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历史军事>大唐天将军> 大唐天将军 第286节

大唐天将军 第286节

  “圣人英明。回纥在西域有影响力,如此轻松战败回纥,大唐在西域的威名更甚,等李将军大破吐蕃,西域诸国必纷纷遣使来唐。”
  裴宽也拱手说道。他是力挺李瑄的。
  曾作为主帅,裴宽敬佩李瑄的作战方式。
  每次都以极小的代价,获得极大的胜利。
  哪能用一句勇猛,将其全部概括。
  “我准备授七郎为柱国,两位意下如何?”
  李隆基问李林甫和裴宽。
  其实李瑄的军功早就可以封上柱国了,但李隆基想到李瑄还要与吐蕃大战,上柱国之事再缓缓。
  “回圣人,李将军是国家的支柱和栋梁,当有此封。”
  裴宽立刻回道。
  “圣人英明,臣也赞同!”
  势不可挡,李林甫只能默认。
  李隆基非常满意,他已派人送诏书向骨力裴罗质问,等待骨力裴罗的答复。
  他又将李林甫和裴宽拉到大唐的版图前,他指着地图说道:“七郎说过,中国当尽拥有黄河,这一天是不是快要到了?”
  黄河是华夏的母亲河,从文明诞生以来,哺育着世世代代华夏子女。
  自古以来,黄河的上游从未被华夏拥有。
  当李隆基治下的华夏,能尽有黄河,这将是开天辟地的功绩。
  “有李将军在,别说黄河,长江的上游,也会被圣人掌握。”
  裴宽趁机向李隆基吹捧道,实际上他也是胡说。
  “朕甚期待!”
  李隆基没有好高骛远,只是摸着地图上黄河源头的那片区域。
  那里曾经是一个叫苏毗的国家,现已臣服吐蕃。
  ……
  翌日早朝后,授李瑄为柱国的诏书快马加鞭送往湟水。
  同时,李隆基赏赐李瑄三百金,金器二十件,玉器二十件,绢三千匹。
  对临洮军和赤水军也继续厚赏,赏资从京兆府库出。
  如封张兴为千牛卫将军,封辛云京为右领军卫将军,封李朱师为右武卫将军。
  封安重璋、荔非元礼、车神塞为禁军中郎将。
  让荔非守瑜领了禁军的郎将。
  当李瑄率领兵马回到湟水时,李隆基的诏书七百里加急送至。
  这些消息传过来,是为在与吐蕃大战前振奋军心。
  如果南霁云、张兴、辛云京等领禁军将军的人若再立功勋,说不定会封爵。
  哪怕是个虚封的男爵,也是光宗耀祖的事情。
  虽然没有僚属的封赏,但李瑄在战后会将高适、刘单、岑参、杨绾、刘晏等人的品级奏升几级,兼更高的职事官。
  届时李隆基必然会同意。
  有这样的履历,哪怕以后他们不当僚属,也可以下放为一郡太守。
  到湟水城后,李瑄吩咐临洮军、赤水军、河西诸胡军,修整五日,补充睡眠。
  五日后,也就是十月下旬,对吐蕃的战斗正式开始。
  “刘判官,士兵的纩衣准备的如何?”
  回到军中,李瑄第一时间召集僚属。
  “所有将士皆备有纩衣,可抵御风雪的行军帐篷,也已备齐全。”
  刘晏向李瑄回答道。
  “刘判官,十几万大军的粮食能支撑多久?”
  李瑄又问刘晏。
  “启禀李帅,属下又令金城、陇西、武威等郡运送五万石粟米至积石军城、绥和守捉、鄯州城,可以支撑两军至明年春天三月,盐也足够。圣人派使者在河陇收购羊和美酒,现军中有羊五万头,美酒三十万斤。”
  刘晏一次性向李瑄禀明。
  “出征前夕,取十万斤美酒畅饮。剩下美酒平均分配给士兵御寒。羊除了出征时宰杀炖煮,其余平分给诸军将士。”
  青海的冬天太冷,李瑄考虑到这种情况,决定让士兵的水壶当酒壶,打仗前喝几口暖暖身子。
  李瑄考虑过嗜酒者会将酒喝完,但毕竟每人的酒有限,喝醉倒是不至于。这个时代的酒也就比后世的啤酒高一点。
  不过李瑄还是让高适传令士兵,禁止在下雪之前,把酒喝完。
  当然了,真要遇到酒鬼偷偷摸摸把酒喝完,李瑄也没办法。
  在边疆作战,士兵们往往自己携带酒水。
  将军不会因为士卒携带酒水去责备。
  对将士们来说,饮酒不但能增添平常乏味生活的乐趣,亦能使他们胆略勇壮,英勇杀敌,是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良药”。
  狂野与英勇,都会在饮酒的一瞬间释放。
  “军中禁酒”,在这个时代,这种环境下,并不适用。
  那些喝酒误事的,往往是怀抱着美人的将领,而非战斗前线的士兵。
  “遵命!”
  刘晏、高适等僚属领命。
  这个消息传到军中,全军一定会振奋……
  第175章 斩赞普者封异姓王,十面埋伏
  与僚属确认辎重、后勤,李瑄将心放下。
  这些是胜战的基础。
  当全军士兵得知每人都可获得一斤以上的美酒后,一个个激动的手舞足蹈。
  从未有一个将领,会如此赏赐普通士卒。
  李瑄定下的军规虽然严厉,豪放的士卒,觉得勇士当履行这样的军规。
  但李瑄的奖赏又极为大方,每次战斗后,都能向朝廷申请大把大把的钱财、绢帛。
  节度使府库也会出绢钱赏赐立功的士卒。
  士卒们听说李瑄在长安惩治“奸臣王鉷”的故事。
  王鉷对军人家庭的行径,让士卒们恨之入骨,将其贬走大快人心。
  哪怕一名新入伍的小士卒,也以成为李瑄的麾下为荣。
  现士卒们士气高昂,都有必胜的信心。
  因为他们的主帅是神威无双的李瑄。
  接下来四日,李瑄在河西、陇右诸军营地巡视诸军,鼓舞士气。
  他不顾身份,与小兵交谈,嘘寒问暖。
  李瑄又亲自检查每一军的兵库、箭矢。
  同时,河西、陇右的僚属、地方官吏也在准备行军事宜。
  湟水城十分忙碌,到处都能看到官吏和军士。
  连普通的老百姓都知道,李帅要对吐蕃用兵。
  如果此战收复石堡城,他们在河湟的土地将得到解放。
  许多百姓都是从赤岭前方的沃野乡里,逃难到湟水和鄯州。
  暴露在吐蕃的铁骑下,那里的土地根本无法耕种。
  为此,一些百姓主动参与搬运粮草的行动中,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妇女老人,在家中祈祷唐军能获得大胜。
  ……
  在出发的前一天清晨,李瑄召集所有军使、副使、中低级将领,进行议事。
  在这次军事会议上,李瑄抄袭一首《塞下曲·七绝》来激励士气。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李瑄从不会摘抄“久戍思归”带着幽怨的伤感诗歌,更不会弄出“厌战求和”更为消极的篇章。
  此诗表达将士为国应该像马援一样马革裹尸而还,不需要像班超一样,活着回玉门关。
  不仅要全歼敌人,还要驻守边疆,让敌人不敢来侵犯。
  虽然将领们没什么文化,但从诗中的几个典故,听得热血沸腾。
  连高适、岑参这样的边塞诗高手,都觉得李瑄的诗歌激昂,可以鼓舞士气。
  “吐蕃屡犯我疆土,今时已不可忍让。奉圣人之命,讨伐吐蕃,收复九曲。纵天寒地冻,亦不可退缩……”
  一首诗后,李瑄开始向将领们宣读出征的事宜。
  并将李隆基的《讨吐蕃制》告诉诸将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