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历史军事>大唐天将军> 大唐天将军 第707节

大唐天将军 第707节

  白云子就是司马承祯,为盛唐第一道士,李白与杜甫相约寻找的“仙人”就是白云子。
  “想必先生是从终南而来,快快请坐!”
  李适之请李泌落座,并示意罗兴也坐下陪同。
  但入座后,李泌又不开口,还是罗兴对前厅外的随从喊一声:“我们与阿郎有要事相商,未经允许,任何人不得入内。”
  “是!”
  随从应了一声,在前厅的十几步外守着。
  李适之不明所以,一头雾水。
  见个客人,还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吗?
  “罗兴,有什么事直说,没必要遮遮掩掩。”
  性情疏狂的李适之让罗兴直说,说完还举起茶杯饮茶。
  “回阿郎,七郎无病,正欲从龟兹起兵清君侧!”
  罗兴深吸一口气,开门见山,将此事告诉李适之。
  一石激起千重浪。
  “啪……”
  下一瞬,李适之手中的茶杯滑落摔碎,目瞪口呆。
  这则消息如同一道惊雷乍响,令李适之震惊得心跳仿佛漏了几拍。一股寒气如同冰冷的潮水,瞬间从心底涌起,迅速蔓延至全身。
  似乎连魂都被抽走!
  “阿郎……”
  罗兴赶紧起身轻唤一声。
  “清君侧?那不是造反吗?”
  沉静片刻,李适之呐呐地说一声。
  听罗兴说七郎没病,李适之心中放心。
  但一下子就豁然开朗,原来七郎是装病,所谋甚大。
  清君侧,为逐君侧之恶人。
  字面意义是好的,但自古以来被野心家和阴谋家所利用。
  而七郎此时选择清君侧,明显是谋反。
  以七郎未雨绸缪的性格,可能已经准备许久。
  他一直以为七郎忠心耿耿,比他还忠诚,没想到把他这个父亲都蒙在鼓里。
  大逆不道啊!
  李适之虽然是李承乾的孙子,但他承认李承乾的种种过错。
  虽一手推动李承乾入昭陵,但他自始至终,从未产生过谋反的野心。
  最信任,最倚重,他最骄傲的儿子即将谋反,让李适之感到迷茫。
  一时间,李适之脑子很乱,他不知道自己该想什么,该说什么!
  “阿郎,七郎是先勤王,再清君侧,以七郎的文韬武略,十拿九稳。”
  罗兴见老主人逐渐镇定,又为李适之倒一杯煮好的茶,缓缓说道。
  他必须说服李适之,使得李适之能在关键时脱身。让七郎无后顾之忧。
  “此为何意啊?”
  李适之喝一口茶水压了压惊后,抚了抚自己的胸口问道。
  走到这一步,他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
  李瑄是他的爱子,是他们这一宗的希望。
  他不可能去大义灭亲,去向李隆基检举儿子造反。
  不单单是父为子隐的春秋大义,而且李瑄一旦造反,他这个父亲和其他子女无论如何都脱不了干系。
  没有军权的李林甫只是被怀疑造反,看看他的后代,多么凄惨。
  更何况,李瑄即将实锤造反!
  至于李瑄造反是否会成功,又当如何。现在不是李适之所考虑的。
  李适之只想知道李瑄下一步要怎么做,有没有危险。
  他的子女们,又如何保全?
  “回阿郎,七郎料定今年安禄山必反。可借口征伐安禄山之口勤王入玉门关。接下来就将祸害国家的杨国忠、五杨等人铲除。”
  罗兴向李适之回答道。
  “单单是这样,将来不会有好下场。”
  李适之摇了摇头。
  一旦这么做,即便打败安禄山,李隆基也会找个时机将李瑄杀死。
  他们的圣人心胸可没那么宽广,一日杀三子的场景,李适之至今难忘。
  “七郎认为当今圣人老了,该退位去享福。七郎要当天策上将,节制天下兵马。”
  罗兴低声向李适之说道。
  天策上将,正一品,位在三公之上,可开天策府!
  只有李世民得到过这个位置。
  当天策上将节制天下兵马的时候,就如曹操、王莽一样,彻底把握朝政,随时可以更换天子。
  李瑄的野心大得吓人。
  这是随时都可以再进一步的位置。
  “天策上将,节制天下兵马……”
  李适之喃喃自语,他想起自己的先祖李世民。
  从十二年前千里奔袭擒双可汗起,就有了李世民的影子。
  会不会呢?
  “宋国公,天水王走到这一步,为迫不得已。当今天下思变,然朝堂紊乱,圣人轻授权力,赏赐无有穷尽。”
  “常平新法监察不言,已成一张废纸,土地兼并无法遏制。上层奢靡无度,无数百姓沦为佃农。地方官吏已在郡县扎根,腐朽着大唐的根基。”
  “盛极必衰,唯有图变。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天水王任宰相的时候,如果变法可成,天下会有数十百年的安定。变法失败的那一刻,就必须重整山河。狼子野心的安禄山叛变,是天水王掌权的最佳时机……”
  就在这时,李泌终于开口。
  他向李适之分析天下大事,认为想要拯救大唐,必须推倒重来,吸取以前的教训,制定新的规则,使天下苍生安居乐业。
  李泌曾与李瑄一起居住数年,他早已不是追求虚无缥缈长生不死的年纪。
  他有自己的大道。
  而李瑄的思想,对李泌的大道影响很深。
  李泌也为李瑄建言献策。
  李瑄在大非川之战大败吐蕃以后,李泌就逐渐猜到李瑄不甘寂寞的心思。
  因为李瑄明明是一个将领,却从未私下谈兵法,而是论家国大事。
  并多好抨击朝廷的策令,觉得天宝的大唐想回到往昔,难如登天。
  他们在湟水一起垂钓。
  李泌告诉李瑄“枉尺直寻”,不以小知而大直。
  意思是在拜相的时候,受一点小委屈,使得天下百姓、文人士子同情。
  从而使冒天下大不韪的时候,得到一批人的支持。
  那些狂热支持李瑄者,认为李瑄起兵是拯救苍生,迫不得已。
  是以,李瑄颁布他认为难以完成的新法,最终罢相。
  积累声望!
  从李瑄十二载秋回长安时,长安百姓高呼小相公就能看出李瑄拜相的成就。
  只要百姓认为李瑄掌权能改变天下,让他们丰衣足食,就会一步步水到渠成。
  李瑄胸中有沟壑,眼里存山河,李泌认定李瑄是真正心怀苍生的英雄,才会全力辅佐。
  “先生之言我也懂!一想到圣人的恩宠,我就惭愧。圣人不曾辜负我家!”
  木已成舟,李适之虽然会毫不犹豫站在李瑄身边,但想到门前四戟和圣人的恩宠,心里就难受。
  “但圣人辜负天下!天水王与太子并不和睦,假如太子继位,天水王将不会再有任何拯救苍生的机会。”
  李泌向李适之提醒道。
  李适之听后恍然,他以前一直担心李亨继位后会如何对待七郎。
  但每每李瑄表示不必担忧。
  一旦兵变完成,确实不需要担忧李亨。
  “看七郎了,我已老迈,无能力帮助七郎!”
  李适之叹口气,他在长安的人手,翻不起任何风浪,无法帮助七郎清君侧。
  “宋国公不必操心这些,领兵打仗,天水王当世无双。只是天水王放不下宋国公,希望宋国公能离开长安。”
  李泌说出来此的目的。
  一旦李瑄入玉门关,自然要想办法去掌控陇右军和河西军。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