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444节
悉诺罗见一人上来,没有下令攻击,而是要看看此人有什么好说的。
“下方之人,为尔等赞普。还不开城投降,更待何时?”
随军穿着铁甲,用吐蕃语大声向石堡城上喊道。
“敢在这里妄言,你想死吗?”
悉诺罗拿起一柄强弩对准随军。
他以为唐军想靠这种下三滥的伎俩,令他们投降。
“我是否妄言,将领心里清楚。我军肆意围困石堡城,你们的援军在哪里?我为你们带来一条生路,而我只是一个随军,你射死我,全城都要陪葬。”
随军根本不怕他的,还拍着胸口,底气十足的模样,他们这种文官立功的机会不多,一定要抓住。
石堡城守将悉诺罗被镇住,一时间不敢开强弩。
吐蕃守军也有些心慌,他们听到赞普被唐军擒住,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赞普可是天神下凡啊!
顿时,士兵们面面相觑,窃窃私语。
随军见此,取出一柄七寸金箭,对城上喊道:“这是赞普金箭,尔等是否见过?”
随军距离城墙很近,距离悉诺罗城上城下只有三丈远。
看到赞普金箭后,悉诺罗大惊失色:“好像真是赞普金箭!”
赞普金箭是吐蕃的兵符,一直由赞普随身携带。
赞普金箭落到唐军手中,说明小道口的人,很可能是尺带珠丹。
悉诺罗有些颓废,仿佛一直守护的信仰塌陷一样。
其他士卒也六神无主,不知接下来该怎么办?
悉诺罗想了想,下令用吊篮将一名见过尺带珠丹的百夫长放下去。
随军很有风度地带着这百夫长下山。
随着越来越近,百夫长看得清晰。
长胡须是尺带珠丹的标识,因此尺带珠丹又被称为梅阿迥。
虽精气神不如往常,但他能确定这就是赞普。
他见过两次赞普,皆是在盟会之时。
“赞普!”
百夫长跑到尺带珠丹旁边,纳头就拜。
尺带珠丹又感受到久违的尊严。
他想说什么的时候,见李瑄突然将手摸在剑柄上,顿时心惊肉跳,连忙道:“你回去吧!我这里很好!”
尺带珠丹知道李瑄犹如狼一样有耐心。石堡城耗不过李瑄。
与其孤城防守,倒不如直接投降。也以免李瑄看他不顺眼折磨他。
百夫长不是傻子,再次向尺带珠丹磕了一个头后,转身到石堡城下,将事情告诉悉诺罗。
见士兵全无士气,悉诺罗犹豫后一咬牙,下令开启石堡城门。
一队队吐蕃士兵,卸掉盔甲,丢下兵器,来到山下。
李瑄挥手将尺带珠丹带上马车。
吐蕃守将的投降,在李瑄意料之中。历史上石堡城之战,哥舒翰猛攻石堡城十几日,在雷石滚木消耗殆尽,唐军攻上城墙后,悉诺罗率领四百多名吐蕃士兵投降,并未战至一兵一卒。
李瑄派三百跳荡骑将除悉诺罗外的吐蕃士兵,押送至伏俟城一带。
罗兴带着神策卫到石堡城探查一遍,确认没问题后,李瑄登上石堡城。
站在城墙上,果然能眺望到河湟,那东北山口和东山口一览无遗。
赤色的山峰岩石,连山突兀,在落日的余晖下如同血染一样。
“此关隘,将成历史,今后永不用!”
李瑄又望向青海方向,虽然看不清,但说出的话如同誓言一样。
今后石堡城的驻军更多是作为赤岭东山口的巡查。
他要将疆域往雪域高原推进。
“赤岭以土地皆赤,赤地无毛而得名,这个名字寓意不大好啊!”
高适突然来这么一句。
“我听百姓讲过一个故事。文成公主远嫁松赞干布,从赤岭东山口路过。歇息的时候,公主登上一座山峰,向西眺望,涌出思乡之情,她不禁取出长孙皇后赐予的日月宝镜观看,镜子里面竟然倒映长安一百零八坊和长安周边的景色……”
“见此情景,公主悲喜交加,不慎失手,日月宝镜摔成两半。东边的半块朝西,映着落日的余晖;西边的半块朝东,照着初升的月光….”
“有此故事点缀,以后就将赤岭改名日月山吧!”
李瑄向高适等僚属说道。
这肯定不是真实的事情,只是一个神话故事,但却有美好的寓意。
“日月山为上佳之名,借大夫之口流传开,必会使人津津乐道。”
高适等僚属都觉得改为“日月山”更好。
青海、日月山,连起来有不凡的韵味。
唐军刚纳日月山为版图,改名也为新的开始。
就这样,改名之事被记录下来,届时呈给朝廷。
关于石堡城的布局,李瑄观看一遍,心里有大致的了解。
石堡城的劣势也挺明显的,它没有直接遏制住山口,导致下山的路被堵住,就会变成一座孤城。
优势方能凭借石堡城如虎添翼。
大劣势却无法借助石堡城翻盘。
李瑄吩咐士兵将城中好好收拾一番,当天晚上他住在石堡城。
翌日,李瑄离开回湟水。
石堡城先由诸戍堡士兵镇守,等绥和守捉到来后接替。
青海他肯定还要去,但在此之前,需回湟水一趟,处理一些事情。
一路上,能看到众多忙碌的身影。
“拜见元帅……”
这些百姓见李瑄路过,纷纷拜见。
此时,李瑄封王的消息,还未传至河湟。
但在百姓心中,李瑄就是神一样的人物。
吐蕃被打跑,荒废的土地,又可以重新启用。
“诸位乡亲种得是什么粮食?”
李瑄下马向这些百姓询问。
“回元帅,我们种得是棉花。”
一名老者向李瑄回答道。
“汉地还未大规模种棉花,你们敢用一年的汗水去拼搏一下吗?”
李瑄郑重地说道。
不久前刘晏已经向他汇报过,他之前大战的时候,又有一些西域商队,带着棉花种子前来。
刘晏遵从李瑄的吩咐,将这些棉花种子全部高价买下。
由于战斗原因,军屯无法耕种,只能将一部分棉花种子分给百姓。
让百姓到日月山附近,翻新荒地,种植棉花。
“都说这是元帅从西域得到种子,能让我们冬天不被冻着。我们相信元帅!”
老者如是说道。
其他百姓虽未说话,眼中也是这个意思。
他们相信元帅!
李瑄铲除豪强,分豪强土地,马肉给百姓。
西平郡的百姓,皆视李瑄为父母官。
种植棉花的注意事项,也已告诉他们。
“我是西平郡都督,不会害乡亲们。大家尽管按照吩咐种植。它一开出花,人间就有温暖。”
李瑄上前握住老者粗糙的手,让他们放心。
只要棉花种出,就能换得粮食。
他会制造弹棉花弓,教导士兵,让士兵为百姓弹棉花。
百姓们被李瑄的话感动,也被李瑄的平易近人动容。
谁能想到高高在上,战无不胜的李瑄,能心平气和地对待百姓。
“您是父母官,老朽一生未闻如元帅一样的官吏。”
老人越说越激动,仅仅地握着李瑄。
“乡亲们才是我衣食父母。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我虽是边帅,但我从未忘记我是陇右采访使,是西平郡都督,这是我的使命,大家也不必感激我。我等着看日月山下,遍地白花。我也祝贺乡亲们丰收。”
李瑄由衷地说道。
百姓们泣不成声。
而李瑄关爱百姓的风格,影响着高适、岑参等僚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