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历史军事>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622节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622节

  这个小角就包括了前世斯里兰卡的首都科伦坡。
  陈景恪看到这个分配方案的时候,也不得不佩服文官集团那些人,是真的会恶心人。
  但同时也很欣慰。
  能用这种方法恶心人,说明他们是真的了解锡兰岛。
  愿意去了解外面的世界,这是个巨大的进步,也是一个好的开端。
  对于这个封地,朱棣表现的是一万个不愿意。
  我怎么说也是大明亲王,战功赫赫,你们就给我分个这?
  别说,还真有些人同情他。
  你们将燕王封到小岛上就算了,还把这个小岛上最繁华的地段给切割出来。
  实在太欺负人了啊。
  不过同情归同情,并没有多少人替他说话。
  没办法,谁让朱棣前段时间的行为太招人嫌了。
  就应该让他受点教训,同时也给其他亲王敲响警钟。
  反正最后燕王的封地就这么定下来了。
  朱棣眼见大局已定也不再挣扎,转而提出了另外一个请求。
  让我儿子去那边把,我想留下打北元。
  你们都这么欺负我了,总不能连这个小小的请求都不满足吧?
  或许是真的同情他,也或许是考虑到需要人牵制晋王。
  反正最后群臣同意了这个请求。
  朱高炽带领燕王府去锡兰岛建国,朱棣这个燕王继续去北边镇守草原。
  至此,这场表演圆满落幕。
  大家都觉得自己赢了,都很开心。
  就在众人以为事情结束的时候,这天早朝有御史对勋贵集团进行了弹劾。
  他们嚣张跋扈,必要要给予压力打击。
  文管集团一听这话,顿时就兴奋了,打击勋贵我们得帮帮场子啊。
  于是纷纷站出来支持,要求必须予以严惩,以儆效尤。
  朱标再次表现的很头疼,真是不得安生啊。
  不过他确实也对勋贵集团有所不满,当堂进行了批评。
  不过仅仅是批评还不够,这件事情必须要有一个妥善的处置办法。
  就在大家纷纷发表意见的时候,太子伴读陈景恪提出,勋贵跋扈是因为缺少教育。
  不如建立一所书院,专门教育勋贵礼仪法度之类的。
  群臣虽然觉得这个处罚太轻,但也都认为这个提议不错。
  还是那句话,华夏文明最看重教育,打骨子里认为教化能改变很多东西。
  于是这件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
  朱标顺势拍板,并决定新书院就放在陈景恪的洛下书院旁边,反正那边有现成的校舍。
  各家勋贵轮流去读书,学习如何当一名合格的勋贵。
  勋贵嫡长子必须在这所书院接受系统性教育,否则不得袭爵。
  就在大明朝廷忙着处理内部矛盾的时候,南洋的土著势力终于按捺不住,对当地的明人大族举起了屠刀。
  第395章 死有余辜
  时间倒退回三月份。
  三月二十三日是妈祖圣诞,也是妈祖信仰最大最隆重的节日。
  自从朝廷将妈祖确立为海洋守护神,并用国家力量推行相关祭祀,妈祖信仰就蓬勃发展。
  随着海贸的发展,以及大明影响力的扩散,妈祖信仰遍布整个南洋,成为当地最大的信仰。
  并迅速向世界各地扩散。
  不过目前,南洋依然是妈祖的最主要信仰区。
  大明东南沿海、南洋各个国家和势力,都会在妈祖圣诞这天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
  其中最隆重最盛大的活动,非淡马锡岛举行的庆典莫属。
  毕竟,南洋真正的主宰,大明淡马锡总督府,就在这里。
  以前或许还有人敢对淡马锡总督府不屑一顾。
  秦王朱樉来了一次之后,再也没有人敢忤逆这里发出的命令。
  每年的妈祖圣诞活动,淡马锡总督都会邀请各国各势力参加,还会邀请社会名流之类的。
  于是这场祭祀就被赋予了另一重意义,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能有幸参与的,无不以此为荣。
  淡马锡总督府的邀请函,就是最好的身份证明。
  对很多中小型势力来说,那张邀请函就是通行证。
  很多以前办不成的事情,有了那张邀请函说不定就办成了。
  以前见不到的人,拿着邀请函轻易就能见到。
  尤其是现在南洋形势紧张,这张邀请函说不定就是救命稻草。
  不知道多少人在绞尽脑汁的想要获得一张。
  南洋婆罗洲吴家,是南洋六大汉商家族之一。
  在当地的明人以及土著中间,都具有极强的影响力。
  堪称婆罗洲土皇帝。
  然而此时,这个土皇帝一家却满面愁容的坐在一块,似乎有大祸即将临头。
  吴愿看着自己的大儿子,问道:“还是没有得到回应吗?”
  吴向海摇摇头,说道:“能找的关系都找了,还许诺会把一半的财产捐献出来,只求一张请柬。”
  “总督府那边没有丝毫回应……连拒绝的话都没有。”
  说白了,直接被无视了。
  即便早就知道是这个结果,吴愿依然忍不住心头一沉。
  将目光转向二儿子吴向洋,问道:“婆罗国呢?也没有邀请我们参加吗?”
  吴向洋点点头:“没有,那些人的态度很暧昧……就好像是在看猎物一般。”
  闻听此言,众人忍不住心中一寒。
  吴向洋负责帮家族处理一些见不得光的事情,对这方面的事情最为熟悉。
  在这种事情上,他的判断基本不会出错。
  再加上今年婆罗国对他们态度大变,连妈祖圣诞这样的重要活动,都不允许他们参加。
  征兆太明显了。
  吴愿抱着最后一丝希望,问三儿子吴向江:
  “楚国呢,许柴佬不是回楚国了吗,他那边怎么说?”
  吴向江怒容满面:“姓许的连面都不见,我半路拦他,被他的人一通乱棍招呼,差点没回来。”
  吴向海讥讽的道:“之前你不是信誓旦旦的说,许柴佬必定会给你面子吗,这就是你的面子?”
  吴向江反击道:“当初和许柴佬称兄道弟的是你吧,现在怎么不见你去找你的好兄弟帮忙?”
  “是人家不屑于见你吧?”
  俩人非一母同胞,关系并不好。为了家族继承权,甚至可以说仇怨极深。
  争吵是两人之间的常态。
  吴向海脸色一僵,怒道:“当初我就说,大明开海南洋形势变了,咱们就老老实实本本分分的做生意。”
  “是你非要和那些人搅浑在一起,恶了许柴佬不说,还将家族置于险地。”
  吴向江怼道:“什么叫我和他们搅浑在一起,若没有家族允许我……”
  吴愿眉头一皱,喝道:“闭嘴,现在都什么时候了,还争吵个没完?”
  然后他又看向吴向江,斥道:“家族什么时候同意你做那些勾当了?”
  吴向江想要反驳,但也知道有些事情不能摊开明说,嘴巴张了张又咽了回去。
  哪知道吴愿还不罢休,继续说道:
  “还有,你是怎么和你大哥说话的,还有没有一点上下尊卑了?”
  不成想,这句话着实触碰到了吴向江心中的那根刺。
  吴愿妻妾众多,吴向海、吴向洋是正妻所生,吴向江的母亲则是妾室。
  妾生子在家中地位可想而知,母子俩饱受歧视。
  直到吴向江表现出不俗的能力,才逐渐获得了一定的地位。
  然而接着,他就受到了吴向海两兄弟的打压,吃了不少亏。
  这也是他和吴向海、吴向洋关系差的主要原因。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