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711节
“傅总督没有全部运走,而是留了一部分以备不时之需。”
“没想到今日恰好用到了。”
朱檀是何等人也,自然知道这只是场面话。
傅安这是在给诸侯王下马威,告诉大家淡马锡才是南洋的中心。
淡马锡总督才是南洋话事人。
只不过他用的方法很高明,不会引起大家的反感。
毕竟天灾非人力所能操控,他也确实帮大家解决了大难题。
有些反应迟钝的,甚至都无法领会到他这一层意思。
只会感激他的帮助。
但就算再迟钝的人,都能通过这件事情明白一个道理,淡马锡的影响力无孔不入。
以后想做什么事情,必须要考虑到傅安的想法。
更准确的说,是考虑淡马锡总督的意思。
朱檀看出了傅安的想法,对此他并没有说什么。
本来他就没打算搞事,有个强势的总督,对他来说反而是一件好事。
毕竟,淡马锡总督代表的是朝廷,有他弹压诸侯王不敢乱来。
至于总督府会不会反过来欺辱诸侯王……
纯属想多了,真当诸侯王是吃白饭的。
有了这批粮食,鲁国就能支撑到下一批粮食送来,民心终于安定下来。
大家投入到了新一轮的建设中去。
朱檀也给洛阳写了一封信,将这里的一切都一五一十的讲了一遍。
重点提了傅安对大家的帮助。
不是阴阳怪气,也不是内涵傅安,而是真的夸赞。
朱檀不知道的是,这场风暴受影响的不只是鲁国一地,整个南洋都被波及。
刚刚到来的诸侯王们,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各家的损失都非常大。
不过还好,人员损失都在可接受范围内。
而且有了傅安提前布局,粮食问题也都得到解决。
总体来说,算是有惊无险。
然后,惊魂初定的诸侯王们,几乎做出了和朱檀相同的选择。
一边写信对傅安表示感谢,一边写信给洛阳汇报这里的情况。
朱桢得知这些消息后,感叹道:
“这次谁也无法阻挡傅安入阁了。”
许柴佬也点点头,说道:“傅总督确实是为能臣。”
“等诸侯国稳定下来,必然要入中枢的。”
说到这里他心中有些感慨,若非当初自己软弱,入阁的恐怕就是自己了。
不过也没什么可后悔的,至少现在自己过的也不错。
楚王朱桢对他信任有加,政务悉数委任于他,无条件支持他的变革。
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事实也确实如他们所想,几个月后洛阳接到诸王的奏疏,朱标对傅安赞叹不已。
“傅安果能臣也,可入阁……景恪你以为呢?”
陈景恪思索片刻,说道:“内阁确实也该换届了,有几个老人需要退。”
“陛下若对傅总督满意,自可以命其入阁。”
“不过,南洋那一摊子,也需要一位能臣去接手。”
“最好让其提前赴任,作为副手在傅总督手下锻炼一年半载,再转正。”
朱标深以为然的道:“此乃老成谋国之言,只是你以为谁能担此重任?”
陈景恪并没有直接说让谁去,而是说起了标准:
“此人需有一定的背景,否则无法震慑诸侯王。”
“还要懂新政,具有开阔视野……”
朱标眉头微皱,现在懂新政的人不少,反倒是符合第一条标准的人比较少。
符合两者的就更少了。
眼见一时拿不出合适的人选,两人倒也没有着急。
傅安入阁至少也是明后年的事儿了,有的是时间挑选合适的人。
不过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老朱知道此事后,直接给出了一个选项。
“你们觉得傅忠怎么样?”
“傅忠?”朱标露出深思之色。
第442章 祸不单行
傅忠就是傅有德的儿子,因为父子、兄弟不能同朝当高官的潜规则,一直没有担任具体职务。
但平时没少领特殊差使,比如巡视地方,监察新政推行情况。
这也意味着,他对新政不陌生。
身份地位也完全没有问题,傅有德的儿子,谁敢不给面子?
老朱说道:“咱早就答应傅有德,让他回来享天伦之乐,只是事情太多一直耽搁到现在。”
“他心里不知道怎么数落咱呢。”
“正好现在朝中无事,四边也比较稳定,就让他回来吧。”
“他卸任之后,傅忠就可以出来主政一方了。”
朱标并没有直接同意,傅忠有优点,但也有缺点。
最大的缺点就是,他没有主政过地方,直接就去接手淡马锡,不知道能不能挑的起这个担子。
许柴佬殷鉴不远。
朱元璋自然能看出儿子的顾虑,说道:
“先让他去淡马锡给傅安当助手,如果他能胜任,就让他继续干着。”
“等将来傅安入阁,就将其转正。”
“如果他不能胜任,就让他回来,再换个人去给傅安当助手。”
这确实是最稳妥的办法,既照顾了傅家成全了老朱的君臣情谊,又不耽误朝廷大事。
朱标终于点头,同意了这项人事任命。
于是,朝廷接连发出了两道政令,一是任命傅忠为淡马锡总督府长史。
二是调傅有德回京。
聪明人自然知道,这两条政令意味着什么。
不过并没有引起什么太大动静。
正常的新老交替而已,实在不值得大惊小怪。
傅有德能坚持到现在才退,已经很难得了。
要知道,和他同时期的老将冯胜、徐达等,现在基本都退居二线了。
而且傅忠被任命为淡马锡总督府长史,也表明傅家的地位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
对于傅家来说,这就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了。
傅忠先是进宫谢恩,然后收拾好家门翘首期盼老父亲归来。
对于这个任命,陈景恪也没有什么意见。
傅忠和他是连襟,再加上工作上的事情,时常打交道。
他对傅忠还是比较了解的,为人稳重有远见。
不算顶尖人才,但和大多数人比,也属于出类拔萃。
担任淡马锡总督还是绰绰有余的。
淡马锡总督候选人敲定,他也算是放下了一件心事,之后就再次投入工作中去。
与此同时,一个好消息传来。
秋殷薯种植面积达到了五万亩,已经在洛阳普及开来。
老朱要求各省各府各县,派遣专门的人员前来洛阳学习种植技巧。
明年要将殷薯扩展到全国。
争取三到五年内,殷薯走入千家万户。
对于这个计划,群臣自然是支持的。
他们不光是口头支持,还采取了实际行动。
将殷薯带回家乡进行种植推广。
既响应了朝廷的号召,又在家乡博取了一个好名声,可谓是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