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历史军事>大唐天将军> 大唐天将军 第287节

大唐天将军 第287节

  “吐蕃小丑,频年犯塞,坏我城镇,虏我边人”李隆基用几乎大骂的言语,称呼吐蕃,可见对妹夫尺带珠丹的恨意。
  在诏书最后,李隆基大笔一挥,许下了重赏:“其河西、陇右、安西、剑南等军,节度将士以下,有能斩获吐蕃赞普者,封异姓王;斩获大将军者,授大将军;获次以下者,节级授将军中郎将。不限白身官资,一例酬赏;速令布告,咸使闻知!”
  此诏书一出,李隆基必然会信守承诺,哪怕是在军中“戴罪立功”的囚犯,只要能斩杀尺带珠丹,也可以被封为“郡王”。
  但这样的可能性太小,尺带珠丹毕竟也是在位数十年的一代雄主。
  上一次来到九曲青海,可是足足率领四十万兵马。
  这些话让在场上百名将领,心潮澎湃。
  “哪怕没获得这种功勋,也不必过多在意。只要在杀敌、陷阵、先登、搴旗、护卫、战术、救助等获得功勋,本帅会一一核准,封赏,哪怕是小卒,也可为衙将、郎将。尔等将领,封中郎将、将军、大将军,也会在此次契机之中。”
  李瑄作为主帅,向将领们承诺道。
  毕竟李隆基的赏赐太过玄幻,对军中的赏罚,还要看节度使。
  “我等必效死命,将吐蕃驱逐……”
  将领们齐声应李瑄。
  “此战,我军分为三个战场。我已举陇右都知兵马使高将军为河陇讨击副大使。当我们拔除赤岭上除石堡城以外的吐蕃据点后,高将军与安将军一起率领安人军、河源军、镇西军、白水军、漠门军、威戎军、大斗军、玉门军、豆卢军、墨离军、宁寇军、建康军、绥和守捉、以及赤水军的步兵,共七万余士卒,挺近赤岭东山口,其中抽调三千弓手,两千弩手,五千步兵。其余横列在距离石堡城三十里的鸡心谷布阵防御。”
  “我军入鸡心谷排兵布阵,吐蕃一定会认为我军在进攻石堡城,必会倾尽全力,攻破我军所布置的大军,解石堡城之围。”
  “由河陇讨击副大使李广琛和赤水军副使率领轻骑、精骑、重骑,共一万七千余,河西回纥、思结、契苾、浑、羌等部率领一万骑跟随指派。鸡心谷开战之时,率骑过湟水至青海边缘,具体事宜,明日本帅会亲自交待。”
  “此战本帅率领七千吐谷浑步兵,积石军和临洮军,突袭九曲之地……”
  李瑄这才正式向诸军下达战略,每一方士兵都可参加战斗。
  但理论上,赤水军骑兵所承担的任务较轻,他们只是携带李瑄的大纛,“威慑而不主动求战”。
  如果完成战略,自然是少不了他们的军功。
  诸将面面相觑,交头接耳,知道自己的任务。
  哪怕是鸡心谷的将士,也觉得压力巨大。
  因为如果赤岭的东山口较为宽广,并非易守难攻。
  而且还有许多分岔。
  正真的要塞是石堡城。
  鸡心谷,正好可以避免吐蕃援军从东山口的岔道入河湟。
  但是在鸡心谷的布防太大,虽然崎岖不平,但最窄的地方,也要布防数里。
  崎岖的地方,可以少放点兵马,平坦的地方,要用重兵把守。
  李瑄要让吐蕃“两眼一抹黑”,不知道石堡城是否被攻破。
  然后又不得不将大量骑兵布防在青海。
  最终,在九曲,给吐蕃致命一击。
  “只要拿下赤岭上的十几个据点,把守住鸡心谷,石堡城便会成为孤城。”
  “明日,大斗军骑兵作为先头部队,急行军至鸡心谷,其余军骑兵紧接着赶去。在此之前,诸军必须挑选骁锐,拿下赤岭上的所有吐蕃戍堡。”
  “吐蕃有三大戍堡,为红岩堡、长堡、鹰山堡,此三堡最临河湟,每一堡中都有三百到五百的吐蕃士卒,上百匹战马。大唐境内许多吐蕃探马,都出自这三堡。”
  “其余十三堡皆是数十到百人之间。这些戍堡都是通过险要的小路而通过,不可大规模行军。”
  “诸位要挑选哪里攻克这些戍堡?”
  李瑄让将领们看着地图,各自选精锐将这些戍堡拿下。
  相比于石堡城,这些戍堡容易进攻许多,且兵力少。
  正式因为石堡城,这些戍堡才能长存。
  如果攻不下石堡城,哪怕拿下这些戍堡,也会很快失去。
  但李瑄的战略目的,就是阻止吐蕃翻越赤岭的一切道路。
  “启禀李帅,末将将点神射手、强弩手和铁甲,进攻红岩堡。”荔非元礼向李瑄请命。
  “可!为保证兵力,最少用一千以上的精锐围攻,红岩堡扼守西山口,规模不小,强弩带上三百架。”
  李瑄应允。
  “启禀李帅,末将进攻长堡。”
  “启禀李帅,末将进攻鹰山堡。”
  荔非守瑜和安重璋也各领一大堡。
  “二位将军辛苦!长堡兵力少且城矮,容易进攻。但鹰山堡扼守赤岭东北山口,需要和进攻红岩堡一样布置兵力。”
  李瑄也同意他们的请求。
  对付这种小堡垒最有效的办法是强弩、神射手压制,铁甲强攻。
  就好比石堡城,历史已经证明,只要半个月时间,日夜不停的进攻,总能将其内守军消磨。
  就是怕吐蕃援军支援。
  而那些建立在崇山峻岭的戍堡,没有宽阔的道路提供支援条件。
  随后,其他主将也愿意率领精锐突袭吐蕃的小戍堡。
  “拿下吐蕃诸戍堡后,留在赤岭东山口的三千弓箭手,两千弩手,五千步兵,在这些险要山口埋伏,特别是能容纳军队通行的东北山口、西山口,让吐蕃不敢贸然派人越过赤岭。”
  李瑄向麾下下令。
  抽调一万人,这也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不太能影响全局。
  这么做,是害怕吐蕃出奇兵,从比较窄小的山口通过,类似的例子以前唐军用过,吐蕃也用过。
  这样的山口,也是最容易埋伏的,唐军要防范于未然。
  “遵命!”
  诸将领命。
  “诸位还有异议吗?”
  李瑄问在场诸将领。
  “启禀李帅,今日清晨末将军营前出现七彩祥云,那祥云陡化为一条神龙,在天空中翱翔,翻云覆雨,不知这是什么征兆?”
  就在这时,绥和守捉使高锴起身向李瑄拱手。
  他竟然在这个时候说出这样的题外话。
  诸将也纷纷疑惑,他们怎么没看到呢?
  有心中坚毅者,静心端坐,他们觉得高锴是在胡说。
  但高锴的身份不一般,据说他是跟随李瑄参加灭突厥之战,擒拿可汗的亲信。
  是少有从朔方调来的将领。
  “有这样的事情?”
  李瑄皱眉问左右僚属:“你们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回李帅,这是大吉的征兆啊!开元二十七年,吐蕃进攻白水军、安人军,我军支援的时候,‘有庆云见于阵前,白兔舞于营中’,这种祥瑞一显,我军势如破竹地大胜。今彩云化为神龙,代表我大唐有龙腾之势,如有天助,吐蕃此次必败无疑。”
  刘单立刻站出来,向李瑄解释道。
  将领们也听得一清二楚。
  顿时,许多将领捶胸鼓掌。
  这个时代许多人信这样的祥瑞,特别是一些胡人,对此深信不疑。
  祥瑞一出,传到军中,让士兵们更觉得此战能轻易获得战功。
  猜到深意的将领不能明说,他们比蒙在鼓里的将领喝声更大。
  军议一上午后结束。
  美酒和肥羊已经搬运到全军,从中午开始宰羊喝酒。
  包括积石军,和已经到达积石军城的七千吐谷浑军,也享受到这种待遇。
  这或许是一些士兵最后一次宴饮。
  李瑄在临洮军中,陪伴即将随他出征的近一万八千临洮军,和一百五十名神策亲卫。
  虽然不至于让士兵们把酒喝得畅快,但鲜嫩的羊肉管够,这一次还有香喷喷的胡饼,腌制爽口的白菜。
  直到日落黄昏,李瑄才回到湟水城休息。
  士卒们也早早入睡。
  李瑄与李泌交谈,此战李泌不随李瑄到九曲,他不吃肉,不喝酒,受不了那种快速奔袭、颠簸。
  战略已经制定,李泌也不需要陪同前去,他与陇右判官刘单、河西掌书记段秀实等在鸡心谷一带。
  主事判官刘晏,则负责全部后勤工作,诸郡的郡兵县卒配合。
  与李泌畅聊半个时辰后,李瑄回到自己的房屋。
  长离为李瑄递茶的时候告诉他,之前的曲子已经被整理好。
  李瑄立刻让她弹奏一遍。
  这是后世的名曲《十面埋伏》,他最喜欢听这首曲子。
  这里面有“两军激烈交战”、“力拔山兮气盖世”,也有“柔情悲壮”。
  在李瑄的指导下,长离很快就将曲谱整理好。
  李瑄有机会也会练习一番,等到长安的时候,弹奏给李适之和王维,或者李隆基和杨玉环听。
  “将军,城中有人将您比作霸王之勇,您所做之曲为《十面埋伏》,您出征之前所作,有些不吉。”
  长离担心这点,没有立刻弹奏。
  “我从不认为自己是项羽,更何况吐蕃将被我重重埋伏。长离,让我出征前再听一曲。”
  李瑄不以为然,别看他让高锴整出“大吉”之兆,但他根本不信那种。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