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历史军事>大唐天将军> 大唐天将军 第455节

大唐天将军 第455节

  常科要层层选拔。
  制科也不是谁都能去的,官员和布衣主要觉得自己有自信,均可自荐应考;另外公卿推荐也可应考。
  在开元天宝年间,很少有通过制科,而身居高位的人。
  但开元年间的宰相,有三分之二都是进士岀身。
  高宗宰相薛元超晚年感叹人生有三恨:一为不是进士及第,二为未能娶山东五姓女为妻,三为不能参与编修国史。
  薛元超是宰相,也是高宗时的文坛领袖,博学多才,却以非进士而遗憾。
  这使得进士在士人们心中的重量无有比较。
  有种种先例,使才子们对进士科趋之若鹜。哪怕与制科同,大部分士子会选择常科。
  李瑄知道,大诗人杜甫会参加这一次科举,他选择的是制科。
  “通一艺者赴长安”,杜甫的对自己的诗歌有绝对的自信。
  李瑄与驿长又聊了一会,然后探查驿站内的尺带珠丹。
  李瑄让两名亲卫形影不离地守护尺带珠丹,哪怕是在那车上,以免尺带珠丹不敢面对李隆基,自寻短见。
  “将军,山人要离开了,今后再见吧!”
  李泌经过沐浴更衣后,向李瑄告别。
  他不喜欢繁琐的礼仪。
  也认为那对他没意义。
  他要回到终南山深处的茅草屋内,继续修炼,感受生道合一,领悟长生不死。
  “皇帝赐我金玉无数,对您来说有如粪土。您不贪图富贵,但在没成仙之前,衣食住行还是要有的。”
  李瑄取出一袋钱,交给李泌。
  这袋子中除了一千多文钱外,还有一些散碎金银。
  不是李瑄不舍得,如果份量太重,李泌不会收下。
  李泌可是连肉也不食的人。
  李泌没有推托,他往来于嵩山、华山、终南山,需要盘缠。
  “此玉先生也收下,算是留个纪念。”
  李瑄又将一块玉佩递向李泌。
  此玉佩只是李隆基赏赐的众多玉器中的一个,上面雕刻有一株松树,品种顶级。
  “将军心怀天下,怜悯苍生,您的礼物,山人收下了。去一趟边疆,开拓视野,受益匪浅。风雪雨雾,山川河泽,其中皆有大道。”
  “如果将军将来离开长安,山人还想跟着将军见识一下边塞的大好河山。”
  李泌接下玉佩后,向李瑄说道。
  如果李瑄拜相,他一个道士,不适合和李瑄在一起,否则会引来非议。
  通过两年时间的观察,李泌发现李瑄是复杂的人物。
  其他李泌也不愿多想,但李瑄对百姓的纯粹,是他生平仅见,哪怕史书上也没见过。
  李泌相信,不论什么时候,哪怕李瑄再进几步,也依然会那样做。
  如此,就值得他去出谋划策。
  “保重!”
  李瑄没有多说,只是重重吐出这两个字。
  之前李泌已经提醒过,枉尺直寻这四个字,是李瑄要贯彻的。
  两人互礼,李泌洒脱离开。
  不久后,在咸阳驿前方,出现大阵仗。
  号角争鸣,锣鼓喧天。
  除了仪仗外,穿着各色铠甲的衣服羽林军分成十余队,每一队都有数百骑。
  加起来有五千骑之多。
  这些骑兵还拱卫着数百辆各式各样的车子。
  其中有几十辆车子雕刻花纹,异常精致。
  这些车上都有一个座位,像是让人坐上去一样。
  当羽林军各就各位后,右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持节出列,向李瑄扬声道:“圣人有令,河陇骑兵,停驻于咸阳。酒肉将至,三日无限。令天水王和麾下诸将随大军至明德门。明日一早,天水王率诸将经朱雀街,至兴庆宫花萼相辉楼下献俘虏。”
  “臣遵旨!”
  李瑄拱手领命。
  这一次没去太极宫。因为李隆基曾多次说过,想在花萼相辉楼下见尺带珠丹。
  由于花萼相辉楼在兴庆宫最南面,与宫墙连在一起。
  这也使李隆基站在花萼相辉楼上,可以直接看到皇城外的街道。
  路过的百姓也会看到楼上的李隆基。
  李隆基建筑花萼相辉楼,不仅仅是与大臣们在楼内吟诗作赋,观赏歌舞,大小宴会。
  更是与万民同乐,交流同欢之地。
  这次献俘,除了让楼上的大臣、外国使节看见,还要让街道上的长安百姓目睹。
  李隆基要让他们知道,强大的吐蕃赞普,也得向他这个大唐天子臣服。
  作为尺带珠丹出言不逊的代价。
  李瑄让罗兴率他的亲卫回长安的宋国公府邸,安排住下。
  他为李隆基准备的物品,也让罗兴等驾车带回去。
  然后招呼诸将,与陈玄礼一起。
  尺带珠丹和吐谷浑小王、象雄王、通颊王、党项王等人觉得非常难堪。
  这些马车没有任何遮挡,他们要被当小丑一样,当街展览。
  以前尺带珠丹坐上车上,骑在马上,接受山呼海啸般的欢呼,所过之处万民跪拜,敬若天神。
  他知道长安还有吐蕃人。
  那些吐蕃人见到赞普,又会是何种心情?
  但尺带珠丹的抗议无效,他已经被羽林军架着到车子上。
  还想苟活一命的尺带珠丹只能无奈遵从。
  因为他还要向李隆基求饶,保全自己的性命。
  再丢人,也没有向李隆基跪拜时丢人。
  尺带珠丹接受现实了后,其他诸王、政务大臣更不敢反抗。
  李瑄运回来的金银珠宝,本用袋子装着,现在却被羽林军打开袋子,倒在一辆辆车子上。
  这车子虽然看起来更大,但里面空间小,但更多的是为了方便展览。
  所以竟将金银珠宝装了“五百车”。
  五百名羽林军驾着这些车,排成长龙。
  两边都是羽林军拱卫,旗帜猎猎,乐器声一路不绝。
  “天水王及冠而王。这几个月长安因天水王变得不同寻常。自古英雄豪气,没有可与天水王比拟者。”
  陈玄礼与李瑄骑马而行的时候,感慨地说道。
  自三十多年前随圣人起兵政变后,一辈子在长安。
  他虽时有训练北衙禁军,但深知父传于子的北衙禁军,良莠不齐。
  还有就是羽林军从未上过战场,连陈玄礼都不知道羽林军的真正战力如何?
  能否和边军精锐相比?
  但陈玄礼知道南衙十二卫,绝对不如边军。因为大多数南衙禁军已经有了副业,要么是街上和市场内的贩夫走卒,要么在两市从事体力,要么在贵族家里当护卫。
  禁军护卫,虽要隔三差五离开去军营,但权贵们依然愿意雇佣,这也是一种脸面。
  在没战事的情况下,指望士兵年年月月训练是不可能的。
  开元的几十年太平岁月,已抹平禁军的峥嵘。
  禁军有京兆百姓供给粮食,有朝廷发俸禄。
  如果朝廷粮食不够,就跟着皇帝跑到洛阳“移都就食”,照样玩乐。
  “陈将军老当益壮,您在长安犹如定海神针。内部的安稳比外部的宴然更为重要。”
  李瑄言语谦逊,也转而对陈玄礼赞誉道。
  商业互吹,他还是会的。
  “哪里!许多外国使节都来朝贺,等天水归朝,见识天水王的英姿。”
  陈玄礼谨慎谦恭,这也是他能几十年屹立不倒的原因。
  当初与圣人一起政变的王毛仲等人因富贵不知足,早已被赶出长安。
  “陈将军,我觉得要选良辰吉日,让附属诸国大酋,一起向圣人上奏国书,祭祀天地,尊天可汗。”
  李瑄想通过陈玄礼告知李隆基。
  以前李隆基被称为“天可汗”,最大的阻碍是吐蕃。
  现在放眼天下,已无阻碍。
  如大食帝国,和大唐不在一个“天地”,可以不必理会。
  之前有人称李隆基为天可汗,但那都是拍马屁的小国称的。不可以留名青史。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