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637节
长辈言传身教,是最好的办法。
-----------------
南洋战报传来,南洋水师、淡马锡总督府和楚国,联合展开军事行动。
三个月的时间荡平了南洋,共剿灭七个国家,小势力不知凡几。
后续的军事打击依然在进行中,确保南洋再无能威胁明人的势力存在。
消息传出后,自然是天下欢腾。
就连保守派都松了口气,没想到南洋土人如此不堪一击,白瞎了他们之前那么担心。
民间就更不用提了。
时不时就能听到高呼万岁的声音。
华夏子孙这个词,已经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大家的嘴边。
秦风·无衣传唱的更火了。
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美好。
然而就在这时,一个不好的消息也跟着传出。
南洋大族打着同乡名义坑害大明百姓,而且这种情况从宋朝就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
这几百年来,被坑害的人已经无法计算。
朝野一片哗然。
原本大家还在为这些人的遭遇愤怒,为朝廷出兵复仇感到振奋。
大华夏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人认同。
可现在告诉大家,南洋大族都罪大恶极,我们的眼泪白流了。
一种被戏弄的感觉随之生出。
什么大华夏,踏马的他们就是这么对待同胞的?
那这样的同胞不要也罢。
各种真的假的故事也开始流传,什么我有一个朋友出海没回来,听人说就是被同行人给害死的。
当这样的故事变多,随之而来的就是,出海的危险性再次被大家提起。
大海本身就危险,还要小心土人,现在连身边的同胞都要小心。
还是老老实实在家里待着吧。
保守派就兴奋了,我们就说步子不能迈的太快,现在知道为什么了吧。
于是他们就纷纷行动起来攻击出海政策。
橘生淮南的事情也被提起,那些人远离了大明,被土人的蛮夷思想感染,已经不是华夏人了。
人家打心里就没把自己当华夏人,咱们也别一厢情愿了。
进而开始反对大规模向外移民。
一时间大有舆论转向的意思。
与之相对应的,激进派就有点焦头烂额了。
大明开海之后,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既得利益群体。
这些人有的是为了一展理想抱负,也有人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但不管是为了什么,他们所需要的一切,都是从出海得来的。
风向转变,对他们是不利的。
事关切身利益,自然不会坐以待毙。
只是这股逆风来的太猛烈,他们有些摸不清门道。
主要是不理解朝廷为什么要将这个消息传出去。
莫非是高层意志发生转变了?
他们只能四处托关系打听情况,陈景恪家的门槛再次被踏破。
这次陈景恪倒是没有闭门谢客,而是接见了部分人,直言不讳的告诉他们:
“出海确实带来了巨大利益,但也造成了巨大隐患。”
“这些隐患以前都被掩盖下来了,现在随着南洋惨案集中爆发了。”
“这些问题如果不能解决,朝廷不可能再如以前那般支持出海政策了。”
至于具体都有哪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陈景恪全都没有说。
被问急了,就会用一句话来搪塞:
“事关国家机密,我不能多说,你们自己反思。”
虽然没有得到具体的答案,不过总算是知道了缘由。
至少知道事情出在那里,该往哪个方向寻求解决的办法。
接下来就是自查了。
好好看看这些年出海政策下,到底隐藏了那些隐患,又该如何解决。
于是激进派就暂时放下了别的事情,开始着手自查。
而保守派呢,为了打击激进派,自然也要去了解对方的不足。
一时间激进派和保守派竟然神奇的保持了步调一致。
随着两派联手,越来越多的隐患和漏洞被查出。
随之而来的是一场大辩论。
在这种情况下,出海政策还有延续的必要吗?
第403章 操控舆论
换成以前,陈景恪是不敢主动挑起保守派和激进派矛盾的。
主要是舆论这一块不好控制。
但朱标的那一课让他豁然开朗,随便两派怎么争,都改变不了朝廷的决定。
让他们争一争,反而能让很多问题浮出水面。
现在的情况就是如此,在保守派鸡蛋里挑骨头的劲头下,被掩盖起来的问题逐一揭露出来。
激进派也有些哑火了,只能想办法补救。
陈景恪自然不会看着激进派被打压,于是在新一期的《大明周报》上,就出现了很多篇中立的文章。
其中出自方孝孺的那一篇引起了巨大轰动,并被激进派奉为圭臬。
甚至被拿到朝堂上来和保守派做辩论。
这篇文章赞同了保守派的做法,认为开海政策确实造成了很多问题。
激进派为了利益选择了刻意隐瞒。
若没有保守派查漏补缺,国家早就出大问题了。
并且还把主要的问题一一罗列,并指出造成的危害。
还有些藏的很深暂时没有被发现的问题,也被他指了出来。
看到这里,保守派都露出了喜色。
果然不愧是唯物学的开派宗师,出手不凡啊。
只是越往下看他们就越觉得不对劲儿。
夸完保守派之后,方孝孺话锋一转开始替激进派找补起来。
开海确实造成了问题,但也带来了好处啊。
然后又从国家财政、粮食、民生等方面,进行了讲述。
而且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他还拿历朝历代做对比。
之前朝代都遇到的难题,在大明被很好的缓解了,不得不说开海有功。
所以,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世界上哪有十全十美的事情,很多政策都是在推行过程中一步步完善的。
他还拿税法举例,从古代的井田制,到两税法,再到现在的摊丁入亩一条鞭法。
几千年才发展成现在的样子。
如果古人因为种种漏洞,就不搞税法,那永远都不会有大明的惠民政策。
开海也是一样,它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不能因为存在缺陷就认为它不好。
查漏补缺,完善制度,不正是朝中衮衮诸公的责任和义务吗。
否则,朝廷和万民要你们做什么?
如果仅仅只是这些,这篇文章还不足以被大家重视,真正的精髓在后面。
在对事情进行了总结,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之后,他针对部分问题给出了解决的办法。
其中重点强调了教化问题。
既然出海百姓变坏是因为缺少教化,因为环境不好,那我们就改变环境。
在每一个有明人存在的地方,建立明人聚居区。
在这个聚居区里,施行华夏文化,推行华夏教育。
当然了,建立这样的聚居区会遇到很多问题,这就需要朝廷来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