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历史军事>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731节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731节

  每年朝廷举行大朝会、祭天之类的活动,衍圣公都是文臣的代表。
  他们一句话,就能影响到万千读书人。
  当然,如果没有变革,衍圣公也就是有名无实的空架子。
  可是变革改变了一切。
  反对派需要一个领袖,再没有比孔家更合适的了。
  于是,围绕衍圣公,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一个派系。
  这个派系,在保守派里都属于顽固派。
  一般的保守派,只是担心朝廷太激进,希望朝廷慢一点走。
  本质上还是希望国家变好的。
  以衍圣公为首的顽固派,是坚决反对新政。
  不分对错的反对。
  他们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法统。
  当然,维护法统也是在维护自己的利益,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一家一户之私利。
  这股力量现在还不算特别强,但已经有了越来越强的趋势。
  这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忌惮。
  “陈景恪的《大同世界》都成书两年了,始终不敢外泄。”
  “虽然他嘴上说时机还不成熟,可咱知道,他是忌惮孔家。”
  一旦孔家站出来否认攻击他的学说,就算朝廷支持,想推行天下也会变得非常困难。
  最麻烦的,还是孔家和理学合流,那就真的难办了。
  有人或许要问了,孔家和理学不是一伙儿的吗?
  并不是。
  孔家很少表态支持某一派,因为没必要。
  不论哪一派上位,都要尊崇他们孔家,以此来抬高自己的地位。
  更何况,万一支持的那一派倒台了,岂不是就尴尬了?
  所以,他们没必要表态。
  哪怕理学大兴,孔家也没有公开说理学是对的,其他学派是错的。
  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孔家坚定的站在了保守派这一边。
  一旦陈景恪的《大同世界》发表,双方合流是必然的。
  马娘娘自然也能想到这种后果,表情愈发的凝重。
  老朱继续说道:“之前标儿和咱说过此事,他希望用更温和的手段解决孔家问题。”
  “所以咱也在犹豫,要不要采用激烈手段。”
  马娘娘却摇头说道:“标儿……还是有些天真了,孔家的事情要么不解决,要么铁腕。”
  “想靠怀柔政策化解,几无可能……不,根本就不可能。”
  她的言外之意,就是支持用铁腕来对付孔家了。
  这让老朱开心不已,心中的担忧尽去。
  自家婆娘的脑子比咱聪明,她都支持咱的做法,那肯定是没错的。
  只见他脸上浮出笑容,说道:“还是妹子你果断啊。”
  “咱还是受到景恪的启发,才下定决心来硬的。”
  马娘娘好奇的道:“哦?景恪如何启发你的?”
  朱元璋说道:“景恪力排众议,要军队去赈灾时说过一句话。”
  “有些事情如果我们害怕危险不敢尝试,后人就算想做也没有能力了。”
  “咱就想,动孔家也是如此啊。”
  “现在大明的权势,依然牢牢掌握在勋贵手里。”
  “而勋贵大多都是泥腿子出身,和儒家孔家没有半文钱关系。”
  “再加上分封制,他们只会听咱的,不会听孔家和儒家的。”
  “就算是文官,很大一部分也是法家和算学出身。”
  法家出身的官吏和计官掌握着钱粮,底层出身的勋贵掌握着军队。
  军队和钱粮都掌握在朝廷手里。
  儒家出身的官员就算再不满再反抗,也不可能颠覆大明。
  大不了就血洗一遍。
  当年蒙元都能让儒家跪下,他朱元璋也能。
  “但随着勋贵集团被分化瓦解,以后儒家出身的官员会越来越多,甚至军方都会充斥着他们的人。”
  “到那个时候,就算皇帝都拿儒家和孔家没有丝毫办法了。”
  “咱不能将这个隐患留给后人。”
  第452章 华夏在我肩上担着
  对于老朱的铁腕,马娘娘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支持。
  不是她没有考虑过后果,这恰恰是她深思熟虑之后的答案。
  “如果没有景恪,没有《大同世界》,我不会同意你动孔家。”
  “但现在有了这一切,孔家的存在就成了大明前进的绊脚石,必须搬开。”
  老朱非常认同的点头说道:“是啊,没有景恪,咱们只能用理学治国,就必须要尊孔。”
  “当初咱被儒生骑在脸上欺负,也只能唾面自干,就是这个原因。”
  “现在咱不需要他们了,新账旧账就给他一起算清楚。”
  然后他又叹道:“其实咱也怀疑,景恪能否担得起这个大任。”
  “这些年,咱把他讲过的东西看了一遍又一遍,越看越觉得高深。”
  “对历史、大势的分析,比什么之乎者也更透彻。”
  “后来又去大明各地实地考察,亲眼看到了他变革下的大明,真可谓是国泰民安。”
  “已经远超历朝历代所谓的盛世了。”
  “这些事实给了咱信心,他是有能力改变这一切的。”
  马娘娘深有同感的道:“咱们看着他长大,一直把他当孩子看,难免会小看他的能力。”
  “其实仔细想想,他所思所想所为,早就已经超越前人了。”
  老朱说道:“是啊,大同世界给了我对付孔家和儒家的决心。”
  “这次儒家若识趣,咱还能给他们保留一席之地。”
  “若是不识趣,咱就彻底给大明换换脑子。”
  治国,尤其是想长久维持一个庞大帝国,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
  哪怕这套思想体系很落后,也比没有强。
  历史上不乏盛极一时的大帝国,可往往几十年就崩溃了。
  正应了那句,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原因很简单,那些帝国全靠一两个强人维持,没有强大的思想体系做后盾。
  强人没了,维系国家存在的关键因素就没了,国家也就没了。
  华夏能维持庞大的疆域,就是因为有一套思想体系在维系。
  不论如何分裂,大家在思想文化上都是一家人。
  遇到有能力的君主,就能重新完成统一。
  华夏的思想体系起源于三皇五帝,成熟于周公旦。
  孔孟等先贤,在这套思想体系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有了儒家和诸子百家。
  在之后的一千多年,儒家思想就成了维系人心最主要的那根线。
  历朝历代,不论怎么变革,根子都是儒家思想。
  你用人家的思想治国,尊崇人家的后人拉拢人心就成了必然。
  这也是为何从汉朝开始,皇帝要祭孔庙,一直给孔家上尊号的原因。
  最后孔庙变成了文庙,孔家有了衍圣公,一直延续到满清结束。
  大明也需要文人治国,需要儒家思想来维系统治。
  即便是朱元璋的铁腕,面对这种情况也不得不吃了个瘪。
  最后选择性失明,放任孔家的存在。
  不过他也不是全面退让,一直努力将孔家的影响力限制在曲阜。
  但很显然,这种限制显得非常无力。
  直到陈景恪写出《大同世界》,让他们看到了打压儒家摆脱孔家的希望。
  《大同世界》虽然有着很深的儒家痕迹,但已经脱离了儒家。
  就好像,儒家是以周礼为基础,吸收了各种新思想创造出来的一样。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