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553节
李瑄理解王维的丧母之痛,没有布置酒宴,只是出长安为王维送行……
去年五月,李瑄彻底解决府兵制之事。
府兵虽然制崩坏,但遗留的问题非常多。
全国依旧有许多折冲府,尸位素餐的人比比皆是,连累地方和国家财政。
自西魏起,至北周、隋唐,府兵制闪耀一时。
这种战时为兵,停战为农,兵农合一的制度,在一百多年间,叱咤风云。
但是从高宗皇帝、武则天以来,战事不断,兵役繁重,百姓避役,兵士逃亡,使府兵有逐渐有瓦解的趋势。
到李隆基治下的开元前期,尤为明显。
那时边军虽众多,但良莠不齐,折冲府兵员开始逃亡,开元十年的时候,张说上奏李隆基修改条令,减少劳役招募壮士,是以“募兵制”形成。
府兵制的崩坏主要还是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府兵征发的对象本是均田制下的百姓,均田制破坏,府兵制也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
因为无地可分,折冲府必无兵可交。
先前,折冲府有木契、铜鱼,朝廷征发时,便下敕书与木契、铜鱼,都督与郡府参验合符时,然后才发兵。
在折冲府无兵可交的情况下,应充府兵者皆逃匿。
留下折冲府,必然会影响朝廷的行政。所以李瑄在摸清楚各地的折冲府后,和历史上的李林甫一样,开始整治。
他奏停折冲府上下鱼书,标志着府兵制彻底破坏。
他比李林甫更狠,把诸折冲府兵士、马匹、武器等都上缴长安。
但是保留各级“折冲都尉”的职事官,作为对边将身份标榜。
实际上,诸郡已经彻底消亡折冲府,其管理的属吏皆取消,等着考核,选择优良。
节省朝廷一大笔开支。
那些被裁掉的官吏,平时翘着腿就能吃空饷,现在却对李瑄产生憎恨。
因为李瑄太绝,把他们饭碗断了。
募兵制实行,其最大的劣势,就是让财政负担加重。
但李隆基将此变为节度使,由节度使收地方赋税养兵,看似减少朝廷财政负担。
但掌军政财为一身的节度使,终将尾大不掉。
曾经,张说从六十万府兵中选择十三万精兵,充实京师的禁军,甚至还组成彍骑卫队。
使得长安兵强马壮。
但再精的兵,三十年后,安逸享乐,又有几分战斗力呢?
李隆基认为最优良的马匹,最精制的铠甲在长安,再加上他得意的“监军制度”,足以让他掌控天下。
他以为的“强干弱枝”,早已扭转为“弱干强枝”。
他认为忠心耿耿的边将,正在守卫着他的江山。
他在杨玉环的羞花之容下,醉生梦死。
或许去年刚开通的荔枝道上,剥下鲜嫩的荔枝皮,美人一笑,比什么都值。
去年七月的时候,在以吐蕃怀恩赞普、回纥英武可汗、南诏云南王为首,还有西域等数十个国家、部落,联名上书尊李隆基为天可汗。
享受和李世民一样的荣誉。
这让李隆基更加膨胀。
……
去年八月十四日,西域小国护密国王罗真檀入朝,他看到长安的繁华,不想回去,请留宿卫,李隆基许之,拜为左武卫将军。
护密国是李隆基在开元八年册封的小国,当时大食诱护密部,其心向唐庭,守节不从,所以李隆基封其为王。
罗真檀到长安享福以后,其在长安为质的儿子,回护密继承王位。
也是这个月,吐火罗叶护请发兵击朅师国。因为朅师国似乎与大食眉来眼去。
以前朅师有前科,一直以吐蕃马首是瞻,李瑄降伏吐蕃后,朅师才投靠大唐。
但大唐终未有兵马在朅师。
李瑄对此沉默,因为他知道接下来西域要发生一系列大事。
李隆基现在是独尊天下的“天可汗”,对不朝拜的大食肯定是不顺眼的。
他同意吐火罗叶护攻击朅师国。
同时,膨胀的李隆基诏令黑衣大食的领袖艾布·阿拔斯,让他纳供于大唐,并退出昭武故地,恢复大唐旧封。
艾布·阿拔斯本来不是哈希姆家族的领袖,他在天宝八载,继承哥哥的族长之位,并得到黑衣大食“伊玛目”的职位。
伊玛目是率领者,表率的意思,表明艾玛·阿拔斯成为哈希姆家族的领袖。
李隆基问李瑄大食局势的时候,李瑄分析艾玛·阿拔斯必将推翻倭马亚王朝,成为阿拉伯帝国新的掌控者。
历史上的阿拔斯王朝存在五百年,在蒙古西征的时候,与阿拉伯帝国一起轰然倒塌,朝代与国家,同时埋入历史的尘埃中。
从此,阿拉伯不再是一个国家。
李隆基认为艾玛·阿拔斯一个起义军的新继任者,会畏惧大唐的天威,任由他拿捏。
殊不知在诏书到达大食的时候,艾玛·阿拔斯率军攻占大马士革,推翻伍麦叶王朝统治。以艾布·阿拔斯为首的哈希姆家族利用人民起义的成果,被拥立为哈里发。
开国君主没一个简单的,艾玛·阿拔斯可是自称“萨法赫”,此为屠夫之意。
意思是要铁血统治大食,李隆基的诏书,不仅不会让新锐的艾玛·阿拔斯俯首称臣,还会让他愤怒。
黑衣大食出使大唐,从来都是平等的礼节。
大唐凭什么统治大食?
他们认为自己高贵不可侵犯,李隆基这种无疑是对他们的亵渎。
哪怕战胜吐蕃也不能,因为他们心中有至高无上的神祗。
……
天宝八载的科举,李瑄录取进士足足六十八人。
震惊朝野!
因为科举录取的进士,往往是二三十人。
同时,吏部铨选官吏全部完成。
因为赵奉章考核掉的官吏,有数百人。
李瑄优先将诸科及第者、进士,安排到地方为官,然后才是门荫入仕者。
平民百姓科举通往仕途的道路更宽。
许多本无法及第者,都能踏上仕途。
他们的质量,远远超过门荫入仕和举荐入仕的官吏。
科举入仕,包括明经等在大唐的官员比例不到百分之十五。
这种比例太低,李瑄将来一定大幅度增加。
从明经到进士,及第数量扩大是必然的。
如此情况下,更多的文人士子发奋读书,因为他们心中的希望在变大。
当然,李瑄也在天宝八载的科举上,向文人士子提出“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能理念。
进士科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锐意进取的年轻人,甚至刚刚及冠。
他们天资聪颖,可能本就不适合做官,一辈子皓首穷经,对镜白发,是国家的损失。
他希望这些满腹才华的落第者,不必过多拘泥于科举,也可以保命济生堂,学习医术。
十年之内,若成为良医,依旧前途无量。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句话也表达了天下文人如果不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那么就希望在医学领域做出贡献,以拯救天下苍生。
李瑄身为宰相,把相与医匹配在一起。
就是希望大唐有朝一日,不缺少医生。
甚至在大唐医道上,继往开来,无限升华。
李瑄的地位和所作所为,使他的话语非常有信服力。
有数百名年轻文人,转身进入济生堂,投身于医道之中。
李瑄通过中书门下堂,将长安东的官家田地,再划十顷为药田。
……
常平新法,又经过一年多的布置,已经传遍天下郡县。
由于常平新法在常平粮仓的基础上实施,每一郡,每一县。
都有常平粮仓。
使得常平新兵到位,法令至。就可以进行实施。
李瑄在一年内,处死三名郡守,十七名阻挠新法县令,将他们的头颅传递诸道郡县。
使得地方官吏知道李瑄要大开杀戒。
但贪官污吏数不胜数,李瑄根本杀之不尽。
他只能凭借常平新兵的告密。
郡县在得知常平新兵是李瑄的密探以后,做什么事情,都防着常平新兵。
而常平新军表面上只是收账的,没有更大的权力,无法干涉郡县政务。
当一只大手遮蔽的时候,常平新兵也没有办法探索更多消息。
通过百姓的打听,罪证又不足。
李瑄杀人不是平白无故,也是讲证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