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历史军事>大唐天将军> 大唐天将军 第219节

大唐天将军 第219节

  他无法与杨铦和杨锜相比,那是杨玉环叔父杨玄珪的儿子。
  更别说杨氏三姐妹,是杨玉环的亲姐姐。
  “哈哈……连王公贵族入长安,都需要门籍,想要入城不被搜查,那得是什么身份啊!”
  旁边的商人听到杨钊的话后,哈哈大笑。
  他笑声刚落,监门校尉下令所有过往车子、马匹靠边。
  所有行人更换其他门入城,或者等半个时辰后再从启夏门通过。
  与此同时,一队队身披黑色明光甲的龙武卫骑兵出城。
  前面还有百骑为羽林仪仗,由宦官执首。
  又有一队队金吾卫步兵出门将车马隔开。
  这个时候,过往行人还可以离开。
  但商贩的车马,无法挪用,只能在这里等待启夏门重新“开启”。
  威风凛凛的龙武卫和羽林仪仗,足足有六七百名,看得杨钊心潮澎湃,同时好奇这是何缘故。
  “老兄,这么多骑兵,是发生什么了?”
  杨钊向刚才那名商人询问道。
  “看铠甲,应该是守护圣人的近卫龙武卫,不像是圣人出行,应该是迎接某位大臣入城。”
  这名商贩有些眼力劲,一眼看出禁军的名字。
  “地方有什么大臣能让圣人出动禁军相迎吗?”
  杨钊心中更惊。
  他一个久居蜀地的乡巴佬都知道当今圣人的贴身禁军,不是千牛卫,更不是金吾卫。而是羽林卫和龙武卫。
  以前大名鼎鼎的千牛备身,早已换成羽林郎。
  能让龙武卫和羽林仪仗队迎接的大臣,那该多尊贵啊!
  “当然有,传说去年李将军从明德门入城,整条天街戒严,李将军玉带金袍,英武倜傥,他骑着银白色的汗血宝马,顺着天街一路慢走至皇城。长安百姓,竞夜等待,万人空巷,来观看李将军入城。”
  商人说话的时候,憧憬那一幕,可惜他当时在扬州,未能目睹这样的大英雄。
  “那位擒拿双可汗的李将军,他的威名,我也听说过。”
  杨钊在剑南从军,且剑南军主要任务是西川防御吐蕃。
  李瑄去年把吐蕃打得没脾气,连驻扎在西川边境的士兵,都往里面收缩。
  前不久更言要与大唐求和,使者已在路上。
  他们毁掉西川边境上的一个戍堡,证明不言战事。
  这时,不远处有数十骑快步而来。
  但这数十骑上,只有十余人,其他马匹上只携带少量行李,看样子是备用马。
  此一行,正是跋涉归来李瑄。
  在靠近长安的驿站,驿卒向长安报信。
  李隆基也是不久前才得知李瑄归来,立刻下令陈玄礼和高力士安排近卫迎接。
  李瑄见龙武卫和羽林仪仗立于门前,勒马停下。
  羽林卫将军执节上前:“奉圣人之命,迎入兴庆宫沐浴,未时六刻,圣人在沉香亭接见!”
  “遵旨!”
  李瑄下马一拜后,在羽林卫仪仗和龙武卫的拥簇下,准备前往兴庆宫。
  他的亲卫由罗兴带回宋国公府。
  光明正大从启夏门入,行礼皆未盘查。
  “这是李将军啊!”
  李瑄虽然穿着圆领长袍,但周围有百姓还是认出李瑄来。
  胯下神俊的白马,不就是圣人赏赐的汗血白马吗?
  看周围禁军拱卫,天下间也唯有李将军能得到这样的厚爱。
  “李将军现在为河陇的元帅,打得吐蕃向大唐求和,他跃马弯弓间,吐蕃望而生畏,于万军之中斩将拔旗,如入无人之境。”
  “斩大将,擒元帅,真一代战神!”
  “据说李将军能为我们这样的平民百姓,孤军深入吐蕃国境,这等大丈夫,古今一人而已,引得五陵侠少争入河陇。”
  “唯有大唐盛世,能诞生李王这样的天下英雄!”
  “王将军比不上李将军的英雄气长,李将军的故事太振奋人心!而且李将军能上马能歌唱边塞雄壮,下马能赋梅兰竹,看曲江的石碑上‘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天下间,唯有李将军,独领风骚!”
  ……
  无数百姓震动于能见到李瑄,有人的话语中毫不掩饰对李瑄的崇拜和仰慕。
  “贵之极也,莫过如此!”
  杨钊怔怔地看着,双眼出神。
  这样风光的场面,让他心痒难耐。他觉得即便位至宰相,也不过如此了。
  他握紧拳头,此行长安,就不打算再回蜀地,长安才是一个男人的舞台,想想李瑄才十八岁,就名动天下。他三十多岁了,还是默默无闻。
  他在心中发誓,一定要在长安富贵,位极人臣!
  当李瑄通过启夏门,监门县尉才重新监察行人和货物出入长安城。
  一般行人持门籍出入方便,但商人携带货物,必须严格监察。
  如果有兵甲强弩入长安城,监门校尉的脑袋都得搬家。
  ……
  李瑄入兴庆宫后,先在偏殿沐浴洗漱更衣。
  换上正装后,李瑄一身清爽,在宫女和宦官的带领下,前往沉香亭。
  当然,李瑄不是空手去拜见李隆基。
  一名宫女手中拿下一个鸟笼,里面有一只鹦鹉,共七种颜色。
  它的脑袋上方是淡黄色,脑袋到背部的颈部为深黄色,从喙到脖子都是深黄色,两个翅膀到背部为绿色,腹部为淡紫色,尾巴为蓝色,额头处还有一抹白色。
  这样七种颜色的鹦鹉很罕见,回来的路上,见金城有胡商携之,故重金买下。
  胡商听说过李瑄的名声,得知是李瑄要买,本想相赠,但李瑄还是给予十金。
  因为李瑄发现此鹦鹉十分聪明,一般一句话教几遍就会立刻重复,也会在适合的时候叫出来,很讨人欢喜。
  鹦鹉多出自于陇西,所以在大唐也被称为“陇客”。它是“英武”的谐音,寓意英姿勃勃的美好与欣欣向荣的繁盛。
  大江南北,上至皇帝王公,下至黎民百姓,都十分流行驯养鹦鹉。鹦鹉也成了周边邻国向唐朝进贡的重要贡品。
  李隆基已有“高居无为而治”的心思,沉迷于玩乐,李瑄投其所好,会让李隆基更信任。
  “七郎!”
  距离沉香亭还有一段路程的时候,高力士到来,叫住李瑄。
  “高翁!”
  诸宫女宦官拜见,李瑄上前一礼。
  “近一年未见,七郎更成熟稳重了。”
  高力士见李瑄长得几乎和他一样高大,微微点头。
  这段时间李瑄所作所为,深得圣人心意。
  他跟随在圣人身边,每天都能听到圣人夸赞。
  连带着李适之也深受宠信。
  每次宴会,哪怕是小宴也会宴请李适之。
  “高翁依旧龙马精神,神采奕奕!”
  李瑄一边走,一边向高力士夸赞道。
  “老了,最近因为印刷术之事,心力憔悴,帽子下的白发更多了。”
  高力士虽然嘴上这么说,但脸上却露出微笑。
  他一手推广活字印刷术和雕版印刷术,文字士子对他更加恭敬,他也听到一些坊间的传闻。
  人这一生,总要留下点什么。
  如果没有印刷术,怕是百年后,人们提起他,最多是一个与曹腾一样的宦官。
  现在不同了,莘莘学子们用印刷术的书籍学习,自然会对他有好感。
  虽然颇为劳累,但高力士心中是满足的。
  高力士被李隆基任命为两京印刷使,负责先在东京与西京推广,然后再试验地方。
  他很看重这一成就,不允许任何人去破坏,已经惩治十几名贪腐、弄权、渎职的印刷官吏。
  诸坊为之一震!
  “高翁若有足够的工匠,可在武威姑臧城开设一印刷坊,让河西的寒士也能读上圣贤之书,体会高翁的恩德,与圣人的仁政。”
  李瑄借机向高力士请求道。
  姑臧城若能先扬州、苏州等地一步,出现印刷坊,可以增加底蕴。
  李瑄知道高力士在培养大量的雕版工匠。
  这类工匠需要后天的努力和先天的天赋,李瑄可搞不来。
  “我怎么会拒绝七郎这小小的请求呢。我会调派五十名雕版、活字工匠,到姑臧成立印刷坊,不过建立印刷坊的钱,由你们河西出了。”
  高力士很给李瑄面子,虽然长安、洛阳还没完成布局,但分出去五十名工匠,没有什么影响。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