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1012节
然后她感叹的道:“世道真的变了啊,记得殷薯刚拿回来的时候,多少人抢着种。”
“当时一株红薯苗能卖几十文钱,现在百姓都不愿意种了。”
老朱注意力被转移,笑道:“这说明百姓的日子过的好了啊。”
马娘娘点点头,说道:“一切都被景恪说中了,人的需求是不停增长的。”
“吃饱了还想吃好,等再富裕点,百姓就会追求餐餐有肉,还要有精神追求。”
“如果朝廷的政策跟不上百姓的需求,哪怕大家都衣食无忧了,也会感到不快乐。”
老朱说道:“是啊,需求理论真的是对‘人心不足’四个字最好的解释。”
“放在十年前,要是有人和咱说吃饱了还不满足,咱肯定会骂人的,现在却觉得很正常。”
“再回头看咱最初设计的制度,确实太儿戏了。”
“竟想将所有人固定在一个框架里,不允许变动,以为这样就可以万世不易。”
马娘娘说道:“这不怪你,能看透未来的又有几人。”
“咱们都是凡人,只能从过往的历史中寻找经验。”
“你之所以这么做,也是受到周朝制度的影响。”
周朝就是严格人口控制,干啥的祖祖辈辈就干啥,延续了八百年国祚。
朱元璋也没有考虑过什么万世不易,可模仿周朝的户籍制度,让大明国祚延续个两三百年总没有问题吧?
现在他知道了,有问题,而且问题很大。
西周啥情况,现在的大明啥情况?
处在这个节骨眼上大明就得往前走,给后世寻找道路,而不是往后看。
至于陈景恪为啥能看那么远。
他们做过无数调查和推测,甚至推测他真的是神仙下凡。
但后来就觉得无所谓了。
他的学问哪来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和老朱家一条心,才华能为大明所用。
这就足够了。
现在他们只怕陈景恪的能力不够,而不是怕他太强掌控不住。
马车缓缓而行,一个时辰后来到一处占地庞大的作坊区域。
这里守卫森严,一里外就有岗哨,站岗的也都是手持新式步铳的神机营将士。
没有特殊许可证,任何人不得靠近一里范围内,违者格杀勿论。
老朱也没有搞特殊,拿出通行证顺利通过,到了作坊内部才亮明身份。
可把作坊的主管等人吓坏了,连忙出来迎接。
老朱现在脾气非常的和善,笑着和大家打招呼道:
“咱微服私访,就是不想闹出大动静,让大家该干什么就继续干什么吧。”
自然没人敢把他的话当真,众人依然是战战兢兢的。
直到马娘娘和朱标从马车上下来,他们才松了口气。
有这两位在今天就出不了事儿。
之后在管事的引导下,老朱他们参观了整个作坊。
仓库里面堆积如山的各种原材料,供给百余间实验室使用。
每一个实验室都堪称‘奢华’。
这可不是瞎说,就这一间实验室,造价都得数十万贯。
当然,说的是市场价,比如玻璃器皿这玩意儿的虚头就太大了。
但即便刨除玻璃的溢价,造价也得一二十万贯以上。
比如显微镜,现在一台纯手工打磨出来的高精度显微镜,价格就得几千贯起步。
一个实验室就得好几台不同精度的,这造价可想而知。
而且还有市无价。
其余各种实验器皿也非金即银,而且基本都是纯手工定制的。
各种提取出来的高纯度元素,成本也非常高昂。
可以这么说,任何一项重大发现都是用钱堆出来的。
这整个庞大的作坊——其实更应该叫实验基地。
就是为打造工业基础,建立的技术储备中心。
这里存在的目的,就是将各种原材料的制造方法,从实验室制备改进成工业化制备。
“……不光要改良出工业化制备法,还要研制相应的生产工具。”
“没有什么经验可供参考,一切几乎都是从零开始。”
“所以进度非常缓慢……主要是缺人,非常的缺人。”
说到缺人的时候,一众管事眼泪都快出来的。
基地共有六千余人,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搞科研。
大部分都只是技工,帮忙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还有一部分是工匠,负责协助研究员制造各种设备。
这里每一个人,都恨不得将自己撕成好几瓣,每一瓣都负责一项工作。
老朱也非常无奈:“咱知道大家都辛苦了,但人手的事情咱是真的无能为力。”
“你们也知道,接受过系统理科教育的人,全大明也才一万不到。”
“目前朝廷能召集回来的,只有七千余人。”
“就这点人,还得分配到各个地方,实在抽调不出更多的人给你们。”
武器研究院需要人,这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
蒸汽机研究院也需要人,这是目前科技应用的最前沿。
洛下书院的研究中心更需要人,这关乎着未来。
各个地方也需要有一定量的理科老师,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理科人才。
可以说,洛下书院这些年培养出来的人才,就算是吊尾车也都有安排了。
实在没有多余的人手可用了。
每每想到这一点,老朱就懊悔不已。
早知道理科的作用这么大,就应该让洛下书院多培养一些学生。
这个情况几位管事自然也是清楚的,所以他们就说出了真正的目的:
“给我们一些有算学基础的年轻人也可以,我们自己手把手培养。”
“况且将来相应的作坊建成了,也需要技工去管理,将来这些人就是作坊的技术骨干。”
老朱立即就说道:“这好办,咱回去就让吏部征募一批通算学的人过来。”
几位管事大喜,连忙谢恩。
老朱在作坊里参观了一圈,并鼓励了工作人员,还去食堂陪大家一起用了餐。
当他发现大家的伙食比想象的要差一些,当即下令,以后食堂必须餐餐有荤有素。
苦了谁,都不能苦了干实事儿的大家伙。
让众人感动不已,纷纷表示为国效忠。
一直到下午,老朱才离开作坊返回皇宫。
第594章 尾声(二)
朱元璋去参观工业化研究基地的时候,陈景恪也去了洛下书院研究中心。
大明目前有四个半研究基地,洛下书院研究中心、蒸汽机研究院、工业化研究基地、武器研究院。
半个则是周王朱橚的生物学兼医学研究中心。
其中洛下书院研究中心规模最小。
但它却是最前沿、技术含量最高、最重要的研究所。
其它三个半研究所的人员和技术,主要来自于这里。
陈景恪每隔一段时间,都会过来看一看。
真的只是看一看,最多在方向上给出一点提示,很少干涉具体研究了。
一来,正所谓一日不练手生脚慢,穿越到大明他就很少研究理科了。
很多东西都已经遗忘了,也很难再在具体的研究上给出指导。
现在他能做的,就是在部分研究的大方向上,给出一些提示,让大家少走一些弯路。
二来,大明的科技研究,总要学会自己走路的。
一直靠某一个人扶着,不利于长久发展。
得让他们知道,每一项新发现,都是无数试错之后得到的结果。
而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弄出来的。
三来,很多发现其实充满了偶然,本来想研究某一样东西,结果走着走着发现了另一样。
陈景恪也担心自己直接告诉他们答案,会少很多‘意外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