关心百姓生存,目的只是为了维护朝廷的统治。”
  听到这番话,朱标沉默以对,他也是同样的想法。
  只不过毕竟受到陈景恪的影响,他比朱元璋多了一份使命感。
  既然历史的重任交到我手里,那我就要做点什么。
  朱雄英则是眉头紧皱,他还是第一次听朱元璋说起此事。
  太过于赤裸裸了。
  天子天子,天下是‘天’的。
  皇帝也只是天的儿子,替天掌管天下而已。
  让百姓安居乐业,是天赋予皇帝的使命。
  你们怎么能只考虑自己的统治呢?
  难怪景恪总是说皇爷爷就是个地主,原来根子在这里。
  不只是皇爷爷,以往的君主恐怕都是这种地主思维。
  哼哼,果然,真理是掌握在我……和景恪手里的。
  朱雄英心里那叫一个自豪。
  我才是新式皇帝……不对,我才是天子。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