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历史军事>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729节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729节

  邱广安不慌不忙的说道:“大家不要忘了税务稽查司,他们可巴不得那些人在钱财上出点问题,好下手查抄。”
  听到税务稽查司这个名字,众人都有些头皮发麻。
  就连他们这些内阁学士,都很忌惮这个部门。
  关键是,税务稽查司独立运作,只对皇帝负责。
  人事任命之类的,都是皇帝亲自过问。
  因此,那些人才有恃无恐,查起偷税漏税真是不要命一样。
  如果金钞局真的敢勾结地方衙门和士绅放高利贷,就先要过税务稽查司那一关。
  “就算他们收买了税务稽查司,还有锦衣卫和巡察御史……”
  “这是针对灾区百姓特定的借贷,只此一次,比较容易监管。”
  “朝廷可以派遣锦衣卫、巡察御史等去监管。”
  “谁要是真敢私下放高利贷盘剥百姓,很容易就能被查出来。”
  “这么多监察手段,总有一个能生效。”
  只要有一个能生效,那后面就不用说了,不知道多少家户口本要被清空。
  这时邱广安又说道:“其实陈侯此策真正高明之处不在这里,而是借此机会促进内循环建设。”
  接着他解释道:“以前是地方官不懂也好,还是他们阻挠也罢,在很多地方基建工作进展都不顺利。”
  “现在东南数省大面积遭灾,几乎相当于推倒重建。”
  “朝廷令金钞局释放无息借贷,相当于将钱财投入到了东南。”
  “正所谓白纸上好作画。”
  “现在有钱有人,正好推行基建计划,促进内循环建设。”
  末了,邱广安说道:“陈侯,不知我说的可对?”
  陈景恪笑道:“邱尚书高明。”
  众人心中吐槽,高明个锤锤。
  如果他能说出一两条,那肯定是他想到的。
  现在他说的如此详细,那只有一个可能,你俩事先商量好的,在这唱双簧呢。
  事实上确实如此,这件事情陈景恪也是先问过邱广安可行性,才提出来的。
  毕竟邱广安是户部尚书入阁的,对金钞局、计官体系有着极深的了解和影响力。
  不过听完这番解释,众人也终于认同了陈景恪的建议。
  真要这么操作,确实非常具有可行性。
  老朱也不禁点头,赈灾加基建同时进行。
  这个计划比放任百姓自生自灭,要好太多了。
  这时,陈景恪又补充了一条:“如此大规模的基建,必然会导致物价飞涨。”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出现,朝廷可以提前做出布置。”
  “告诉天下的商人,运送重建所需的材料去灾区,可以得到相应的批条。”
  “拿着批条可以购买食盐、玻璃、蜀锦、苏绣等商品。”
  众人不禁再次点头,这些产品都是远销海内外,供不应求。
  玻璃就不说了,苏湘粤蜀四大名绣,运送到西洋价格翻十倍。
  运送到极西诸国,需要用等重的黄金购买。
  这些商品大头在朝廷手里,剩下的一小部分,也被几大家族把持。
  流到外面的十不足一。
  朝廷真要这么做,会有大批的商人,运送建材去灾区。
  物价会涨这是肯定的,但绝不会涨的太离谱。
  之后众人又商量了一些细节,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此法可行。
  而且李善长还提出了一个建议,可以趁此机会将一部分受灾百姓,分散安置在藩属国。
  如此既可以减轻重建的压力,又能帮各藩属国增加人口。
  对这个建议,众人自然也是认可的。
  从宋朝开始,南方人口就超过了北方。
  元朝之后北方人口更是百不余一,整个河南才只有百万人口,其荒凉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虽然大明建立后,对人口密度进行了重新调配。
  可南方人口依然远多于北方。
  趁这次灾难再迁走一部分,完全是可以的。
  满足了藩属国对人口的需求,缓解了重建的压力,也缓解了南方人口压力。
  可以说一举多得。
  自然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会议的末尾,陈景恪提起了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勋章。
  群臣早就知道朝廷的真实目的,自然不会反对。
  于是,一场迎接迎接将士们凯旋的仪式,悄无声息的筹备起来。
  与此同时,在谁都没有注意到的情况下,蒋瓛送走了家人,遣散了所有家丁。
  然后毅然决然的进入了乾清宫。
  第451章 孔
  看着出现在自己面前的蒋瓛,朱元璋非常的满意,道:
  “都安排好了?”
  蒋瓛回道:“是,家人乔装打扮去了燕国,仆人也已经遣散。”
  “臣再无后顾之忧,可以为陛下效死。”
  朱元璋问道:“不后悔?”
  蒋瓛坚决的道:“士为知己者死,能为太上皇为大明而死,臣死而无憾。”
  朱元璋大笑道:“好,咱没有看错你。”
  然后他脸色一肃,拿起提前准备好的诏书和令牌,冷声道:
  “从今天开始,你可以调动所有锦衣卫,可以调动不超过一个卫所的军队。”
  “去山东将孔家给咱查清楚,所有的一切。”
  蒋瓛双手接过:“臣决不负陛下所托。”
  然后没有再多说什么,转身离开了。
  朱元璋目送他离开,许久才收回目光。
  拿孔家开刀,是他思考许久才做出的决定。
  以前他虽然不喜欢儒生拿孔子拿理学压他,却并没有真的想弄孔家。
  很简单,儒家的礼教为统治阶级提供了法礼依据。
  在你没有办法取代儒家之前,就必须要遵从他的思想。
  然而,儒家本身就是对春秋以前,华夏的礼仪思想的总结。
  又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已经是华夏文化的代表。
  剥离儒家,就等于是自我毁灭。
  就连陈景恪都认为,不可能抛开儒家,最多就是推陈出新。
  说白了,就是用新思想重新诠释儒家。
  同时引入其他学派的思想,打破几百年来理学对人心的禁锢。
  这才是最适合华夏的道路。
  当了这么多年皇帝,听陈景恪讲了那么多课,朱元璋也认识到了这一点。
  所以,他就更没有动孔家的心思了。
  直到他退位之后巡视全国,亲眼见到了孔家是如何嚣张跋扈。
  曲阜上上下下全都是他们的人,几乎成了国中之国。
  他们仗着衍圣公的身份无所顾忌。
  草菅人命?奢靡……这些都是不值一提。
  很多行为低劣的让朱元璋都感觉下限被刷新了。
  用畜生行径来描述,那都是对他们的褒奖。
  当然,作为封建帝王,朱元璋有他的局限性。
  在他看来,只要大明国祚稳定,有点不和谐的地方也无所谓。
  当初他要拿孔家开刀,曲阜人自己站出来反对,维护孔家。
  现在被孔家鱼肉,那也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活该。
  只要孔家一如既往的支持大明就可以了。
  然而,孔家却觉得这些还不够,他们阻挠新政的推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