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历史军事>大唐天将军> 大唐天将军 第206节

大唐天将军 第206节

  举行完葬礼,李瑄一行在威戎军修养。
  四天后,判官刘单前来威戎军。
  “拜见李帅!”
  刘单见李瑄后一拜。
  “不必多礼!”
  李瑄换上圆领袍,请刘单落座。
  “这是您的家信!”
  刘单先是递上一份信件。
  李瑄看到信封上的字,这应是李适之问他过年如何的信件!
  他的年已在马背上度过!
  “李帅,坐镇陇右的监察御史弹劾您?”
  见李瑄没有开信,而是将信放在桌上,刘单遂向李瑄说道。
  “他弹劾我干嘛?”
  李瑄一愣,监察御史一直轮换,陇右的监察御史是谁他都不知道。
  “他弹劾您贪功冒进,为一些妇孺奴隶,竟置一千多精骑的性命于不顾。”刘单向李瑄说道。
  “你也是这样认为吗?”
  李瑄面容不变,向刘单反问。
  “属下认为李帅兼备将之谋,将之勇,将之仁,这是真正的大丈夫行径。”
  刘单已经知道战况,李帅又创造不可思议地大胜。
  “这是我胜利了,所以人们都会这样认为。”
  李瑄摇头笑道。
  这天下,终究是士大夫的天下,在士大夫眼里,一千多精骑换一千多妇孺就是不值。
  李瑄是后世军人重生,要是后世出现歹徒劫掠几名妇孺,军人不去相救,怕是会被用吐沫淹死,口诛笔伐,甚至全民对军队失去信任。
  此战精骑一共战死五百余人,李瑄的亲卫战死四十五人。
  对李瑄来说,这很值得,不是因为俘杀敌军一万多,而是救回一千多妇孺。
  此行径除了李瑄前世也身为军人的本心外,可以提升他的威望。
  特别是河陇一带,这里百姓虽多灾多难,但也养成了民风彪悍,善骑善射的勇士众多。
  陇右军中,辛云京、车神塞、安重璋、李晟、荔非元礼、荔非守瑜等,皆是河陇人。
  李瑄只要得到这里的民心,在机会到来的时候,才能将这里经营成铁杆。他“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时候,也有退守的地方!
  在李瑄看来,西域、河陇,反倒是容易控制,关中、中原、河北、淮南、江南等地,却是难以处理。
  那里的人太聪明了,想法也太多了!
  第138章 回到湟水城,百姓夹道相迎
  李瑄一直认为他不是贵族,而是百姓。
  贵族只能对大唐修修补补,百姓能寻求真正的浴火重生。
  “李帅,圣人派人送来诏书,向您质询,请过目。”
  刘单说着,才将圣人的诏书递给李瑄。
  先家书,后诏书。表明刘单对李瑄的忠心。
  可李瑄依旧没有打开诏书,他不用看,就知道李隆基的意思:“常言‘成败论英雄’,如果此次失败,我丢盔弃甲归来,一定会受到圣人的责备。但我此次大胜,完成拯救妇孺的计划,挫敌骑一万,步兵四千,俘虏战马六千余匹,还阵斩攻克石堡城的吐蕃名将没庐·谐曲,大涨的大唐声威,体现圣人的仁德。”
  李瑄太了解李隆基了,从天宝年间开始,驾驶着大唐这艘巨轮狂飙,大有迈步汉武之意。
  谁能为其建立边功,助长他的威名,就会无节制地宠幸谁!
  李瑄此次军功如此,必可让李隆基大快。
  而弹劾李瑄的监察御史,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定会令李隆基所恶。
  “将军有此行径,世人会更加钦佩。”
  刘单由衷地说道。
  “此次高书记、岑推官与诸典军将战斗细节,战斗环境都记录下来,刘判官整理一篇《青海破蕃贼露布》,呈给圣人。”
  李瑄将资料交给刘单,吩咐他尽早整理出来。
  这次长途战斗,从头到尾跨度时常巨大,需要一定笔力描述。上次的贺表情绪和环境都渲染的很好,李瑄决定再让刘单书写。
  这次是出境作战,用贺表不太合适,所以李瑄选择名为“露布”。
  露布,捷书之别名也,诸军破贼,则以帛书建诸竿上,兵部谓之“露布”。
  “遵命!”
  刘单接过军文后,向李瑄拜离,他需要尽早将奏书整理出来。
  待刘单离开,李瑄才打开李适之寄过来的信件。
  信中告诉李瑄,家中一切安好,虽然兄妹思念,但理解李瑄守边的辛苦。
  在李适之写这封信的时候,还不知道李瑄要出征青海。
  现在知道了,心中一定会担心。
  李瑄当即写一封书信,向家中报平安。
  同时,李瑄向李适之寄送两首诗。
  一首为赠送南霁云的诗《赠南八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这是李瑄在夜间劫营后,送给南霁云的诗,表达南霁云的武勇。
  另一首是历史上李贺的《雁门太守行》。
  李瑄将其诗名改为《河陇曲》,专门描绘漓水之战。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讲的是守卫平夷守捉城和安乡城。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讲的是将士们日夜苦战。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讲的是河西的援军到来,拉长战线,情景交融。
  用易水代替湟水,让人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更显得悲壮。
  这首诗对李瑄来说,最关键的地方,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因为李隆基最喜欢听这样的话。
  李隆基高兴和信任,李瑄才会安全。
  所以李瑄从来不抄袭消极,嘲讽皇帝、朝廷的诗,除非有一日无所畏惧。
  事实证明,一首诗,确实能改变人的看法。
  李隆基若是看到李瑄写给南霁云的诗,一定会知道陇右军中,还有一个叫南霁云的将领。
  李瑄昨天将《河陇曲》交给高适、岑参观看的时候,让二人非常震撼。
  这么多名词交织在一起,构成凝重悲壮的意象。又用六个表示颜色的字去渲染,使情景更加鲜明。
  李瑄忽悠他们,之所以现在才写出漓水之战的诗歌,是因为一直在炼字炼句,所以才有这篇《河陇曲》。
  高适、岑参也在这两次战斗中写不少诗,但即便最有立意的,也比此诗差一些。
  岑参年轻,属于他的名篇还在沉淀。高适正在突破创新的阶段。
  同时,李瑄已经学会盛唐的格律,尝试自己写诗,写完一般直接撕毁,他总是不满意。
  一天后,刘单就将《青海破蕃贼露布》整理好。
  刘单深谙李瑄的意思,开篇就用大量词句表明李隆基的仁慈,天威不可侵犯。
  所以才有李瑄的一系列行动。各种描写恰到好处,读之仿佛使人身临其境一般。
  露布写好后,李瑄交给驿站,让驿卒带着他的家书,一起回长安。
  李瑄又在威戎军待三天后,启程回湟水。
  安重璋作为军使,留在威戎军城。
  至于那些救回的男女百姓,李瑄准备安置在安人军附近。
  其实陇右一带适合居住,耕种的地方不少,但多在敌人的兵锋之下,无险要可守,所以不能生存。
  唯有拿下石堡城,或者按照计划将吐蕃赶出九曲、青海,才能解放许多土地。
  在李瑄距离湟水城数里的时候,城中百姓夹到相迎。
  欢呼李瑄归来。
  “李将军的兵马回来了。”
  百姓们看到马队的身影,纷纷惊呼。
  “有李将军在,我们陇右百姓,再也不用担心吐蕃的入侵。”
  又有百姓呼道。
  李瑄刚回威戎军不久,他救回妇孺的消息,就传到湟水城。
  能跃马千里,孤军深入,为平民百姓着想,是他们心中的大英雄。
  以前的边帅,没一个人能做到如李将军一样。
  边境的百姓都清楚,节度使是陇右最大的官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