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历史军事>大唐天将军> 大唐天将军 第532节

大唐天将军 第532节

  直到四更天后,李瑄才带着裴灵溪回到天水王府。
  八月二十三日,朝会。
  一如往常一样,李瑄不疾不徐的声音,响彻朝堂,代表着在文武百官心中的影响力。
  中书门下事务,地方事务,日常事务,李瑄处理得游刃有余。
  最后,李瑄向李隆基汇报迁民进展、常平新法进展后,退回自己的坐位上。
  “启禀圣人,臣有本奏!”
  就在高力士准备喊退朝的时候,刑部侍郎萧隐之出班向李隆基一拜。
  “萧侍郎有何要事?”
  李隆基让萧隐之直说。
  朝廷事务,井井有条。让李隆基对烦闷的朝堂失去兴趣。
  他认为自己已经掌控一切,哪怕不入朝堂,也可以歌舞升平。
  “回陛下,臣弹劾新安令李銙收受豪强贿赂,似与豪强勾结,阻挠新法推行。”
  萧隐之出列,是要弹劾一个县令。
  新安县,属于都畿之地的一个大县,紧靠着洛阳。也是前往洛阳的必经之路。
  文武百官面面相觑,想知道新安令的身份,竟然还敢在两京之地,做出反抗新法的事情。
  京畿和都畿,一直是监察最严格的地方。
  有大臣想到什么,心中陡然一惊。
  特别是李霅、李季卿、李琦等人,面色大变。
  “这还用问吗?交由御史台处理,先将新安令押回长安审讯。”
  李隆基根本就没看萧隐之递上来的奏折,懒洋洋地下达政令。
  不过是一个县令而已,哪用大费周章,在朝堂上禀告。
  天下的县令数以千计,由吏部和宰相们商量着就行了。
  “臣只是觉得难办!”
  萧隐之并没有退下,他向李隆基一拱手后,向李隆基禀告道:“因为新安令李銙是李相的堂兄。”
  此言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
  从香案前到大殿门口,文武百官都来了精神。
  这是骇人听闻的消息。
  因为李瑄一直被称为“克己奉公”“大公无私”,是士人文人眼中一心图变求强的宰相。
  而李瑄一直磨刀霍霍,准备杀鸡儆猴。
  现李瑄的堂兄似乎犯法,百官想看李瑄如何处理这件事情。
  稍有不慎,威望扫地,前功尽弃。
  李銙,为李玼的儿子。
  李玼为李适之的亲兄长。
  由于李适之是李象花甲之年才生下的儿子,现在李适之亲兄弟都已经去世。
  所以李适之对李銙、李粹等侄子颇为照顾。
  李瑄封王,出将入相,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不仅仅亲兄弟被提拔,堂兄弟也因此幸运。
  如争气的李粹,已经是上郡太守。
  李銙本来只是考核不及格的县尉,现在却成为大县太守。
  “萧侍郎这是什么话?难道因为新安令是李相的堂兄,就不去过问了吗?你在朝堂上小题大做,这是什么意思?”
  萧隐之话落没多久,在李隆基都在皱眉头的时候,刚升任御史大夫的杨慎矜出列,向萧隐之质问道。
  “臣并非小题大做,而是担心御史台的官吏,因此而免去对新安令的责罚。”
  萧隐之并不怕杨慎矜,他直言不讳地说道。
  为什么御史台会不过问新安令?
  萧隐之就差指名道姓了。
  “萧侍郎言过了,都知道李相高风亮节,大公无私,怎么可能因为亲人犯错,而去包庇呢?据说李相熟读《春秋》,一定知道石碏大义灭亲的故事,如果新安令真有问题,李相绝不会姑息。”
  达奚珣出列说道,看似在维护李瑄,实则阴阳怪气。
  “李相,你怎么看待此事?”
  李隆基沉声向李瑄问道。
  如果是私下说这件事情,他可以轻而易举地揭过去。
  但在这朝堂之上,大臣又将李瑄抬得这么高。
  如果不过问此事,对李瑄影响太大。
  李瑄是新法的领袖,许多理想者的意志,都集中在李瑄身上。
  李隆基当了快四十年皇帝,许多事情早就司空见惯,一个县令收受豪强贿赂,不过是常见的小事。
  爱屋及乌,李隆基不想多问罪。
  “臣请御史台将新安令缉拿归案,仔细调查。正如达奚侍郎所说,臣略懂《春秋》,当时楚国有一个令尹,叫斗谷於菟,他的族人犯法以后,被廷理拘捕,然廷理听说犯人是斗谷於菟的家人后,立即将其释放。斗谷於菟训斥了廷理,对族人用刑。是以楚国上下,没有人不服斗谷於菟,所以楚国国力飞涨,有北上争霸的实力。好在这样的事情,并未发生,我大唐的御史台、刑部,还是恪尽职守的。臣愿意如斗谷於菟一样,执法不避亲。如果新安令李銙罪证属实,立即处死,震慑天下郡县……”
  李瑄出班,借着达奚珣的话,用春秋时楚国名相斗谷於菟举例,以表示自己的决心。
  堂兄李銙受贿,还是李瑄最痛恨的豪强。
  这是在打李瑄的脸?
  如果李銙的罪证属实,李瑄不会放过他。
  哪怕不够死罪,也直接处死!
  因为李瑄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变革派声明,新法用重典,要杀鸡儆猴,震慑天下,以免出现人间悲剧。
  他也向李隆基禀告,李隆基给了李瑄先斩后奏,可处死太守、县令的权力。
  若轮到自己家人犯事,就放一马,这次变法直接缴械投降算了。
  以后也不要再有变法的打算了。
  但李瑄要调查清楚,以免有人陷害李銙。
  不过李瑄有一种预感,李銙很可能真有罪。
  保守派憋了几个月,搞出一个这样的陷害,显得太低级了。
  唯有保守派掌握真正的证据,才敢向李瑄发难。
  亲人犯法,虽然和堂兄李銙不熟,但李瑄心中很不是滋味。
  但李瑄一点都不觉得意外。
  李适之有好几个兄长,他们都有子嗣。
  以为宰相是后盾,被欲望蒙蔽双眼,是很可能发生的事情。
  好在今日弹劾的,不是他的亲兄弟,否则李瑄也会没有头绪。
  因为他是人。
  第287章 兵卒包围平康坊
  “李相一身浩然正气,守正不阿,是朝廷的幸事。如果新安令真有问题,李相也不必自责。”
  李隆基听到李瑄信誓旦旦的话后,不再劝说。
  如何处理这样的问题,还得看李瑄自己。
  人常道大义灭亲,可真正能实践的又有几人?
  李隆基只希望新安令李銙只行小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而李瑄一番慷慨的话,也让朝堂上的文武大臣心里打鼓。
  从李瑄举例的典故来看,李瑄要公正处理此事。
  但李林甫却不以为然。
  因为斗谷於菟只是刑罚了族人,而未杀死族人。
  看“三北直躬”就知道,楚国偷一个羊就要处死,贵族所犯之案,真会比偷羊的罪小吗?
  李林甫认为自己已经掌握李銙的罪证,按照李瑄的准则,这种罪责足以处死。
  李瑄说得好听,但面对这样的事情,谁都会没头绪。
  再怎么说,李銙也是李适之的从子。
  李瑄在受到内外部的压力,难免会动恻隐之心,产生私心。
  稍处理不慎,变革派大好的形势会流失。
  “启奏陛下……”
  “汉代的丞相丙吉那么贤明,他的儿子丙昌却与贪官勾结;晋代谢安的女婿王国宝傲慢且不遵法道,但这并不妨碍世人对谢安的称颂。更何况新安令只是李相的堂兄,请将此案由御史台处理。朝野上下对李相的为人有目共睹,不论如何都不应该将其联系到李相身上。”
  就在朝堂文武大臣各怀心思,连变革派都一筹莫展的时候。
  户部郎中李岘出列向李隆基奏道。
  他是真心为李瑄考虑,用这个比喻告诉文武百官,就算新安令犯下天怒人怨的大罪,也不该和李瑄联系在一起。
  他和李瑄的想法一样,既然保守派敢将新安令李銙奏到朝堂,就表明已经掌握李銙的确凿证据。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