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1034节
但如果基数是五千呢?
来迎接阿合马的军队和使节团,再加上大明护送他的使节,加起来五千余人。
扩大一倍,就意味着有五千多商人跟随他一起出发。
这个数字绝对不小了。
之后他们一路西行,很快就进入了河西走廊。
放在内地,这么庞大的一支队伍,走到哪都会被监管。
但在丝绸之路上,沿途地方官吏和军队,都一副习以为常的模样。
而且路上又有更多的商队加入他们,等走出河西到达西域的时候,他们的队伍已经扩大到了两万人的规模。
丝绸之路的繁华由此可见一斑。
这一路上约翰·胡斯也没有闲着,他每日混迹于商团,与大家进行交流。
本来他还害怕,这些人会因为他是胡人就排挤他。
在大明内陆这种事情实在太常见了,就连那几个因为海贸兴起的城市都不例外。
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虽然这些商团的人谈起自己华夏人的身份,都非常的骄傲。
但对他却没有任何的歧视,双方的交流也非常顺畅。
尤其是在得知他竟然跟随安平侯学习过,更是另眼相看。
甚至和他分享了很多隐秘消息。
通过这些人的口,约翰·胡斯对丝绸之路有了更多的了解。
也对大明的许多政策,有了更深的体会。
比如缴税,现在只要是大明的直控范围,所有商品运输只需要缴纳一次费用。
拿着完税证明,就可以将货物运送到任何省份,其他衙门不得二次征收赋税。
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
比如地方保护……
但至少大明内部统一的商业税,不再重复征收过路税,极大的刺激了商业的发展。
尤其是他们这些往来丝绸之路搞外贸的,要经历很多国家和势力。
以前每经过一个国家一个势力,就要被盘剥一次。
国家内部,每一个关卡也会征一次税。
这一路上光缴纳的赋税,就远超商品本身数倍。
他们往外出售的时候,价格往往是三五倍,不分商品能达到十倍。
很多人只看到了暴利,以为商人赚的很多。
却不知道,更多钱被各地关卡征收了。
当然,他们确实赚的很多,否则也不会冒着死亡的危险穿越丝绸之路。
可那是能顺利往来的前提下,一旦失败别说钱了,连命都得搭进去。
大家只看到他们吃肉,没看到他们挨打。
现在大明一统天下,组建了贸易同盟。
同盟内部也对商业税进行了规定,各国都会征收一点,但数额是固定的,而且数量也不多。
最关键的是,贸易同盟国有互助协议。
比如各国要互相保护对方的商队等等。
这就让他们这些外贸商人的安全得到了保障。
安全有保障,商人就有了积极性。
税率降低,运送到目的地后物价也会降低数倍,更多的人都能消费得起。
消费人群变多,需要的商品就多,贸易就更加繁荣。
生产商品的人能赚到更多钱,商人能赚到钱,沿途的各国家各势力的税收增加。
消费者也享受到了廉价的商品。
可以说这就是一个多赢的局面。
在这种制度下,古老的丝绸之路再次焕发生机。
说起来很简单,但能设计出这套制度,并让其真正运行,需要的智慧就很高很高了。
这里面的门道,别说是普通人,就算是精英没有人指点也很难揣摩得透。
约翰·胡斯自认为是个天才,还跟着陈景恪学习过。
可也是亲自走了一趟丝绸之路,与商人群体交谈,才摸到一些门道。
之前学习理论的时候遇到的种种迷惑,也得到了解答。
越是明白其中的门道,他对陈景恪就越是高山仰止。
天下第一智者的智慧,真的不是我们凡人所能企及的啊。
-----------------
之后他们一路西行,很快就到达了高昌府。
这是大明拿下西域后设置的。
在这里约翰·胡斯遇到了一个老朋友,杨士奇。
杨士奇在这里担任革政局总监,负责指导高昌的新政工作,端的是位高权重。
得知老朋友到来他亲自迎接,并带着约翰·胡斯参观了一圈。
高昌的情况自然是很差的,别说和关内比,就连敦煌等地都远远不如。
但他在这里感受到了一股生机勃勃的气息。
汉人和土人百姓混居,双方关系非常和睦,就如一家人一般。
大家住的房子很简陋,但屋内装饰却相当不错。
框里有馒头,碗里也能见到油腥。
大家脸上洋溢着的笑容,说明对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满意。
最让约翰胡斯关注的,是汉土关系,大明是如何解决族群差异的?
仔细了解过后,他就发现了端倪。
四个字,自古以来。
拿出史书,全是在讲自古以来西域就是华夏领土,当地土民就是华夏的一份子。
只不过后来迁徙到了这里。
这些历史还不是虚构的,而是真实发生过的。
有了这个基础在,后面的事情就简单了。
这让约翰·胡斯再次赞叹,华夏真是一个古老强大又伟大的文明啊。
队伍停留几日后,他们再次出发一路向西。
天气逐渐变冷,大家开始穿上了厚衣服。
但寒冷的天气不但没有成为阻碍,反而让他们每天能走更多的路。
原因很简单,天气热的时候,他们必须要时不时的停下来乘凉。
尤其是中午更是必须歇息。
天热出汗多,还要携带更多的水。
天气冷就简单了,一整天都可以用来赶路。
出汗少对水的消耗就少很多,携带的物资就能少上许多。
约翰·胡斯一路上依然在关注着各地情况。
他发现,走出高昌之后,汉人和土人的关系就比较紧张了。
越往西走这种关系就越紧张。
而且这里的土人非常害怕汉人,如果双方不熟悉,土人往往会远离汉人。
详细了解过后,他才知道原因。
高昌一直信仰佛教,又靠近河西走廊,与华夏关系更近,双方融合的就很好。
高昌以西的土人,在很早以前就被统治者强制该信伊教,在文化上与华夏越来越疏远。
等到大明重回西域,这种疏远就变成了隔阂甚至仇视。
不少土人杀害汉人百姓。
然后那位大明的晋王朱棡就下达了一条霸道的命令,凡有汉人遇害,方圆十里鸡犬不留。
就连路过这里的人,也会被一一揪出来杀掉。
当然,后续还做了一些补充条款。
比如找到凶手可以赦免他们之类的。
一开始还有些不服气的人谋害汉人,然后明军出动执行了屠杀任务。
几次之后,就再也没有人敢这么干了。
土人开始发自内心的畏惧汉人。
不敢和汉人起任何冲突,如果有汉人出现在他们居住的区域,还会派人保护,生怕他遭遇不测。
在这种情况下,双方的关系自然就很紧张。
不过大明并不是一味的强压,只要土人不闹事,朝廷也不会欺负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