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历史军事>大唐天将军> 大唐天将军 第762节

大唐天将军 第762节

  李瑄这转身向李隆基说道。
  两仪殿前,李瑄早已让崔光远准备好祭坛和一应物品。
  “力士,宣令吧!”
  李隆基继续交给高力士来做。
  看到许多官吏不认同李瑄的秦王之位,李隆基稍有欣慰。
  但他也明白,这些文武大臣无法改变局面。
  等大典结束后,李瑄一定会重新调整三品、四品大臣。
  将诸部权力交给信奉自己的人。
  “百官听令,前往两仪殿,祭祀宣誓!”
  高力士向下方百官扬声喊道。
  太极殿是太极宫的主殿,也叫前殿,主持朔日、望日朝会。
  两仪殿是太极宫的中殿,甘露殿是太极宫的后殿。
  一般的典礼,就在两仪殿前进行。
  李隆基在高力士等宦官的搀扶下,最先离开。
  李瑄则要去偏殿更衣,穿上属于秦王的服侍,冠冕,佩戴鱼符。
  文武百官怀着沉重的心情,在监礼官和宦官宫女的带领下,登上台阶,浩浩荡荡的队伍跨过太极殿。
  在缓缓登台阶的时候,大臣们悄声诉说着不满。
  一些老臣本以为李瑄会先等一等,没想到这么急就当上秦王、天策上将,还改了官制。
  这触及到许多人心中的底线。
  王公贵族一想到他们的门荫入仕之路可能因此而阻断,就对李瑄产生嫉恨。
  更担忧李瑄的变法像是洪水猛兽一样,无比猛烈。
  “曹操进封为魏王,也要等到汉献帝入许二十年后;王莽拜大司徒以后,还要等待十年后才敢称帝。他想等几天呢?”
  老臣苗晋卿在队伍中嘟嘟囔囔。
  这句话表明老臣们的心迹,都说安禄山称帝之心急切。但李瑄现在和安禄山没有多大区别!
  在叛乱的时候,所谓宗室的头衔,并不足以服众。
  “没有人能制衡,徒之奈何?”
  旁边的萧隐之叹一口气。
  他是刑部尚书,但他没有因刑部权力变大而高兴。
  因为他在李瑄为宰相的时候是反对派,与李瑄有间隙。
  其他大臣默然不语。
  “如果他敢再过分,我一定像比干、微子一样骂他,身死无恨。”
  还有老臣愤然说道。
  似乎用这种举止,表明自己的气节。
  “李林甫立仗马、杨国忠塞言路都时候,也不见得你们说几句。敢像比干、微子一样的大臣,早已被杨国忠贬出长安,或惨遭毒手。秦王对待大臣仁义,不轻易加刑,可不要去挑战秦王的耐心。”
  这些紫衣大臣身后的路嗣恭缓缓说道,不无嘲讽之意。
  路嗣恭原名路剑客,由李瑄一手从姑臧带到朝廷。
  李瑄罢相,他虽然已被调为光禄少卿,不再掌有实权。
  但李瑄已至秦王,路嗣恭一定会再被重用。
  所以路嗣恭很看不惯这些只会动嘴的老臣。
  这些老臣心里明白,李瑄不会像杨国忠、李林甫一样动用手段去残害大臣,更不会祸及家人。
  他们去骂李瑄,最多被罢免官职,反而落下好名声。
  “路嗣恭,你的名字还是圣人赐予的,你真是愧对鲁恭。”
  房琯非常倔,认为路嗣恭助纣为虐。
  见此,路嗣恭不再理会这些老臣,撞到南墙他们才肯回头。
  路过太极殿的时候,群臣们的谈论激烈起来。
  也有一些害怕自己利益官职受损的官吏隔岸观火。
  如果事后李瑄大量罢免官职,任人唯亲,一定会引起激烈的反抗。
  一刻钟后,李瑄从偏殿中走出。
  他穿上与文武百官不同的礼服,总体赤黑色,又略带一些红色,衣袍上有精致的纹饰。
  三品以上服紫袍,但李瑄特意定制的衣服,彰显与众不同。
  据说李世民当天策上将的时候,就是穿着类似的礼服。
  另外,李瑄不再戴帽子,而是发饰上戴着象征着秦王之位的玄冕。
  腰间挂着鱼符和飞鸟衔花玉佩,另一侧佩戴诸葛亮剑。
  这套衣服仿佛为李瑄量身定做一样,配合李瑄的短胡须,有一种英武庄严、睥睨天下的气质。
  以后这就是他的官服。
  如果是在军中,李瑄会穿上金甲,代表他天策上将,节制天下兵马的身份。
  当两仪殿下百官就位,李瑄与李隆基再次出现的时候,百官凝望秦王李瑄,他们看到的是贵不可言。
  明明李瑄和李隆基站在一起,他们却本能地将李隆基忽略。
  老臣们都痛心疾首地低下头,无法表达。
  一些官吏认为李瑄有“王者之气”,安慰自己这是大势所趋。
  如果要前途,只能向李瑄靠拢。
  一旦李瑄平定安禄山的叛乱,收复洛阳、河南、河北,他的威望将到达顶点。
  不明政治的百姓只会记住秦王李瑄。
  “祭祀开始!”
  高力士听到钟声以后,宣布祭祀开始。
  李瑄上前扶着李隆基,与他携手,在文武百官的注视下,走向铺满黄土的祭坛。
  “七郎好气质。太宗皇帝拜天策上将时的风采,该如这样一般。你这套衣服,准备了十年吧?”
  李隆基和李瑄背对着百官的时候,淡淡地向李瑄说道。
  暗指李瑄是不是十年前就开始谋划造反了。
  “不瞒圣人,我一直准备两件衣服,辅佐尧舜时和辅佐汉灵帝时所着衣物不同。”
  李瑄向李隆基回答道。
  这玄袍确实是他在西域的时候制作的。
  不过李隆基说得有些保守了,非要说的话,他在十二年前,就在织这件衣服。
  “看着脚下,这是你我留下的脚印,天在看呐!”
  李隆基没有动怒,他看着两人踏着黄土的脚印,意有所指地道。
  在祭坛前,只有李瑄和李隆基走过。
  一排长长的脚印,一深一浅,格外清晰。
  一种历史的宿命感,在向祭坛上延伸。
  “如果苍天有眼,臣当问天!”
  李瑄不为所动,挽着李隆基的手,开始登上祭坛。
  他知道李隆基年纪大,在上第一个祭坛台阶的时候,还托他一把。
  李隆基面对李瑄,产生自我怀疑。他不知是自己纵然李瑄,还是李瑄成就他,完成“指麾八荒定,怀柔万国夷”的赫赫武功。
  依旧是两人携手的脚印。
  “咚……咚……”
  这一刻,祭祀的鼓声敲响。
  随后,伴随着李瑄和李隆基登祭坛的步伐,编钟、编磬、笙、箫等一起鸣奏。
  悠扬、深沉的声音,在两仪殿前缭绕,节奏缓慢而稳重。
  祭天的音乐,恢宏大气,又显得庄严肃穆。
  哪怕一些大臣不忿李瑄,也必须肃静注视。
  祭坛的最高处,已经摆好黄金、美酒、丝绸、精选食物等等。
  李瑄和李隆基向苍天一拜,开始在大乐声中祈福。
  祈福完毕,大乐停止,除了微风吹动黄旗,一片宁静。
  “昊天在上,后土在下。本王受天子所封,进位秦王,当辅佐天子,承天运,平叛乱,保社稷。希望苍天庇佑,江山稳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苍天为鉴,大地为证,如有违背,人神共诛!”
  李瑄在祭坛立誓为秦王,他单手举天,声音铿锵有力。
  很精妙的话,让一些文人官吏共鸣。
  但许多人不信李瑄的话,毕竟李瑄的经典语录太多了,什么“雷霆雨露,俱是君恩”,现在却大逆不道,将皇帝沦为陪衬。
  与李隆基一起走下祭坛后,开始大典之宴。
  宴会在两仪殿后的甘露殿,大战在即,一切从简。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