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历史军事>大唐天将军> 大唐天将军 第705节

大唐天将军 第705节

  安禄山跳胡旋舞的时候,要多滑稽就有多滑稽。
  他与人结仇,多破口大骂,看起来没有心机。
  但凡有点小功,就像圣人邀功请赏;在范阳得到一点好东西,就迫不及待送到长安,李隆基说安禄山是纯粹的野蛮人。
  这不是骂人,恰恰是觉得安禄山耿直,非狼子野心之徒。
  和安禄山一比,杨玉环嫩太多了。
  杨玉环提醒李隆基,还有李七郎,哪怕出现最坏的结局,大唐还有李七郎这座万里长城可以倚重。
  如此,李隆基将心稍微放下一点。
  就这样,安庆宗继续与荣义郡主完婚。
  但婚礼十分冷清,即便是圣人赐婚,也几无人至。
  荣义郡主注定悲剧。
  但安庆宗也极为可怜,虽身居高位,但他根本不知道父亲要谋反。
  从一开始,他就是安禄山取得圣人信任的牺牲品。
  安禄山更宠爱次子安庆绪。
  杨国忠与安禄山矛盾已久,此次安禄山再次拒绝入长安后,他秘密派人围堵安禄山的豪宅。
  将安禄山的门客全部捉拿,并让御史台突袭审讯,但这些门客不清楚安禄山谋反的具体。
  恼羞成怒的杨国忠将安禄山的门客全部处死。
  并将安庆宗监视起来,意味着安庆宗再也无机会逃出长安。
  否则安禄山造反之前,他可以以踏青为由,出长安游玩,然后逃跑。
  哪怕安禄山不爱这个儿子,在起兵前也会通知一下。
  安禄山真正的眼线不是他在府邸的门客,而是潜伏在长安的富商刘骆谷。
  他第一时间派人传信府邸被杨国忠血洗,大郎也被禁军看护。
  安禄山非常愤怒。
  但七月份不是出兵的最佳时机。
  他在狗头军师高尚的建议下,奏书向圣人献上三千匹北地宝马,每匹马配两名马夫,由二十余名胡将率领士兵护送入长安,请求一路的郡县、关隘放行。
  这一组合,就是三千精锐骑兵,和三千劲卒。
  这虽然不足拿下长安。
  但绝对可以轻易突破洛阳,甚至潼关。
  这种出其不意,必然会让大唐崩塌。
  只要李隆基同意请求,他们以六千伪装的精兵为前锋,主力随后就到,事半功倍。
  边军!
  一下就触及到李隆基最敏感的神经。
  李隆基罕见地将杨国忠和一众大臣召入勤政务本楼中,思考对策。
  献马事件,使他心中仅剩的侥幸荡然无存。
  安禄山让他丢尽脸面,失去了天子的威严,他恨不得将安禄山千刀万剐。
  如果安禄山造反,是他执政历史中最大的污点。
  哪怕他认为有李瑄和众边将在,安禄山无法动摇大唐的根基。
  “启奏圣人,若是献马,由沿途郡县接收押送即可,何用一匹马两个马夫?安禄山以献马为借口,这是六千精锐边军,他们一定是安禄山造反的先锋军,想要拿下长安。”
  杨国忠冷汗直流,向李隆基分析道。
  “还用你说吗?都是你们这些大臣心胸狭窄,把那个胡儿给惹恼了。”
  李隆基对杨国忠大喝一声,他不反思自己的错误,而是责怪杨国忠等大臣。
  安禄山的野心是怎么来的?
  谁纵容了安禄山?
  杨国忠看李隆基发怒,把头一缩。
  其他大臣也噤若寒蝉。
  早在开元后期,安禄山就因轻敌冒进,犯下死罪。
  张九龄力求将安禄山处死,以儆效尤。
  但当时李隆基和张九龄关系很差。再上听信安禄山的花言巧语,当即就赦免安禄山,让其将功折罪。
  无奈之下,张九龄只能道安禄山“面有逆相”,将来会谋反。
  又对另外一个宰相裴光庭说“乱幽州者,必此胡也”,让裴光庭帮忙劝谏。
  最终李隆基反过来讽刺张九龄以貌取人,妄断忠良。
  不论是张九龄想借口执行国法处死安禄山,还是真相人之术。
  如今一语成谶。
  安禄山已成李隆基的威胁,到这种地步,李隆基后悔没听张九龄的话。
  没有人一个大臣敢在李隆基伤口上撒盐,毕竟李隆基亲口说过“朕自保之,卿等勿虑”。
  “右相你说,该怎么做?”
  李隆基见一众大臣低头,他指名道姓杨国忠。
  “一定要拒绝安禄山献马的请求。安禄山在范阳,犹如虎入丛林,他让胡将代替汉将,证明军队尽被他掌握。当今应该想办法让安禄山回长安,再仔细调查。”
  杨国忠知道李隆基为了自己的自尊心不会承认过错。
  他也害怕安禄山谋反。
  因为三镇兵马皆在安禄山手中,河北河南无防备,对朝廷威胁巨大。
  杨国忠清楚如今南衙禁军已经成为废物,精锐的北衙禁军三十年前还能打一打。
  现在父传子、贵族子弟镀金的北衙禁军,最多只能平定一下土匪强盗。
  陈玄礼虽然一直在边军中挑选精锐为北衙禁军的队头。
  但少数的边军入北衙以后,就像小石子投入湖中,掀不起一点浪花。
  “有什么良策吗?”
  李隆基又问杨国忠。
  “圣人可外派使者,并亲自写书信安抚,召其十月份到华清宫温汤。”
  杨国忠思来想去,想出这个办法。
  长子结婚都不来,温汤会来吗?
  “也只有这样了!”
  李隆基没有什么好办法,只能试着哄骗一下。
  等杨国忠等大臣离开后,李隆基令人将中官辅璆琳乱棍打死。
  上次辅璆琳出使安禄山,回到向他禀告安禄山忠心耿耿,他认为辅璆琳欺骗他。
  此举表明李隆基潜意识认为安禄山要造反,但内心深处又充满矛盾,选择自欺欺人。
  辅璆琳死后,李隆基派遣他更信任的心腹宦官冯神威出使范阳,除了带着一些从安西龟兹运来的大食波斯奇珍异宝外,还有李隆基亲笔写下的诏书。
  八月,冯神威带着金银珠宝来到范阳。
  他是李隆基的心腹不假,但他害怕安禄山突然谋反拿他祭旗,是以唯唯诺诺。
  冯神威跟随着安禄山的亲卫进入范阳节度使府衙,安禄山威严地坐在首位。
  按照礼仪,安禄山要起身行礼迎接,但安禄山只是老神地坐着,不准备接旨。
  冯神威见两旁都是披甲提刀的亲卫,不敢多说话,只是断断续续地宣布圣人对安禄山的信任,关心安禄山身体健康。
  并将赏赐的奇珍异宝亮出来。
  冯神威也告诉安禄山,朝廷良马颇多,不必再献马。
  最后,冯神威将李隆基的亲笔手谕交给安禄山。
  “朕为卿作一汤,十月于华清宫待卿。”
  亲自下令为安禄山在华清宫凿一温泉,李瑄都没有这待遇,看起来无比动情,十分真挚。
  但安禄山已经准备好一切。
  “马不献亦可!回去禀告圣人,臣十月灼然诣京师。”
  向冯神威说出这番话的时候,安禄山神态傲然,言语中充满狂妄。
  虽然声称“拜见”,但他准备率领千军万马去拜见。
  撕破脸皮后,他也不指望再献马。
  宣旨完毕后,冯神威被安禄山暂时扣押起来。
  过几天,冯神威才被安禄山放走。
  吓得冯神威几无睡眠。
  马不停蹄回到长安后,冯神威跪在李隆基面前哭泣:“臣差一点就见不到圣人了。”
  不过当李隆基听安禄山会在十月到长安,悬着的心放下一点。
  满朝文武皆知安禄山要反,但没想到是今年。
  毕竟谋反是大事,要提前准备。
  殊不知安禄山已经准备很多年。
  现在已经到达最后阶段。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