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历史军事>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744节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744节

  “汉朝虽然提出了独尊儒术,但实际上是儒法道兵并用。”
  “到了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华夏化,它的思想也被朝廷采用。”
  “此后一直到宋朝,皆是如此。”
  “宋朝重用儒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独尊儒术。”
  “三百多年的独尊,让他们养成了骄横之心。”
  “尤其是理学,作为儒家内部最大的学派,更是有着舍我其谁的思想。”
  “儒家乃至理学称尊的过程中,经常联合起来打压其他学说,慢慢就有了这个传统。”
  “现在理学联合起来对抗朝廷,也只是延续了传统。”
  “不知我说的可对?”
  说完,他目光看向陈景恪。
  老朱和马娘娘也同样如此,见孙子回答的如此有理有据,他们两个其实非常高兴。
  换成其它时候,他们早就开口夸赞了。
  可现在陈景恪在这里,他们习惯性的想听听他的意见再下结论。
  万一不对呢,是吧。
  陈景恪鼓掌道:“精彩,宋朝三百多年尊儒,确实让儒家养成了骄横之气。”
  “若不是蒙元打压,他们会比现在更猖獗。”
  朱雄英松了口气,答对了就好。
  然后一股喜悦从心底生出,我也会沿着历史脉络分析事情的变迁了。
  老朱就更高兴了,开始乖孙乖孙的夸个不停。
  马娘娘也很开心,这孩子终于学到陈景恪的几分本领了。
  不过她更心细,能看得出陈景恪话里有未尽之言,于是说道:
  “事情应该没有那么简单,仅仅是一句传统,解释不了这个问题。”
  “否则,为何之前他们不联合起来,偏偏在这个时候联合?”
  “莫说是本朝,就算是宋朝,也从未有过儒家联合起来对抗皇室之事。”
  朱元璋和朱雄英皆露出深思之意。
  仔细想想确实如此,赵宋虽然抬举儒家,可有宋一朝儒家始终被皇室牢牢掌控。
  从未发生过共抗皇室的局面。
  儒家虽然在宋朝实现了独尊,可依然只是赵宋皇室手中的刀而已。
  元朝就更别提了,整个汉人群体,想入中枢都几乎不可能。
  儒户们也只能当当中下层官吏。
  联合起来对抗蒙元朝廷?呵呵……
  他们倒是也尝试过,用儒家礼教改造蒙元朝廷。
  最终的结果是,被蒙元权贵一脚踢回了现实,之后就老实了。
  大明虽然不像蒙元那么打压儒家,但老朱的手腕可一点都不软,杀起人来眼睛都不眨一下。
  几次大案先后杀了十几万人,且基本都是达官显贵以及他们的家眷。
  这在历史上都是少有的。
  这种狠厉的手段,都没能阻挡儒家尤其是理学派抱团。
  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
  想不通,实在想不通。
  老朱毕竟是顶尖政治家,隐约意识到问题应该和大明的制度有关,但又想不到是哪个制度。
  于是不确定的道:“莫非和咱制定的制度有关?”
  陈景恪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道:“不论什么事情,无外乎就是内外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方才太子讲的就是外因,至于内因……”
  他停顿了一下,才继续说道:“我以为和陛下的两条政策有关。”
  马娘娘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然后白了老朱一眼,看你以后还嘚瑟不。
  朱元璋老脸一红,假装没有看到媳妇的眼神,追问道:
  “哪两条政策?”
  朱雄英也露出倾听之色。
  陈景恪说道:“其一廷推,其二打击结党。”
  所谓廷推,就是官位有了空缺,先问皇帝的意思。
  皇帝没有中意的人选,就由群臣商量着确定名额。
  打击结党,就是字面意思,凡是结党的一律重判。
  一个人犯错,要连其党羽一起打击。
  老朱眉头皱的更紧了:“这两条政策哪里有问题?”
  “廷推是为了削弱吏部的权力,如果后世出了昏君,还能限制一下皇帝胡作非为。”
  “打击结党更是历朝历代都在做的事情,咱这么做也没什么问题吧?”
  马娘娘也非常的意外,她猜到是大明制度出了问题。
  但怎么都没想到,竟然是这两条。
  在她看来,这两条政策都很实用啊。
  疑惑随之而生,为啥是这两条?
  第459章 无心之过
  别说是老朱和马娘娘他们,这个问题就算是到大明灭亡,应该都没人意识到。
  否则不会到最后都没有改变,连提都没人提过。
  不是他们迟钝之类的,而是时代局限性。
  这也是陈景恪现在最大的优势,现代思维。
  当时代被改的面目全非,前世的知识逐渐失去作用的时候,现代思维就成了他最大的依仗。
  他的身份地位,让他有条件可以了解大明的一切。
  然后用现代思维去剖析,能得到许多这个时代的人很难发现的问题。
  发现廷推和打击结党的弊端,就是成果之一。
  不一定百分百正确。
  毕竟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不可能是一两个因素造成的,都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但总能提供一个不一样的参考意见。
  很多时候,这个‘不一样’能起到关键作用。
  陈景恪说道:“首先说说廷推。”
  “从始皇帝开始,命官的产生方式一般有三种。”
  “其一,君主直接任命。”
  “其二,丞相推举,君主任命。”
  “其三,吏部推举,丞相讨论,君主任命。”
  “通常情况下,这三种方式是同时存在的。”
  朱元璋三人微微点头,确实如此。
  始皇帝完成中央集权,将命官的任命权收归君主手里,县令都要皇帝亲自任命才有法律效力。
  虽然有些时期出现过例外,比如西汉前期丞相也有权力任命官吏。
  甚至明朝初年的丞相,也能不经皇帝允许任命部分官吏。
  胡惟庸就是靠这个权力培植党羽的。
  但这都是特殊情况,很快这种权力就会被君主收回。
  从始皇帝之后,官吏任命的流程大体上就这么固定了下来。
  当然,皇帝不可能事必躬亲。
  全国一千多个县,几百个州郡府,数万命官。
  除非皇帝是计算机,否则根本不可能管得过来。
  所以,一般只有重要官员皇帝才会亲自任命,比如丞相、三公九卿、封疆大吏等等。
  相对重要的官吏,比如州郡长官、主要衙门的主事一类的,由丞相举荐皇帝审核之后任命。
  当然,吏部也有举荐权。
  尤其是低级官吏以及不那么重要的职务,基本就有吏部举荐,丞相讨论然后上奏皇帝。
  皇帝象征性的看一看,然后盖章任命。
  可这么做很容易养成权臣。
  尤其是在皇帝暗弱无能的情况下,往往会出现强势的丞相,反过来压制皇权。
  也会让吏部的权势过重,吏部尚书和侍郎,就是事实上的半相。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