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717节
海水沿着江河倒灌,无数土地被淹没,武昌都受到了波及。
台风过后就是连绵暴雨,十余日不见停歇。
数百万人受灾,死伤数万人,失踪者不计其数。
消息传来,京师为之震动。
朱元璋立即召集群臣,商议赈灾策略。
然而面对山东、凤皖的旱灾,群臣还能拿出办法。
面对这种级别的天灾,群臣也束手无策。
不是他们无能,而是这次的天灾实在太严重,仅靠地方衙门已经无能为力。
就算朝廷直接派人去赈灾,都不知道该从哪里着手。
调运粮食、药物过去?
肯定是要运的,可这些东西运到哪去?
又如何发到灾民手里?
肆虐的洪水该如何处置?
事实上,对这种事情历朝历代都没有办法,只能放任洪水肆虐。
等水退了再重新收拾家园。
群臣其实也是这个意思,等水退了再说吧。
然而陈景恪又怎么可能坐视灾民不管?
等水退了?
那不知道要多死多少人。
于是他找到朱元璋和朱雄英,开门见山的道:
“出动军队抗洪赈灾吧。”
朱元璋和朱雄英同时惊讶的说道:“什么?”
陈景恪知道他们为何会如此。
军队赈灾,史上少有。
遇到灾祸出动军队,更多是为了防止灾民发生动乱,而不是赈灾。
现在他突然提出这个建议,两人自然难以接受。
然而……
“几百万子民正遭受灾难危在旦夕,朝廷不能坐视不理。”
“指望地方衙门赈灾,已经不可能。”
“能力挽狂澜的,只有军队。”
老朱面容严肃的问道:“你可知道,一旦军队生乱意味着什么?”
陈景恪毫不退让的道:“可是……如果我们成功了,这将是亘古以来从未有过的壮举。”
“也是从未有过的善政。”
老朱对此很不以为然,什么壮举什么善政,都没有稳定重要。
军队不可轻动。
陈景恪知道不可能这么轻易就说服他,毫不气馁的道:
“大明要开创一个新时代,这个时代新在哪里?”
“难道就是地盘比前朝大,人口比前朝多吗?”
“新时代,新在思想。”
朱雄英露出若有所思之色。
老朱不屑的道:“新思想就是不顾国家安危让军队去赈灾?”
“你可知道,军队一旦失控,带来的危害比天灾还要严重十倍百倍。”
陈景恪没有反驳,而是说道:
“陛下可还记得何为国家,何为君主,何为军队,可还记得历史赋予皇权的使命?”
“军队抚慰使制度已经推行十年,朝廷也为将士们做了十年的思想工作。”
“忠君爱国护民的口号也喊了十年。”
“忠君爱国大家都知道指的是什么,也知道该怎么做,可护民这一块始终停留在口头上。”
“现在,是时候让将士们知道,何为护民了。”
“就用这场天灾,来检验一下这十年的抚慰成果吧。”
朱雄英先被说动了,看向朱元璋说道:“皇爷爷……”
虽然没有说出自己的打算,但意思已经表达的淋漓尽致。
朱元璋没有理会两人,陷入了沉思。
第445章 摊牌
陈景恪自然知道朱元璋为何会犹豫,不是因为这事儿以前没人干过。
老朱从来都不是循规蹈矩之人,更不会拘泥于前人的经验。
不会因为前人没干过,他就不敢干。
他之所以犹豫,还是怕军队出问题。
派军队去抗洪赈灾,将士们会怎么想?
他们就能同意?
如果他们心怀怨愤,到时候是去救人还是去杀人就不好说了。
作为从乱世杀出来的人,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兵乱的危害。
陈景恪也知道这么做的危险性,但凡有办法他也不会走这一步棋。
可目前这确实是唯一的解。
只能寄希望于十年的抚慰使制度成果。
而且他冒险还有个原因……
“陛下可还记得温寒变?马上就要进入温寒交替的时期,极端天气只会越来越多。”
“东汉安帝时期的天灾,想必您很清楚,那就是温寒变交替所造成的。”
“大明也即将面临同样的情况,而且我们的地域比东汉还要广阔,人口比那时更多。”
“遭受的灾害也会更加严重。”
“到那时朝廷该怎么办?”
“任由天灾肆虐,等天灾退去再去赈济?”
汉安帝继承皇位的第一年,九月四个州暴雨绝收,十月六个州暴雨绝收。
第二年共有十八处地方遭遇地震,四十一处暴雨成灾,二十八处风灾、冰雹。
能被史书记录的,都是那种大面积的天灾,一些局部天灾还不算。
如果全算上,数字会更恐怖。
其后几乎每年都会有天灾。
最长的暴雨记录发生在山东地区,连绵下了半年多。
暴雨过后就是长达半年的大旱、蝗灾……
大灾之后就是大疫,各种疫病四起。
地方百姓苦不堪言,朝廷也是焦头烂额。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当时东汉朝廷还能掌握国家政权,前几任皇帝也积累了大量财富。
朝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灾民进行赈济,大大降低了损失。
然而,再厚的家底也经不起这种接连不断的折腾啊。
没几年朝廷的家底就空了。
因为天灾,导致地方势力增强,为后续豪强世家的全面崛起埋下了伏笔。
历朝历代的饥荒,大多都是因为分配问题造成的。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最好的写照。
独独东汉晚期的饥荒,是因为粮食总量不足造成的。
长达数十年的极端天气,再加上人祸,导致粮食大面积绝收。
地主家也没有多少余粮了。
以至于东汉末年以人肉为军粮的事情屡见不鲜。
曹操把徐州屠了,粮食全部收集起来,都不够军队所需。
最后也不得不以人肉为军粮。
因为就连军队,都搜刮不出多少军粮了,可见粮食短缺到何种地步。
这种大规模食用人肉的情况,中国历史上也是极为少见的。
这些情况朱元璋自然是知道的。
一部分是陈景恪为了让他们重视温寒变,特意给他们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