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历史军事>大唐天将军> 大唐天将军 第721节

大唐天将军 第721节

  他认为安禄山终会被平定,却清楚李瑄难以扫除。
  凭李瑄对五杨的敌视,入长安以后,一定会杀了他。
  杨国忠最担心的是河陇军会放李瑄入玉门关。
  哪怕他的亲信乌怀恩现在节制最重要的河西军。
  同时,在内殿的杨玉环,也听到李隆基的怒吼声。
  她娇躯一颤,不敢置信。
  李七郎那么好,那么忠心爱国,为什么会背叛朝廷呢?
  就像安禄山欺骗她一样,李瑄也将她蒙蔽。
  她不懂李瑄的抱负,心中充满矛盾。
  一瞬间,她头很痛,抬头再看镜前的自己,已是梨花带雨。
  “李适之什么时候不见的,速速将他追回!”
  李隆基这才想到关键,怒吼着说道。
  “据说前日的时候李适之还在,其应该在前天夜里逃离。臣已下令禁军追击,并让沿途郡县阻拦……”
  杨国忠小心翼翼地回答道。
  “宣告天下,剥夺李贼一切职散勋爵与差遣,视其为谋反大罪。”
  李隆基又下达召令。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之前他总想着李瑄病情好转,现在他恨不得李瑄立刻死去。
  究其原因,是李瑄动了他的权力。
  这是他的逆鳞。
  李适之一家人逃离长安,意味着李瑄谋逆之心昭然若揭。
  怪不得他派遣的使者没有动静,一定是被李瑄杀死了。
  李瑄在装病。
  李隆基不知道万里之外里海的状况,不过能猜测到李瑄没有与大食帝国血战。
  甚至还有不可告人的目的隐瞒着他。
  “回圣人,当今之计,应该把陇右节度使王难得换下来,推一名忠臣去陇右统兵。那王难得虽受圣人的恩典,但他被李瑄一手提拔到节度使的位置,很难保障王难得对朝廷的忠心。特别是在这关键时刻,不得不防。至于知河西节度事的乌怀恩对朝廷忠心耿耿,不必担心。”
  “当下令停止河西、陇右军回长安。以河西、陇右为主力,抵抗李瑄。有强将带领强兵,一定会有胜算。”
  杨国忠向李隆基建言道。
  不论如何,他正好可以除掉不遵从他的王难得。
  “下令召王难得回长安。让我儿十三郎去接任陇右节度使,西平郡都督。”
  李隆基同意将王难得召回,但他没有让杨国忠去推荐将领,而是直接想到他比较中意的儿子李璬。
  哪怕他的儿子久居深宫之中,养在妇人之手,没有经过考验。
  李瑄的叛乱,让李隆基开始怀疑武将,他不再相信其他人。
  “遵旨!不过臣建议将蒲关防御使吕重贲派遣到陇右,吕重贲善于兵法谋略,可成为颖王的副手。”
  杨国忠硬着头皮向李隆基推荐吕重贲。他实在是不放心让颖王李璬与李瑄博弈。
  “可行!”
  李隆基也点了点头,只要兵权在他儿子手中即可。
  被打击到的李隆基,只能选择相信自己的儿子。
  “令地方郡守,河西诸胡,全力配合河陇军对抗李贼,谁敢投降,定斩不赦!”
  李隆基放狠话道。
  “遵旨!”
  杨国忠感觉到压力十分大。
  东西皆有敌人,狼顾虎视,长安夹在中间,可以说岌岌可危。
  “启奏圣人,哥舒将军现在是守卫潼关的统帅。但臣记得他从一个小小郎将,被李贼提拔为一军主帅。他会没有感恩吗?”
  杨国忠又抓住机会,准备弄死哥舒翰。
  在河陇一带,哥舒翰屡屡跟他作对,比王难得还可恶。
  王难得只是不听他的命令,但哥舒翰却有心计。
  “陛下,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当今天下那么多将领是李七郎提拔的。连掌握朔方军、河东军的郭子仪、李光弼都是李七郎曾经的麾下。难道都有反心吗?”
  “如果臣记得不错,右相曾经的御史中丞,也是李七郎推荐的。国家社稷有累卵之急,不应该大肆株连。失去哥舒翰,谁去守卫潼关呢?”
  看不下去的高力士出声谏言道。
  他不信所有的将领都背叛大唐,国家还有一些忠臣。
  他宁愿相信郭子仪、李光弼、哥舒翰是忠臣。
  今天杨国忠已经搞掉王难得,明日再搞掉哥舒翰。
  什么时候会对郭子仪、李光弼下手呢?
  “让冯神威监视哥舒翰,给他先斩后奏的权力。”
  李隆基认为高力士是肺腑之言,他也相信国家还有忠臣,只是分不清谁忠谁奸。
  所以只能依赖监军去监视哥舒翰。
  而且哥舒翰掌控的是以彍骑为主的军队,并非全得军心。
  杨国忠见罢,只能退下。
  在高力士的搀扶下,李隆基步履蹒跚进入内殿。
  “玉环,我又相信了一个白眼狼。我辜负过李七郎吗,他为什么要起兵?”
  李隆基老泪纵横,又对他的玉环娘子问出这个问题。
  “圣人,天下会安定的……”
  杨玉环不留痕迹地擦拭过泪水,才转过身来,向李隆基安慰道。
  即便是此时的杨玉环,看着眼前的老人也觉得很可怜。
  虽然没有真情,但万千宠爱在一身,她不可能没有感触。
  哪怕她再喜欢李七郎,如果国家亡了,李隆基死了,她也没有颜面再活着。
  “玉环,我怕啊!”
  “列祖列宗的江山,怎么被我弄成这个样子。我做错了什么?”
  在杨玉环面前,李隆基说出心里话,没有伪装。
  即便他刚才向杨国忠安排抵挡“李贼”,但他知道李瑄的强大,和在河陇的威望。
  正如他所说,他害怕。
  害怕一觉醒来,失去全部。像亡国之君一样凄惨。
  这一次,李隆基主动脱下自己的帽子。
  几乎是满头的白发。
  两个月前,他没有这么多白发。
  杨玉环无言以对,泪水再次流下。
  错在对她的宠幸!
  是她错了。
  如果她早点识破安禄山,不留情面的将姐妹兄弟留在剑南,是不是可以避免灾祸呢?
  如果李瑄一直在宰相的位置上,变法顺利,会不会有这次叛变呢?
  “明明很强大啊!古往今来,有谁的功绩能比上我?”
  李隆基又走到挂在殿中的地图前,一寸一寸抚摸着大唐的版图。
  东西南北跨地万里的版图,前无古人啊!
  他抚摸到青海,抚摸到吐蕃,抚摸到回纥,抚摸到河中,抚摸到里海……
  那开疆扩土,竟一人所为。
  “他……会来到长安吗?”
  李隆基不禁又失声痛哭。
  人终非草木,杨玉环来到李隆基身边安抚无助的李隆基,直到他恢复冷静。
  ……
  不久后,杨国忠再次来报,裴泛、姜度等李瑄的岳母和家人,都已经逃之夭夭。
  现在只期望禁军能将李适之追回来。
  又是惊动长安的一天!
  在过年的前夕,李瑄造反!
  一个边帅的家人,质子逃出长安,唯有用造反解释,没有任何辩解的空间。
  王莽谦恭未篡时!
  结合种种,有理由怀疑李瑄蓄谋已久。
  人们不禁用昔日的王莽,与李瑄画上等号。
  简直太像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