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691节
见李瑄执意,又把话说得漂亮,李隆基不再强求。
他吩咐宦官,通知将作监取消胜业坊新天水王府的建造,宣布将钱财用在慈幼堂、济生堂。
这下,在场的五杨更加难堪。
李瑄在无形之中打他们脸,他们还不能发作。
“七郎不要离开了,与我一起玩樗蒲。”
李隆基没有让李瑄离开,继续玩乐。
五杨愁眉苦脸地陪伴,当李隆基在樗蒲上高兴的时候,他们也得强颜欢笑,整个游戏过程,以及李隆基玩累后的酒宴,他们都如坐针毡。
杨玉环也喜欢这种与李瑄若即若离的感觉,她希望李瑄在长安的时候,能经常来兴庆宫玩。
酒酣耳热的时候,还是李瑄向李隆基提醒,车神塞、李嗣业等将领的英雄勋章,需要圣人亲自举行朝会授予。
如此,李隆基才答应明日参加朝会。
翌日朝会上,李隆基只是将英雄勋章授予给车神塞、李嗣业,进行一番赏赐,便开始举行酒宴。
至于政事,皆由杨国忠去处理。
将领们见圣人的奢靡和杨国忠弄权,也非常失望。
为什么李帅无法当宰相呢?
为什么圣人会用一个沐猴而冠的小丑,又如此纵容五杨胡作非为?
一些情绪,早已被李瑄深埋心中,无所适从。
李瑄麾下的将领很容易就被点燃。
哪怕被李隆基亲手授予英雄勋章,但这些勋章的获得,都是李瑄为他们创造机会。
杨铦被李瑄整治的事情,使长安百姓拍手称快。他们明显能感觉到李瑄回到长安以后,杨氏嚣张的气焰被暂时遏制。
李瑄放弃豪宅,将经费用以慈幼堂、济生堂,让长安百姓觉得李瑄高风亮节。
无数人希望李瑄此次能留在长安,但注定不能使人如愿。
杨铦的宅基地,除了李瑄,没有人敢接手。
李瑄迟早会走,他们害怕杨氏报复,杨铦的脸丢尽了,一定会不择手段。
所以李瑄只是将这块宅基地插在他的记号,弃之不顾。
不久后,李隆基宣布,十月下旬起驾前往华清宫温汤,让文武百官和内侍省、尚膳局、禁军等做好起驾准备。
今年他去得更早,也更为懒散。
李瑄向李隆基请求十月下旬带着妻子前往安西,但李隆基挽留李瑄到明年春天。
但他不想久留长安!
无奈之下,李瑄再次入兴庆宫观看蹴鞠比赛的时候,又以整训士卒,准备西征,覆灭大食为由再次请求。
李隆基想到他的万世功绩,这才同意。
这段时间,李瑄除了去拜见另一个岳父裴泛和去宋国公府后,基本上在家中陪伴妻儿。
他是边将,不与其他官吏交谈,甚至谢绝以前的属下拜见。
该见的,在宴会上已经接触过,李瑄没有过多聊的。
是敌是友,下次回来,自会有分晓。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十月上旬的一天,李瑄与王维、杜甫相约,前往长安城西白鹿原秋游。
杜甫无官,王维半官半隐,李瑄位极人臣。
杜甫忧国忧民,渴望展现抱负而不得。
王维心灰意冷,追求辋川的隐逸。
李瑄将要付诸行动去造反,他有可能千夫所指,背负骂名。
但他的执念坚定,跳脱封建思想的枷锁,让他不顾一切。
十年韬光养晦,其间心理波折。终要承受住考验。
当他们路过白鹿原上一所菊花盛开的小院落后,李瑄吟出这首后世脍炙人口的“赏菊诗”。
那“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惹人联想,代表李瑄此刻的心境。
也让杜甫、王维产生共鸣。
第355章 王莽谦恭未篡时,天宝十三载
李瑄的《菊花》一诗寓意颇深,历经寒冷,而最终雕零。
可以延伸想象,是李瑄,是杜甫,也是王维。
杜甫和王维感触良多的同时,诗兴大发,各吟一首菊花,互相品读,兴致盎然。
他们逗留许久,跨过这开满菊花的小院,向日落的地方而去。
“子美,杨国忠将你的仕途之路断绝,我只能让你成为我的僚属,你愿意去西域吗?”
一番别样的游离后,回到驿站旁的酒肆饮酒,李瑄向杜甫询问道。
他知道杜甫不再为官后,诗风已然大变,但被被认为不是这个时代的主流。
比如杜甫不久前所作醉时歌。
清夜沉沉动春酌,灯前细雨檐花落。
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
最后笔锋一转,甚至说道“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
将圣人孔子,和大盗盗跖一起说出,作为“奉儒守官”,标准儒家的杜甫,很意味深长。
明显是明嘲儒术,实际上暗讽刺时政,乃至李隆基。以表达自己对国家安危的感慨,和自身遭遇的愤懑。
“郡王麾下人才济济,杜甫无能,家中也有妻儿照顾,无法再为李帅效力。”
杜甫婉拒李瑄的邀请。
以前他想济世安民,充满“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但经过数年为官后,心境大有改变。
从李林甫“野无遗贤”开始,他所看到的,所认知的,都打破他对政治的幻想。
他亲眼见证开元盛世,到天宝十载以后,化为黎民的哀叹。
为什么圣人会纵容五杨呢?谁又懂得苍生的苦楚呢?
那“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誓言渐行渐远。
而他的“恩相”李瑄,一心为国家,为苍生百姓,却罢相遭贬。
这无一不再打磨杜甫对政治的热情,以至于现在杜甫心灰意冷。
如果国家有难,他一定会义无反顾地帮助。但现在杜甫则没有那么大的兴趣了。
家中有一些薄田,栽种一些果树、药材,杜甫自认为可以养家糊口。
“在西域为将,不是我的心愿。我一定还会再回来的……”
李瑄微微摇了摇头,惆怅地说道。
他的话没说完。
只是不知道再回来的时候,杜甫和王维会怎么看他。
他最希望的事情,就是让杜甫今生不再写下《三吏三别》。
他一定会做到。
“郡王再回长安,不仅仅是我的愿望,也是天下百姓的希望。”
杜甫以为李瑄要重回为相。
他已经看到盛世之下的暗流涌动,只有天水王重整朝纲,才能让大唐恢复开元年间的盛世。
“摩诘,有无念想,再度西去。”
李瑄又问王维道。
此时王维还担任文部郎中的职位,但只是挂了职衔而已,大部分时间称病在家。
由于文坛领袖的身份,杨国忠不想去搭理王维。
“虽向往西域之景,但我更不可能离开长安。”
王维向李瑄回答道。
他的心境已经变得不一样了,觉得自己再难涉足政事。
对自己的前途也不抱有任何希望。
王维有自知之明,知晓圣人在利用他“一代文宗”的身份,装扮盛世,粉饰太平。
“可惜!今日我们相约在白鹿原上,下次郊游饮酒不知是什么时候,希望还有下次吧!”
李瑄知道不可能,只是随便一问。
“郡王才华无双,是能兼济天下的相才,是古今未有的大将军,我们的诗词,未能描绘郡王十一。能受到郡王的礼遇,也是我们的幸事。只要郡王回长安,我们随时会见面。”
王维也错会李瑄的意思。
就身份而言,他与杜甫都差之千里。而李瑄与他们相交,是文人,是朋友。
十年来,李瑄的身份一再提高,王维都未觉得疏远,千万里赠诗,情意绵长。
李瑄只是笑了笑,他们今夜一起饮酒,谈古论今。
从开元的强大,说到泰山封禅,又说到天宝的危机四伏。
从姚崇开始的一任任宰相,说道张九龄、李林甫,又说到杨国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