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历史军事>大唐天将军> 大唐天将军 第673节

大唐天将军 第673节

  李隆基不考虑仓库的负担,每年收取这么多绢钱税收,足够他挥霍。
  更何况还有杨国忠为李隆基“搞钱”。
  杨国忠精通算术,他心中在合计左武库和右藏库的捐钱数量。
  左藏库和右藏库都是太府寺下辖部门,左藏库主要接收租赋收益,而右藏库则负责接收地方郡县给中央的贡品。
  不仅是长安,在洛阳也有左武库和右藏库。
  杨国忠为表示自己的能力,在他拜相后,将左武库的粮食,全部换成绢,并带着李隆基参观,使李隆基龙颜大悦,深信杨国忠的能力。
  至此,李隆基挥霍无度。
  殊不知,此时的收入,已比李瑄拜相的时候减少不少。
  在天宝八载,李瑄任宰相的时候,天下诸色米一亿一千八百六万二千七百二十石。和籴二百一十三万九千五百三十石。
  为历史之最!
  此时大唐虽有不少沦为农奴,或为黑户,但依旧有上千万户家庭纳税,是唐初的四倍。
  加上开元的积累,才有大唐的富庶。
  但万事万物,一旦规律被破坏,就不复存在。
  去年的时候,大唐的税收一千零十七万贯。
  要支撑整个国家的朝廷命官俸禄、补给地方的军饷,以及国家各种用度。
  李隆基一下就奖励军队一百万贯,加上众多绢的赏赐。
  今年绝对入不敷出,但老本足够吃。
  最关键的是,虢国夫人一个豪宅,号称费钱二百万贯,虽然史书有夸张的成分,但五杨的奢靡无度是一定的。
  最终,经过杨国忠的计算了,顺着李隆基的心意,为安西北庭将士准备绢钱赏赐。
  只要心黑,对杨国忠来说,缺钱的时候很容易搞到。
  他不求名垂千古,明白自己身后的评价肯定不太好,要早早享受权力,不管民间疾苦,洪水滔天。
  一声退朝,李隆基满意地离开。
  百官们下次再见,已不知是什么时候。
  年轻的时候,李隆基告诫自己要勤加政务,夙兴夜寐。
  开元后期,李隆基刚开始缺席早朝的时候,还不好意思。
  到天宝中后期,李隆基把不上早朝当做习以为常。
  退朝后,李隆基让高力士传令的时候,传诏李瑄今年夏秋之时,回归长安复命。
  李瑄打了胜仗的消息,很快就传至长安。
  百姓们难得高兴一次,他们知道天水王是天下无双的。
  一些权贵和杨国忠一样担忧,害怕李瑄重新执掌朝政,压迫他们。
  只有对李瑄“心向往之”的大臣和李适之,以及天下的贫苦百姓,希望李瑄能再度拜相。
  两年多来,李瑄的功绩又够了,他的每一步,都是常人遥不可及的传奇。
  李适之身体虽还不错,但天下阴霾,总感觉有点不对劲。
  他觉得杨氏太过分了,纵观史书,也没有这样的家族,担心国家因此出现差池。
  李泌来往于终南山和嵩山,他没和历史上一样向朝廷献赋,而是继续隐居,追求大道。
  即便长生不死破灭,心中大道豁然开朗。
  此时的李泌和朝廷没任何关系,是彻彻底底的白身。
  和众多有能之士一样,李泌也有一种国家将危的感觉。
  但他知道,国家已经腐朽,如果不能根治,只是苟延残喘而已。
  在这方面,李瑄显然比他看得更远!
  李泌在等待李瑄做决定。
  天水王府。
  裴灵溪终于收到李瑄的家书,连着两天,都能把上面字背下来了。
  上一次李瑄写信的时候,还去去年七夕之时。
  那时,李瑄还写了一首词。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她非常喜爱,期待着重逢。
  这一次传信战争已结束,更令她心安。
  儿女们在庭院中嬉戏,最大的李奕才四岁。
  最小的李蓁蓁只有两岁多。
  他们只记得自己的两位娘亲,根本没有父亲的记忆,哪怕是李奕,也非常模糊。
  两年前的送别,李奕只是挥了挥手,早就忘了。
  另外,他们知道祖父李适之非常疼爱他们,带他们去东市玩耍。
  李瑄一人之威,就足以使天水王府成为与杨氏并肩的家族。
  也是五杨在城中不敢招惹的存在。
  不仅仅是贵妃袒护,还有李瑄确实不好惹,当年工于心计的李林甫被整得太惨了。
  裴灵溪和霜儿,等待夫君九月回来。
  李瑄在信件上,已经标有回来的日期。
  时间转瞬到五月,杨国忠从蛛丝马迹上,察觉到安禄山的粮草、兵器有问题。
  有囤粮草兵器的嫌疑。
  而且杨国忠与安禄山的矛盾越来越深,安禄山也对这个宰相非常不屑。
  视之蔑如也!
  把杨国忠当空气,这就是安禄山对杨国忠的态度。
  杨国忠再次恳请李隆基,罢免安禄山的职位,认为安禄山掌握范阳军十二年之久,范阳军已经成为他的私兵。
  笃定安禄山必谋反,并一连串说出好几点可疑之处。
  李隆基听杨国忠一说,心下有疑。
  随即,李隆基派遣中官辅趚琳去范阳侦察。
  但是宦官基本上全是利欲熏心的贪婪之徒,辅趚琳也不例外。
  由于安禄山在长安有细作,提前得到风声,他在安阳迅速安排一番。
  等辅趚琳来了以后,安禄山直接赠送其一箱金银珠宝。
  辅趚琳只是随意一看,根本没有去太远的地方,回长安以后,对李隆基大讲安禄山忠心耿耿。
  李隆基已经在心里认定将相不和,互相攻击,轻飘飘将此事揭过去,并更加相信安禄山。
  杨国忠非常无奈,他只能暗中派人调查,寻求更有力证据。
  范阳。
  “杨国忠这狗娘养的,整日在圣人面前说我坏话,我迟早将他大卸八块。”
  安禄山将他的狗头军师高尚和谋主严庄召来后,拍着桌子怒骂道。
  伴君如伴虎,李隆基老了,疑心病多。指不定哪一日怀疑他,就把他召入长安宰了。
  既然已经决定造反,在雄武城中储备兵甲,攻城器械,粮食。利用粟特商人的商贸能力,经营绢钱。
  他迟早有暴露的一天!
  和之前不同,此时安禄山根本不敢频繁去长安,害怕去了就回不来了。
  “杨国忠只是小丑,不必理会他,郡王一定要忍耐住。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我们未准备好,一定不能轻举妄动。”
  严庄向安禄山提醒道,和好几年不同,这两年安禄山的脾气越来越怪异。
  好像和安禄山越来越胖有关。
  “什么时候能出兵?”
  安禄山询问严庄。
  “我们要准备足够两年的粮食,二十万大军的备用兵甲。”
  “您招募的曳落河,也没有完成训练。出兵前,还要派人向同罗、室韦、靺鞨的首领商议,让他们也出兵相助。”
  严庄回答道,给出准确时间:“最好在两年以后。”
  不同于高尚,他非常看重军队的后勤,做好持久战斗的准备。
  成大事者,必未雨绸缪。
  “两年,我还能活到两年后吗?”
  安禄山非常不满。
  河北一些文人官吏,肯定有发现异常的,向李隆基告状。
  大的谋划,粮食的征集,兵甲的制作,哪是那么容易隐瞒的?
  “现在圣人还信任您,如果觉得风声不对,便称病不朝。”
  严庄向安禄山说道。
  远在边塞,称病不朝,能拖延很长时间。
  “我现在担心的,还有西面的那位……李瑄小儿又立下大功,他这么能打,会成我的绊脚石。”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