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224节
众所周知,安禄山曾干过偷羊贼的兼职,他认识一个叫史思明的小伙伴,平时安禄山偷羊,史思明望风。
而且安禄山当时在蕃汉集市,任牙郎,有销赃的渠道。
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在一次偷羊过程中,被村民们埋伏,负责偷羊的安禄山被逮住一顿暴打,并送到官府。负责望风的史思明却脚底抹油,溜之大吉。
证据确凿的情况下,身为“惯犯”的安禄山被判处死刑。
当时由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监斩,眼看大砍刀欲要落下之际,安禄山破罐子破摔大喊:“公欲灭奚、契丹,为何斩杀壮士!”
由此看出,安禄山并非史书上说的目不识丁,而是看过史书。
这句话的灵感,应该是来自兵仙韩信临刑前那一句“上不欲救天下乎?何为斩壮士”。
张守珪一听这样的豪言壮语,看安禄山身材高大,就将他放了,被任命为捉生将,后因为屡立战功,被张守珪收为义子。
这是安禄山最让文人士大夫鄙夷的地方!
另外就是在开元二十四年,安禄山任平卢讨击使的时候,贪功冒进,导致全军覆没,按律当斩。
但张守珪不忍心杀死义子,将其押送回长安,听李隆基处置。
为此宰相张九龄还训斥张守珪:“守珪军令若行,不能免死!”
但安禄山能说会道,打动李隆基,不仅被免去死刑,还准许戴罪立功。
这是另一个让诸将不服的地方。
所以,可以说满朝文武,都看不起安禄山这个突厥和栗特人结合的“杂胡”。
但安禄山能讨李隆基喜欢就足矣,然后再巴结好李林甫,其他的安禄山一概不管。
李瑄能推测到李隆基的心思,毕竟李隆基对安禄山有不杀之恩,再加上安禄山的大奸似忠的外表,以为他对自己忠心耿耿。
所以把东北交给安禄山心中很放心。
“难道您就是文武双全,举世无双的李将军!”
打量李瑄片刻后,安禄山主动与套近乎,并表现出一脸震惊的样子。
“正是!中丞的威名,我也时时听说!”
李瑄笑着向安禄山说道。
现在安禄山兼任的文职事官为御史中丞,这样称呼,会让安禄山显得更高雅。
刚来大唐的时候,李瑄一定会想着先弄死安禄山,哪怕是刺杀,以免安史之乱的发生。
现在的李瑄,见证豪强遍地,见证土地兼并几近极限,不会再有这样天真的想法。
没有安禄山,迟早会酝酿出其他有野心的边帅。
他要把安禄山当成棋子,一个让他掌权的棋子,使大唐真正改变。
诚然,安史之乱肯定会使许多平民伤亡,但李瑄绝对不使其扩大,而变得生灵涂炭。
如果没有安禄山创造的机会,除非李瑄亲自造反,否则等着功高震主被杀死。或许他死后不久,与安史之乱同样的场景就会重演。
“李将军谬赞,我和您可没法相比。”安禄山像是在讨好李瑄一样。
他早就打听过了,李瑄是朝堂上圣人最宠信的人。回京城的阵仗,他都无法相比。
即便他还在讨好李林甫,但李瑄这样的人,他不能得罪。
以免李瑄在圣人面前说他坏话。
安禄山是一个很势力的人,在私下,如果一个官吏的受宠程度不如他,他就会颇为放肆,甚至还会破口大骂。
一旦遇到李瑄、李林甫这样更受宠的人,他会夹起尾巴装孙子。
“哪里,资历上我还不如你呢!”
李瑄笑了一声,对于安禄山,李瑄会不远不近。
如果安禄山主动套话,李瑄会回复几句。但李瑄不会主动与安禄山谈话。
在李瑄与安禄山交谈的时候,群臣们在议论李瑄。
听说李瑄昨日回京,龙武卫和羽林卫仪仗出城迎接,然后直奔兴庆宫。
人人都羨慕李瑄的殊荣。
正如坊间传闻:适之罢相,门楣更贵。
李林甫老神端坐,等待圣人入内。他最讨厌的人,又回到长安。
蛰伏数月后,他不再主动出击,而是通过韦坚的破绽去针对。
他一直想寻找李适之的破绽,但李适之深居简出,不交重臣,且圣人逢宴必请,他毫无办法。
李瑄回来,对李林甫敲响警钟,他未曾忘记去年时的狼狈。
连不成器的儿子,都被他约束,以免再做出一些蠢事,被李瑄抓住把柄。
韦坚意识到宰相“难做”,他不能明面与李瑄私会,只希望李瑄能出手,为他分担压力。
他以为“和亲事件”,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
李瑄也不是怨恨韦坚,只是对韦坚的能力失望,所以及时脱身!
他们把韦坚推到宰相的位置,不欠韦坚。
“陛下至……”
随着监礼官的一道喊声,朝会正式开始。
第147章 安禄山拜杨玉环为母
朝会最先处理的是日常事务,地方事宜,而后是宰相和皇帝的枢机议事。
一切完毕后,李隆基主动提及吐蕃使团之事:“吐蕃中贡论,已至长安三日,他们想放牛归马,罢战息兵,在青海进行盟会,诸卿以为如何?”
“启禀陛下,当同意吐蕃求和,在诸国使节的见证下,彰显我天朝上国的气度!”
一名大臣起身出列,理直气壮地向李隆基说道。
“啪啪啪!”
此言一出,众多大臣纷纷以笏以掌,表达附和。
这无关于宰相党派的争论,而是许多大臣打心底认为这么做,有益于江山社稷。
兵入武库,马放南山。
现在突厥已灭,吐蕃求和,正是大治之时。
李林甫持默认态度。
他以前希望李瑄死于冲锋陷阵之中,死于乱军之内。
现在已无这样的想法,李瑄太能打了,不能再给李瑄立功的机会。
李瑄兼任的使职太多,且皆为重职。他怕李瑄契机到的时候,军功入相。
以前他不信,现在看李隆基对李瑄的宠信,真有可能出现这样的“荒唐”事情。
在他看来,李瑄这年纪入相,就是“荒唐”。
“宰相认为呢!”
李隆基脸色无变化,问李林甫和韦坚。
“诸大臣言之有理。”
李林甫模棱两可的回道,他已经揣摩到圣意,但不愿李瑄再立军功威胁他。
他观看过一次次的战报,李瑄这竖子被称为战神也不为过。
哪有战争敌我伤亡一直是十比一的?
但李瑄能做到!
“臣也认同,与吐蕃重修于好后,可以继续展开互市,吐蕃会用牛羊购买我大唐丝绸、茶叶,壮大国家。”
韦坚也说出自己的意见。
并非他回应李林甫,而是迎合群臣。
“启奏陛下!”
“我军虽在边境连战连捷,但吐蕃占据石堡城,我大唐始终面临吐蕃的兵锋,以至于河湟之地,千里沃土,不可耕种。而九曲之地,本就为我大唐所有,是吐蕃贿赂奸臣,使我失去九曲。臣不反对求和,臣建议吐蕃将石堡城和九曲归还大唐,让我们看到吐蕃的诚意!”
“如果吐蕃不同意,这一定是缓兵之计。我大唐刚把百姓重迁至河源,他们就派铁骑劫掠、屠杀,谁能担得起责任?一旦有了石堡城和九曲,我大唐就不怕吐蕃出尔反尔,可以保护国家与百姓的安全!”
看李隆基皱眉,李瑄起身走到案前,向李隆基和众大臣说道。
“李将军深谋远虑,还是久在边塞的名将,看得更透彻一些!”
李隆基抚掌大悦,两人一唱一和,话里话外告诉群臣,非是将领,就不要指东画西了。
作为战胜的一方,要战略重镇石堡城和河曲之地,非常合理。
而大臣们一脸无语,话虽如此,但吐蕃会给九曲之地和石堡城吗?
谁掌握石堡城,谁就掌握唐吐边境主动权,更何况富庶的九曲之地,已经被吐蕃连建城池,成为吐蕃最精华的地带之一。
但李瑄的话语有理有据,大臣们面面相觑,同意求和的大臣,不知怎么去反驳。
难道说放弃石堡城?
或者把九曲赠予吐蕃?
大唐以李瑄这样的名将镇边,有绝对优势啊!
谁敢舍弃一个,李隆基必会活剐了他。
“看来诸卿无异议。中书舍人将此事告知吐蕃中论末·结桑东则布,答应大唐的条件,吐蕃军民撤出石堡城、九曲,大唐就同意与吐蕃进行青海盟会。”
李隆基向中书舍人吩咐。
他没说拒绝的后果,但大臣们都知道拒绝的后果。
所有人的目光齐刷刷地看着案前的李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