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历史军事>大唐天将军> 大唐天将军 第385节

大唐天将军 第385节

  “都说吐蕃士兵视死如归,王君·、盖嘉运、王倕、萧炅、皇甫尚书等皆与吐蕃有过败绩。可吐蕃在李将军手中,不堪一击。李将军之兵,个个以一当十。尺带珠丹想胜,恐怕得二百万大军前来!”
  李隆基诙谐一笑,意指吐蕃不可能战胜李瑄。
  把李瑄捧得很高!
  “臣之用兵,谋勇并进,以己之长,击敌之短,或使敌猝不及防,出奇制胜,所以能有今日的功绩。吐蕃蛮夷虽不如大唐文明强大,但其还是可取之处的。”
  李瑄没有被蒙蔽双眼。
  出征前李瑄被捧得太高,几乎被李隆基造神了,他必须胜利。
  否则李隆基没面子,他将来肯定不好过。
  “我大唐羽林龙武禁军,吐蕃效仿;我大唐节度使军使,吐蕃效仿;我大唐以军城堡垒安边,吐蕃效仿;我大唐强弩弓箭,吐蕃效仿……唯独无法学习我大唐礼义廉耻。他们有什么长处?七郎说来听听?”
  李隆基真没觉得吐蕃士兵有什么长处。
  “回圣人,吐蕃的告身制度,便有可取之处。吐蕃六告身,铁字告身,铜字告身,银字告身,颇罗弥告身,金字告身,玉字告身。哪怕是最差的铁字告身,也非勇士不可得。吐蕃的奴隶、士兵,常常为一块铁字告身悍不畏死地猛冲,一队死绝,亦不后退。所以在某些战斗中,吐蕃不论是士兵,还是奴隶,都彰显出强大的战斗力……”
  李瑄向李隆基阐述吐蕃告身制度的特征。
  “大唐对普通士兵的战功,也会授勋。”
  李隆基认为勋不比吐蕃告身差。
  “请恕臣直言。如果能有一块代表军功的黄金挂在胸前,甚至黄铜、白银,都远比勋有吸引力。”
  李瑄向李隆基回答道。
  大唐的勋官本就不完善。
  明明是授勋十二转,却有许多无军功而授勋官。
  如李瑄的父亲李适之,授上柱国。
  李适之虽然当过节度使,但军功不够上柱国。
  作为后世人,李瑄知道徽章能作为士兵的荣耀,鼓舞士气。
  “我好像能理解了。”
  李隆基微微点头。
  对于士兵,如果将一块金银挂在胸前,那是光宗耀祖的事情。
  “此战过后,七郎记录士兵的功勋,授予玉金银铜告身。”
  李隆基心血来潮后,也想这么做。
  “我大唐不应叫告身,需变一变名字。”李瑄向李隆基建议道。
  “不错!我大唐怎么能用吐蕃的告身呢!”
  李隆基恍然,问李瑄:“七郎觉得叫什么,该怎么实施?”
  “我大唐授勋十二转,一定是取其勋字,而要颁发实物,如印章一样有意义,当为章字。组合一起,名为勋章。”
  “不同于授勋。我大唐可以将勋章分为:跳荡勋章,以铜铸,匠人雕牡丹为印;勇士勋章,以银铸,匠人雕雄鹰为印;英雄勋章,以金铸,匠人雕猛虎为印;还有玉麟勋章,以美玉铸,匠人雕麒麟。其中,英雄勋章和玉麟勋章要圣人亲自在百官的见证下授予,让将领们感受到圣人的天恩。勇士勋章为节度使授其麾下。跳荡功勋由一军主将向节度使申请,然后授予麾下。”
  “勋章制度一定要严格按照军功制度,无军功,哪怕是皇子、权贵,亦不可授。”
  李瑄道出完整的勋章制度后,又郑重地说道。
  勋章一旦乱授,将没有丝毫意义。
  “诸勋章授予的标准是什么?”
  李隆基又迫不及待地李瑄。
  他想象到在兴庆殿上授予将领勋章,这些将领对他肝脑涂地的模样。
  不仅奖励士兵,还可拉拢军心。
  “跳荡功勋,就是军中的跳荡之功;先登者、斩将搴旗可为勇士;积累勇士之功为英雄,勇士战死为英雄,其勋章和对应奖赏赐其家人。玉麟勋章,为以少胜多,扭转战局的主将授予。”
  李瑄向李隆基回答道。
  临阵对敌,矢石未交,先锋挺入,陷坚突众,贼徒因而破败者为跳荡。
  可见立下跳荡之功不容易。
  更别说先登的勇士之功,先登城池,既要勇气,也要运气。
  许多士兵,未站稳脚跟,死在城墙上。
  “一场大战,恐无几人得到勇士勋章,更何况英雄?”
  李隆基觉得太苛刻了,他还想为大将们颁发英雄勋章和玉麟勋章。
  “勋章不可轻授。如果勋章太多,士兵们的士气就难以调动。”
  李瑄明白李隆基的心思。
  他知道李隆基到最后八成会玩坏勋章制度。
  他说这些,只是让李隆基更加信他。
  毕竟勋章可以拉拢将领的心。
  李瑄觉得军衔制度这个时代没什么用。
  勋章制度,不单单是胸前挂的铜铁玉,还有田地的赏赐。
  再在军中宣传勋章的荣誉感,必能激起士兵的狂热。
  “就按七郎说得去做。我会安排这些!”
  李隆基点头。
  等李瑄与吐蕃大战完毕,第一批勋章赏赐后,看看军中的反应。
  李瑄与李隆基在首座边喝边聊,竟然一直到天黑掌灯。
  李隆基只让李瑄陪伴,其他的王公大臣,公主皇子自己玩自己的。
  也有格格不入的人,期盼着宴会尽早结束。
  一盏盏灯在龙池边、龙池上点燃,使整个宴会亮如白昼。
  美酒佳肴,不断地更换。
  舞女换了一批又一批,歌女乐伎,仿佛没有穷尽。
  王公大臣们一个个喝得面红耳赤,观看美丽的宫娥的身段,和熟人举杯攀谈。
  没多少能和李适之、王维一样,控制自己的放纵。
  现在李适之的老友调侃李适之不再是饮中八仙。
  只有李适之明白自己不能喝醉。
  相比于太子李亨在喝着闷酒,皇子倒是轻松惬意。
  公主和太子妃们聚在一起,欢声笑语不断,还玩起了游戏。
  唯有李隆基二十九女虫娘孤零零坐着,她不喝酒,也没有公主搭理她。
  虫娘只有十来岁,她还是懵懵懂懂的年纪。
  如果不是宴会,虫娘必见不到父皇的面。
  她知道和父皇坐在一起的是李将军,她的兄长姐姐们,都不如李瑄得宠。
  虫娘还不知道,她身为皇女,却没有公主的身份。因为她的母亲是曹国进贡的胡旋女,加上她九月而生,李隆基不会封她为公主。
  寿王李琩和薛王李璲坐在一起,他自始至终未抬头看他父亲一眼。
  本来李琩不想来的,但总不能一直因病请假,寿王妃韦氏劝说他来参加这次宴会。
  “宫中的舞女,不论是颜色还是技艺,胜我府中十倍!”
  薛王一边欣赏歌舞表演,一边为李琩敬酒,缓解李琩的压抑。
  或许今天晚上薛王会沉醉而归,寿王夜不能寐。
  时间流逝,天黑已经很久,但大家都不记得时间,玩得尽兴。
  在李隆基组织的宴会上,没有人敢无故提前退场。
  “禀圣人,这一曲完毕后,臣为圣人弹奏一曲臣自创的琵琶曲,以表臣必胜之心。”
  李瑄与李隆基喝了十几杯酒后,有点顶不住,准备松缓一下。
  他要弹奏的正是十面埋伏,在坐镇九曲的几个月,他经常练习,早已娴熟。
  “七郎自创的琵琶曲,我可要洗耳恭听了。”
  李隆基向高力士吩咐,这一曲过后,之后的舞女就不要上来了。
  宫人将琵琶递给李瑄。
  李瑄调试琵琶后,随时准备上场。
  片刻后,宴会中央跳舞的舞女退下,李瑄持琵琶上场,惊动所有观者。
  之前的表演许多人在玩游戏,没有关心,但李瑄的演奏,他们都想看一看。
  这个时候,所有王公大臣才想起李瑄不仅仅是边将,还是一个大诗人,通音律的才子。
  “噔噔噔……”
  众人本以为就是静静地听。
  但开局李瑄拨弄琵琶的肃杀之气,差点将举杯者的酒杯震掉。
  这种惊天动地的琵琶声,一瞬间让整个宴会鸦雀无声,所有人都不可思议地看着李瑄。
  随着李瑄拨弄,金戈铁马,大气磅礴的曲调更让人震撼。
  连李隆基这种音乐宗师,都完全被吸引,他缓缓放下酒杯,极为认真得听。
  前奏完毕,李瑄开始更快速地拨弄丝弦,金声、鼓声、刀剑碰撞的声音……
  不久后又无声,然后又如泣如诉……
  这种起伏跌宕,让众人心脏都为之一震。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