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223节
以及逢年过节的时候,各种游玩赏乐。
大唐与契丹的关系又不是很好,天宝元年王忠嗣刚打败契丹、奚联军。
契丹反叛大唐,也是时有发生的事情。
所以宗室女子、外戚女子都对和亲敬而远之。
就像与静乐公主一起,和亲嫁给奚王的宜芳公主一样,马车离开长安时写下“妾心何所断,他日望长安”这种的离愁之句。
但被选中,皆迫不得已。
李隆基肯定不舍得用自己女儿去和亲,必然会在宗室中挑选。
“韦坚这是想干什么?”
李瑄得知事情的原因后,怒不可遏。
他知道历史上天宝四载,李隆基以外孙独孤氏为静乐公主,嫁契丹王李怀节;甥杨氏为宜芳公主,嫁奚王李延宠。
奚与契丹,本就桀骜不驯,只是被迫投降。
安禄山为求边功,刚和亲没多久,就开始劫掠奚和契丹的部落。
使李怀节和李延宠,杀公主叛唐。
可怜的两位公主刚和亲不久,就瘗玉埋香。
这也给安禄山名正言顺的出兵理由。
满朝文武,谁不知道李玉莹是李适之唯一未出嫁的女儿,李瑄的妹妹?
一般和亲的,都是没有实权的王公之家。李适之虽然罢相,但换作李瑄如日中天。
李瑄非常气愤这种事情发生在身边。
“七郎不必生气,韦左相托人告知,提出玉莹去契丹和亲的大臣事前并没有告知他,他怀疑这名大臣失去节操,投靠李林甫。目的是让我与韦左相决裂!”李适之将此事的原委告知李瑄。
虽另有隐情,但如果此事成定局,必与韦坚生间隙。
“韦坚能否遏制住李林甫的权势?”
李瑄怒气稍减,这样看八成是李林甫的授意,用来恶心他。
李林甫那么多未出阁的女儿,怎么不嫁出塞外一个呢?
“据说韦左相过得很艰难,亲信已被拔除许多,现刑部侍郎都已经是李林甫的人。李林甫的手段高明,能让圣人在不经意间,就除掉一名韦左相的亲信。这也是原本属于韦左相的心腹,另谋出路的原因。”
“在韦左相拜相,皇甫惟明拜兵部尚书后,世人本以为李林甫会转变弱势,韦左相是个能人。现在朝野都很失望!”
李适之无奈地说道。
口蜜腹剑,总是让人防不胜防,许多大臣在三言两语间,掉入李林甫的陷阱之中。
韦坚在一些事情的敏感度上缺乏,在服务圣人,领会圣意上,慢李林甫一步。
这一切李隆基看在眼里,他认为韦坚能力上弱于李林甫。
重要的事情,李隆基依然让李林甫去做,而韦坚在李隆基心目中是辅佐李林甫的副相。
李隆基的这种潜意识成立后,怕是在李林甫死掉之前,韦坚都很难压李林甫一头。
参考开元初姚崇与源乾曜的例子,在李隆基心目中源乾曜不如姚崇,事事以姚崇为主,等姚崇死后,源乾曜才翻身。
“这段时间,孩儿在河陇想了很多。韦坚太子大舅子的身份,让我如履薄冰,不敢去帮助他,哪怕是传信,也怕走漏风声。现在看来,韦坚注定不是李林甫的对手,或许到时候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大事情。父亲以玉莹这件事,与韦坚和太子一党斩断联系。以后我会想办法对付李林甫!”
李瑄在灯烛摇晃之中,思虑良久后,向李适之提醒道。
等哪天李隆基疑心病上头,怀疑韦坚和太子有勾结,那将会牵连许多人。
和他们一派,真是玩火。
此次韦坚的亲信,提出让玉莹和亲。从李适之的语气中可以得知那是韦坚的心腹。
心腹都能被李林甫策反,这还得了啊!
历史上韦坚没有拜相,搞了一手漂亮的广运潭盛会,让李瑄对他抱有希望,现在看来,是他想多了。
“为父该如何?”
李适之和韦坚关系不错,但他更相信李瑄的判断。
玉莹差点被和亲,让李适之对韦坚很失望。因为当时在朝堂上,韦坚竟然没有出列阻止。
如果韦坚被李林甫斗倒,要牵连众多。他被牵连倒无所谓,就怕蒸蒸日上的七郎,失去圣人的信任。
足足想了半刻钟后,李适之才向李瑄问道。
“以后在宴会上,不要理睬韦坚。甚至在与圣人说话的时候,埋怨韦坚要玉莹和亲,做出不和睦的样子。”
李瑄回答道,想与一个人决裂太简单了。
大臣与大臣不合,是李隆基愿意看到的事情。只要李适之不干涉政务,不与太子亲近,就算是埋怨一下宰相,李隆基也不会说什么。
只要李适之向李隆基表露对韦坚的不满,等韦坚出事,就不会再把李适之联系上,更不会牵连李瑄。
即便有“大臣”弹劾结党营私,也无济于事。
李瑄在与吐蕃大战,无法顾忌长安之事。
他一直担心韦坚和皇甫惟明突然落入陷阱,被以“拥立太子”的罪名入狱。
“唉!就这么做吧!”
李适之叹口气,他为政没有把柄,即便引起韦坚嫉恨,也无可奈何他。
况且韦坚与李林甫之间的间隙太大,没有丝毫联合的可能。
李林甫知道,一旦太子登基,他死无葬身之地。
韦坚也清楚,他要捍卫太子,不惜一切代价阻拦李林甫对付太子。
韦坚想成为首席宰相,想成为政坛不倒翁。
“只是七郎以后在朝堂上,失去一个可以依靠的人!”
李适之不希望李瑄在外面无比难受。
“父亲放心,孩儿有自己的方法!”
李瑄安慰李适之。
现在他只需要维持好李隆基、高力士、杨玉环的关系。
随着年纪增大,李隆基变得自负,听不得忤逆的话。
一旦李隆基坚定同意,两个宰相都无法改变。
特别是李隆基最关注的军功这一块,李瑄若因立功得到赏赐,以李林甫的情商,必不会出来阻拦。
随后,李瑄又与李适之聊了聊兄弟间的情况。
得知五兄李琅这一年认真学习,现在作为羽林郎在李隆基殿前,李瑄很欣慰。
有这样的经历,将来入仕为官,就有一定基础,更容易得到高位。
李瑄又向李适之讲述一些河陇战事,风俗人情。
李适之还是不断提醒李瑄,不要冲锋陷阵,身为主帅,应以排兵布阵,指挥士兵为主。
虽李瑄能万军斩将,夺敌士气。但在矢石交锋之际,总有意外会发生。
李瑄一如既往,嘴上应答。
“人言成家立业,七郎功业以立,何日成家啊?有无心仪女子,为父为你说道!”
李适之向李瑄询问。
他迫切希望李瑄能成家,变得更稳重。
“我都不在长安,哪有心仪之人!再说五兄未成家,我哪能先一步。”
李瑄以此搪塞道。
“那为父今年一定让五郎完婚!”
李适之点了点头,以他们家的条件,为李琅寻一士女很容易。
父子二人讨论到子时,才回房休息。
若非李瑄明日要起早上早朝,他们绝对可以谈论一夜。
……
翌日,兴庆殿。
朝会礼仪结束,李隆基未入殿前,诸臣聚在一起轻声讨论。
除了两省对班,李瑄的座位在右侧首座,为武官第一。
他背后是一名身材高大,皮肤微白的肥胖男子。
此男子肚子奇大,朝服被撑得要破开,李瑄知道他就是安禄山。
和李瑄印象中的安禄山不同,他并不丑陋猥琐,而是一脸喜人,憨厚老实的模样,看起来人畜无害。
而且他的身材绝对没有三百多斤,也就二百多斤的样子,不会影响他骑马,也不需要有人去扶。
可能安禄山要再过十来年,才会到达史书上记载的程度吧!
安禄山同时在打量李瑄!
他也知道位于他前方的英武将军,就是赫赫有名的李瑄。
当今天下有三名节度使身兼两镇。
李瑄兼任河西、陇右,麾下十五万人。
安禄山兼任范阳、平卢,麾下十四万人。
王忠嗣兼任朔方、河东,管兵十二万人。
其中又以李瑄麾下马匹最多,拥有十万匹,可谓是兵强马壮。
安禄山见李瑄排名在他前方,心中不服,但相比于李瑄,他的威名在天下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他的名声也颇受非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