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历史军事>大唐天将军> 大唐天将军 第584节

大唐天将军 第584节

  “臣遵旨!”
  李瑄也拱手领命。
  确定去西域后,从此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
  第310章 安西、北庭节度大使,经略大使,灯火阑珊处
  下朝以后,李隆基召李瑄到花萼相辉楼。
  这是李瑄罢相后,李隆基第一次召李瑄入兴庆宫。
  李瑄和李隆基之间,也没有冰释前嫌这一说。
  李隆基不知道,他与李瑄之间,有深层次的矛盾,无法愈合。
  再也回不到当初那样。
  而从李瑄表现出的“忠心”,李隆基以为李瑄还能为他开疆拓土。
  其实在高力士和杨国忠劝说之前,李隆基就有考虑将李瑄调往西域。
  那横推一样的统帅能力,在大食大敌当前下,不仅燃起李隆基收复羁縻州之心,也勾起李隆基的雄雄野心。
  将领胜战,也是帝王的功绩。
  “大食强大,且不知其具体的兵马部署。七郎需要多少兵马?”
  温暖的花萼相辉楼二楼,李隆基向李瑄询问道。
  “葱岭以西,兵马越多越难行。虽有战马,犹不及步兵。然大唐需要威慑西域诸国,必须长驻兵马至西域。否则西域终不能如河西一样,并入华夏。”
  李瑄隐晦地提出,确实需要大量兵马。
  河中诸国受制于大食,大唐必须在那里建立据点,并动用人力物力,凿宽山路,使两边通行时间大大缩减。
  这样大唐才能够影响河中,是经略西域的长久之策。
  就如高仙芝此次破石国一般,攻破以后,就收兵回龟兹,短暂威慑河中,只是口头臣服。
  而高仙芝一走,大食一来,河中诸国又立刻改旗易帜。
  而大唐调兵遣将,也得数月时间。
  凿宽主要道路,是一项大工程,有时候高山绝涧,必要死成千上万的人。
  而且沿途一定要有大唐的城堡,驿站。
  所以需要大量的俘虏,去开拓道路,且不是一两年就可以完成的。
  “西域钱粮有限,大唐无法养太多兵马,七郎如何看待?”李隆基问李瑄。
  “臣估算一下,只要将安西交给臣,臣可养精兵五万,有五万兵马,再给臣节制北庭的权力,哪怕大食有百万大军,臣亦不惧。”
  李瑄向李隆基请求道。
  大唐在西域只有一万四千户,共七万多汉人。
  哪怕别的国家要承担安西都护府的军政开支,也养不了多少兵马。
  而大唐不可能穿过沙漠,去运送大量粮食、布匹到西域。
  所以西域的军政财,基本上与大唐分割。
  只是每年朝廷转运一些布匹作为军饷和赏赐。
  有安西都护府大都护,和安西经略大使的头衔。
  比什么采访使,支度使,营田使,盐铁使等架起来还要好使。
  如果在西域养兵,是重中之重。
  从理论上讲,军屯最多满足一支军队七成,这还是没战事的情况下。
  不说河中地区,就大唐现在的实际控制地,就有数十个小国家。
  西域的财政是否充足,取决于这些国家,是否稳定。
  “西域可不好招兵啊!”
  李隆基向李瑄说道。
  基本上所有征伐,都是一部份唐军,带领一部分仆从军。
  就算招兵,也只等召胡人。一支唐军可以有相当一部分胡人,但不能大半都是胡人。
  “河西、陇右,暂无战事。抽调三万骑兵,不会对国家有任何影响。且河陇军善武备,可以大战!”
  李瑄向李隆基回答道。
  这正是他的目的。
  时间紧迫,现在移民去西域,肯定是来不及的。
  而且移民西域,不比移民陇右,那吃人的罗布泊沙漠,让人绝望,没有万全之策前,不可进行。
  而大唐在西域的汉人,基本都是随军出发的军户。
  扎根百年后,才有现在的一万多户,成为安西兵和北庭兵的后援。
  “七郎准备调河陇的哪些军?”
  李隆基起身来到花萼相辉楼的地图前。
  “陇右临洮军的两万骑兵,然后再从赤水军调一万骑兵。”李瑄向李隆基回答道。
  吐蕃年年上贡一万匹战马,使陇右和河西不缺骑兵。
  在柏海、青海、九曲,还有多支军队。
  吐蕃的孩童还未长大,没有胆子进攻大唐。
  河西那边更不用说,磨延啜的目光正望向小海(今贝加尔湖),绝对不会因河西少一万骑兵,就与大唐决裂。
  大唐不去搞回纥,磨延啜都算烧高香了。
  “临洮军是天下第一军,去西域不太合适吧?”
  李隆基也知道李瑄组建的临洮军非常强大,有号称五万匹战马,能日行二百里,长途奔袭。
  白亭海之战,就是以这支骑兵为核心的手笔。
  创造大唐面对草原损失最小,收获最大的歼灭战。
  “好钢用在刀刃,大食是我大唐前所未有的敌人,只要打败大食,圣人您成为天下共主,一切都是值得的。”
  李瑄吹捧李隆基。
  他入西域以后,八成要卸任河西、陇右节度使。
  他需要一些强劲的河陇兵,以保证他在河陇军的影响力。
  以便于将来能掌握河陇军。
  同时,更精锐的兵马,可以从容应对西域的冲突。
  高仙芝麾下的安西军,一定不是老实的人,李瑄需要力量去震慑。
  “我同意七郎的调配,改临洮军两万骑为西域经略军,改赤水军一万骑为长城军,并入安西都护府,随七郎入西域。”
  李隆基听得很舒服,同意李瑄往西域调兵的请求。
  他知道大食的强大后,明白与其对抗,要倾全国之力。
  但远在西域,大唐庞大的国力,有力无处使。
  李瑄敢以数万兵马对抗大食,且不多耗大唐国力的情况下,李隆基没有理由不同意。
  正如李瑄所说,河陇无战事,与其养兵,不如派精锐入西域为他奋战。
  “臣需要一批工匠,再从青海九曲的牧场,赶一些牲畜,带够一年以上的粮食养军、养马。今后的粮草臣会自己在西域经略,朝廷只需要转运军饷即可。”
  李瑄又向李隆基请求道。
  临洮军的五万匹战马,再搭配些牛和骆驼,能驮运大量的物资到西域。
  “这是必然的。到时候我会给七郎敕令。”
  李隆基点头,西域的粮草有限,必须供给这支军队初期的粮食。
  “有圣人的英明,臣到达西域后,一定会尽快传回将河中地区纳入安西都护府的捷报。”
  见李隆基同意后,李瑄全无顾虑。
  他去西域,不但要最少战胜大食一次,还要保存实力。
  否则只以安西的兵马,会出现许多变数。
  河中地区,也被称为河中十六国。
  高宗时期,为吐火罗国、嚈哒部、诃达罗支国、解苏国、骨咄施沃沙、罽宾国、梵衍那、石汗那国、时犍国、怛没国、乌拉噶国、多勒建国、护蜜多国、久越得犍国、波斯国、俱密国。
  当然现在的目光看,有些国家已经不在。
  广义上的河中地区,包括曹国、石国、安国等昭武九姓。
  是乌浒水(今阿姆河)和药杀水(今锡尔河)之间,以及流域两旁的诸多部落、国度。
  河中十六国都是墙头草,现在名义上归属大唐,实际上看大唐和大食谁声势更大。
  而昭武九姓则完完全全被大食控制。
  特别是黑衣大食统一以后,高仙芝前脚刚离开,大食的呼罗珊总督艾布·穆斯林,就开始调兵遣将,到石国第二城怛罗斯,大有为石国讨回公道之势。
  正是因为呼罗珊总督这次调兵遣将,才使河中十六国完全倒向大食。
  虽然高仙芝屠戮石国,让河中诸国失心,但拳头才是硬道理。
  李瑄想保住自己的地位,就必须完成对河中地区的收复,这样就有理由与大食长期对峙。
  西域兵马的补给困难,李瑄不可能与整个大食帝国死磕,远交近攻,才是上策。
  “希望七郎此次到西域,能丰富阅历,更加成熟。如一条鞭法、考成法这种,过于理想,是折腾官吏,苦难百姓,不适合推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