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历史军事>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829节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829节

  “况且,以前大小事务都由县令负责,百姓倒是不会找错地方。”
  “可是那么多事情,县令一个人怎么处理的过来?”
  “就算找过去了,大多也是不了了之。”
  “很多事情甚至要拖好几年才能办好。”
  “与之相比,还是职能细分效率更高。”
  “百姓有需要,自然能找到对应的机构。”
  “这也是安平侯改革官制的初衷。”
  “再说,有能力与这些机构打交道的人,已经不是普通的百姓了,还怕他们找不到衙门在哪吗?”
  众人一想,好像还真是这样。
  一开始百姓肯定会有些摸不着头脑,等习惯了自然就知道该去哪找人了。
  自己有点因噎废食了。
  不过根本原因,还是大家抱着老思维,一时间没有转变过来。
  这时,陈景恪恰好路过,见众人聊的开心,就问道:
  “哎呦,诸位阁老今天清闲啊,这是在聊什么?”
  众人连忙起身相迎。
  傅安和他关系最近,笑道:“哪有您清闲啊,我们忙的恨不得一人当两个人使了。”
  其他人也纷纷附和:“是啊,您丢下一大堆事情自己享清闲去了,可把我们给害苦喽。”
  陈景恪大笑道:“哈哈……你们啊,这是幸福的烦恼,不知道别人多羡慕呢。”
  几人稍微闲聊几句,就将话题扯到了正事上。
  听完方才他们讨论的问题,陈景恪赞道:
  “詹学士的顾虑非常有道理。”
  “如果百姓要办理的事情,只需要一个部门就可以决定,那还好说。”
  “如果需要多个部门联合做决定,恐怕到时候就会你推我我推你,让百姓来回折腾。”
  “这个问题,有必要提前解决。”
  众人不禁陷入了沉思。
  就拿开办作坊为例,新规定之下,开作坊需要办理许多证件。
  工业、商务都要批复。
  很可能各部门来回推诿,工业局让你先去开商务的证明,商务让你先去拿工业的批复。
  就算一切顺利,这个批文跑下来,至少也得五六个衙门。
  很麻烦。
  只有傅安,笑着说道:“此事简单,将各衙门放在一起不就可以了,当初淡马锡就是这么做的。”
  淡马锡并不是刻意这么做的,只是当初设立衙门的时候,弄到了一块。
  算是巧合了。
  其他人也都恍然大悟,纷纷点头,以为此法可行。
  陈景恪摇摇头,问道:“你们觉得,将水利司放在靠近码头的地方好,还是放在其他地方好?”
  众人都是聪明人,立即就明白了他的意思。
  水利司自然放在靠近码头的地方好,方便就近处理业务。
  可是如此一来,就没办法和其他衙门放在一起了。
  总不能把所有衙门,都搬迁到靠近码头的地方吧。
  众人一时间都没办法了。
  傅友文当初是金钞局第一负责人,没少上陈景恪的课,很熟悉他的风格。
  听到这会儿,已经知道他有解决的办法了,于是就说道:
  “安平侯就别为难我们几个老家伙了,有什么办法就赶紧说吧。”
  其他人也醒悟过来,连忙询问。
  陈景恪没有再卖关子,说道:“建立一个服务中心,各职能部门都在服务中心设立一个办事处。”
  “百姓有事情,直接去服务中心即可。”
  众人一听,都不禁眼前一亮:“妙,妙啊,此法完美解决了以上问题。”
  “何止啊,有了服务中心也便于监督,避免有些部门人浮于事。”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将服务中心的优势给说了七七八八。
  最终都不禁再次赞叹,安平侯就是安平侯啊,没有什么问题能难得住他。
  又聊了一会儿,陈景恪就起身离开了。
  几位内阁学士找到朱雄英,将方才的事情讲了一遍,并重点提了服务中心的事。
  朱雄英丝毫不觉得惊讶,陈景恪能解决问题,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吗?
  反而心里痛骂,这个混蛋,都出宫了还不忘给我找事儿做。
  -----------------
  事实上,陈景恪也没有闲着。
  随着年关将近,他的应酬变多了,主要是各学派的领袖纷纷到达洛阳。
  这些人都需要他亲自接待。
  这些人都是带着一肚子的学问过来的,见到他第一件事情,就是讨论学问。
  主要是想全面了解他的想法,才好确定自己怎么配合。
  总是就是,陈景恪几乎每天都在说个不停,连家都没空回了。
  为这事儿,福清没少吐槽:
  “那群人是怎么想的,就这么迫不及待?等过完年再来也不迟啊。”
  她可是想趁还年轻,再怀一胎的。
  多子多福,这是老思想了。
  只是陈景恪一直不着家,她也只能干着急。
  陈景恪还能说啥,和她讲道理?
  别开玩笑了,她什么道理不懂。
  这时候发牢骚不是想听什么大道理,就是单纯发泄不满罢了。
  这时候越是讲道理,她就越不高兴。
  最好的办法就是顺着她。
  所以,他也跟着说道:“就是说啊,这些人是真的,就这么猴急吗?”
  福清反倒被他说笑了,没好气的道:“什么猴急,你以为当新郎官呢。”
  “快去忙你的去吧,家里不用担心。”
  -----------------
  等到过年的时候,已经有百余位学者到达。
  还有更多的学者,正在赶来的路上。
  与各路学者交流,让陈景恪获益匪浅。
  这些小学派虽然理论上存在硬伤,可是能传承下来,本身是有着其闪光点的。
  这些闪光点,往往能带给他不小的启发。
  和这么多学者正面交流,他本身是有些忐忑的。
  可是很快就发现,自己多虑了。
  不论是谁的问题,他都能自如的应对。
  真正能让他完全陌生,又无法回答的问题,少之又少。
  此时他才真正确认,自己不再是那个只能靠着穿越信息差混日子的人。
  而是一个能与任何人正面论道的学者。
  这让他变得更加自信。
  不过这么多学者聚在一起,难免会出现一些矛盾。
  大家互相交流的时候,很容易因为观点不同吵起来,严重的时候差点打起来。
  陈景恪劝了几次,效果并不明显。
  恼怒之下,他直接制定了一个规矩。
  相互讨论学问的时候,如果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就搁置谈下一个话题。
  如果谁再因为意见不同争吵乃至结仇,给予相应的处罚。
  处罚的方法很简单,禁口令。
  所谓禁口令,就是只能听别人讨论,不准开口说话。
  根据情况的轻重不同,给予一到七天不等的惩罚。
  一开始大家还觉得,这算什么惩罚,不是儿戏吗?
  然后没几天,所有人的想法都变了。
  这他娘的太狠毒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