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历史军事>大唐天将军> 大唐天将军 第726节

大唐天将军 第726节

  历史改变,此时才三月三十日,李光弼刚攻破常山郡,使河北诸郡士气高涨。
  郭子仪刚出井陉,还未和李光弼会面分析局势。
  按照他们二人的策略,是让哥舒翰坚守潼关,他们率河东、陇右军剿灭河北余孽,直捣黄龙,安禄山必败无疑。
  否则潼关失守,长安就危险了。
  但他二人的策略注定难以到达长安。
  四月一日,哥舒翰下令彍骑、飞骑为主的士卒出潼关战斗。
  他在潼关的城头上,看着飘荡的三角军旗,旌旗猎猎作响,陷入回忆。
  他的父亲是安西副都护,母亲是于阗公主,前半生吃喝嫖赌,五毒俱全。直到父母去世,他还在挥霍。
  在长安浑浑噩噩的时候,连一个县尉都看不起他。
  他幡然醒悟,四十多岁的年纪,愤而从军,短短几年,承蒙恩帅看重,一路从郎将到节度使。
  现在想想,他最酣畅淋漓、意气风发的时候,不是当节度使,更不是现在。而是跟随李瑄在雪域高原驰骋的时候。
  战旗上仿佛映照着那时的倒影。
  再看下方数以万计的士卒,哥舒翰忍不住哭泣道。
  虽然知道凶多吉少,但他还是尽最大努力,将兵马驻扎在灵宝县的原野上,与叛军进行会战……
  ……
  早在三月份上旬的时候,李瑄在长安的探子,打探哥舒翰与杨国忠的争斗激烈,至三月二十日时,将消息传到李瑄耳中。
  李瑄之前猜测会和历史上一样潼关六月份被攻破。
  但思来想去,觉得哥舒翰八成会被杨国忠弄死。
  现在的哥舒翰比历史上的哥舒翰掌控的权势差太多,身边又没有自己的班底。
  再加上哥舒翰是他提拔的,李隆基不可能没有疑心。
  这让李瑄有一种脱离掌控的感觉。
  “乱了。我必须现在就突袭长安!”
  “哪怕李隆基没有离开长安,我也得把他挡在那里。”
  三月二十一日,李瑄下定决心,对长安进行突袭。
  以免让李隆基和李亨父子跑了。
  他们要没了,李瑄掌握权柄的难度要提升数倍。
  第366章 活捉颖王,收陇右兵,再至京兆
  夜,星辰点缀着深邃的夜空。
  凉州城的城里城外,依旧灯火通明。
  东北、南面和西北一侧,营垒如星星点点,蜿蜒无尽。
  马圈的牧马区域遍布百里,尽为嘶鸣。
  在李瑄入主凉州城三个多月后,凉州城初步恢复往日的繁华。
  李瑄打开河西走廊,允许西域的商人踏上这里交易,购买属于凉州城的东西。
  当然,在长安、洛阳之路未打通前,不免瓷器、茶叶等物品的短缺。
  李瑄一如既往地鼓励凉州地区的商贸。
  城外上百个工坊,继续开工。
  李瑄吩咐僚属引进来自安西的肥皂、琉璃、蒸馏酒等工坊。
  以及棉花加工厂,和棉布工坊。
  敦煌、晋昌、酒泉、张掖,这几郡也必须发展。
  特别是敦煌城,李瑄有意将其建成仅次于凉州城的大城,成为名副其实的“西塞明珠”。
  李瑄任命河西劝农使,河西巡察使,河西盐铁使,河西慈幼堂使,河西常平新法使,河西走廊转运使等职,监督河西回归正轴。
  对内,李瑄任命河西支度使、河西营田使,河西和籴使,收拢河西财政大权,为大军后勤财政作为铺垫。
  第一波粮食和牛羊,已从安西运输到凉州城。
  继续补充凉州的战略物资。
  凉州城中的工匠火力全开,哪怕军中不缺盔甲,也在全力打造盔甲,特别是铁甲。
  箭矢、弩矢,源源不断。
  李瑄以丝绸奖励工匠,使匠人们分两班,昼夜不停。
  即便如此,匠人乐此不疲。
  自古以来,李瑄是最厚待匠人的领导者,他不将工匠视为贱籍,短短三个月,李瑄两次携带牛羊肉慰问工匠。
  让工匠们十分感动,他们决心用最大的能力,完善每一片盔甲,磨砺每一朵锋刃。
  河陇的豪强本就被李瑄铲除过,陇右等地因畏惧李瑄的屠刀,曾在大非川之战,向李瑄“捐献”众多金银珠宝,以慰士气。
  不可否认,河南、山南、江南、岭南、剑南等地的豪强大族有能力煽动民心,对抗李瑄。
  但陇右、河西的豪强大族,断无半点机会。
  先不说河西、陇右到处都是军镇,胡族,就是平民百姓,也不会被豪强大族牵着鼻子走。
  耄耋老者能讲大非川事迹,三岁小儿能言天将军神威。
  是以,河西大族纷纷准备粮食,献给李瑄,作为清君侧的军资。
  河西诸胡部,赶着牛羊,表示对李瑄的心服口服。
  “常清,假如圣人自惭退位,你觉得是颖王更有品德,还是太子更适合继位。”
  在决定突袭长安的计划前,李瑄将封常清引入幕中。
  微弱的烛光下,李瑄与封常清在营帐之中对坐,李瑄向他说出这种大逆不道的话。
  但李瑄知道,这是他必须的选择。
  李隆基一定不能再坐到天子的位置上。
  他更不可能像是安禄山一样,看见洛阳的宫殿雄伟壮丽,就想着黄袍加身当皇帝。
  从某种意义上讲,安禄山建立大燕,称帝洛阳,对李瑄十分有利。
  而李瑄逮捕金城的李璬十拿九稳。
  相比之下,李璬在李隆基诸子之中,威望一般。
  李亨不管是装的,还是真心,最起码长安百姓、王宫大臣认为李亨“恭孝谨慎”。
  安禄山叛乱,使李亨的威势,直线上扬。
  在各方各面利益的驱使下,文武百官对李隆基失望,甚至已经出现李隆基禅让的声音。
  在大唐,皇帝退位当太上皇不是什么新鲜事。
  李瑄担心李亨会搞出乱子,一直考虑如何去应对。
  “对李帅来说,太子也好,颖王、仪王、永王也罢,对您各有优劣。”
  “如果拥护太子上位,会稍微消除一些关于您的负面信息。圣人退位已成定局,太子没有过失,如果不拥护太子,天下都会失望。”
  “至于颖王,从小在深宫中长大,无政治根基,您只是更容易掌控。”
  封常清深思片刻,向李瑄回答道。
  既已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就不能如安禄山一样贪婪。
  凡事有循序渐进的过程,平定天下,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就能水到渠成。
  大义,永远都是可以利用的武器,不过也是一把双刃剑。
  封常清几乎暗示李瑄,拥护颖王不如拥护太子。
  只要能掌控得当,李亨也不足以撼动。
  “有道理!不过这一切还要看能否到长安保卫圣驾。”
  李瑄点了点头。
  他早已计划好入长安会对禁军进行大改革。
  昔日的彍骑、飞骑、万骑,不可能再留下。
  甚至巡视长安的金吾卫,都要重新改革。
  “李帅,我们距离长安太远,您的密探不能直接通过驿站,估计来来回回需要二十天时间,分寸不容易把控,所以具体能否实施您心中的计划,全凭天意。”
  封常清指了指天上,向李瑄回答道。
  “这也是我忧虑的地方。一旦圣人被杨国忠之徒挟持逃离,于我非常被动。”
  李瑄叹一口气,然后又向封常清说道:“常清,你觉得潼关能不能守得住?”
  “潼关是大唐第一强关,朝廷死守,必然可以守住。就怕朝廷失去耐心。如果潼关被破,圣人和太子落到安禄山手中,李帅就只能拥立颖王了。”
  封常清去过潼关,依靠黄河与秦岭,尽显雄势。
  那等天下雄关,只要两三万人,必然可以轻易扼守。
  但封常清将话锋一转,透露出对朝廷的不自信,更担心安禄山捷足先登长安。
  这段时间,不少将领和文官劝说李瑄东进,都被李瑄委宛否决。
  既然走到这一步,将士们进入长安之心是热切的。
  粮草充足,十来年发展畜牧业,时不时还能吃上羊肉、牛肉肉。
  驽马、骆驼、车辆都准备好。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