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779节
一天后,饶阳燕军五千人果然来援。
李光弼的探马探查到燕军的行踪后,派轻骑数千隐藏行迹,截杀援军。
当五千燕军援军在野外埋锅造饭时,遭到唐军轻骑突然袭击,几乎全军覆没。
史思明得到这个消息,大为恐惧,立刻率领主力骑兵撤退。
但史思明不甘心,又暗中派奇兵切断了唐军的粮道。
想使李光弼的军队无法得到太原的粮草。李光弼见招拆招,令麾下将领击退截断粮草的叛军,轻而易举将草料运回常山城内。
无计可施的史思明只能退兵,将河北郡县所有的兵马聚集在一处,再与李光弼决一死战。
接下来的结局,也就众所周知了。郭子仪率领朔方军来援,于九门城外,大破史思明、蔡希德等两万叛军。
史思明和蔡希德等将狼狈逃窜。
他不得不向洛阳的安禄山求援。
使安禄山支援史思明一些精骑和新兵。
好在郭子仪、李光弼没有乘胜追击,得到朝廷的军令后,收拾辎重退出井陉。
“杂胡伪帝,不会长久。现在不是考虑他的事情,而是我们要如何去做?”
“先前圣人下诏回长安勤王,现刚出井陉,秦王的军令就再次到达……”
郭子仪没有戴兜鍪,他席地而坐,抓着黑白参半的头发,非常烦恼。
武举状元及第的郭子仪在早年的时候并不顺利。
从军三十年,因机遇和运气,虽有立功,但没有卓著的大功,以至于在将星闪耀的大唐并不出名。
特别是王忠嗣灭突厥以后,塞北宴然,郭子仪在十几年,无立功的契机。
人们总是把目光放在李瑄拜相前的河西、陇右,以罢相后的安西、北庭。
但郭子仪的优点非常突出,他善于治军,整训优异。又能公平公正,深受士卒信赖。
如此,才会有大臣举荐郭子仪为朔方帅,收朔方军。
但此时此刻,郭子仪陷入两难之中。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郭子仪是忠君爱国的,是以安禄山叛乱以后,全心全意地收整兵马,前来河北。
谁都知道,李瑄是发动政变,攫取权力的“权臣”,如董卓无异。
但人们更清楚,是李隆基后期的昏庸,宠信杨国忠和五杨,使国家到达千疮百孔的地步。
自李隆基在潼关失守,选择弃长安万民逃跑的那一刻起,无数百姓的意志,就不在李隆基身上。
在这种情况下,李瑄政变虽然引得一部分王公贵族、文人士子口诛笔伐。
但李瑄在平民百姓中的风评出奇的好。
这是李瑄自天宝二年以来积累的威信。
人们看到的是李瑄惩奸除恶的一面,人们看到的是敢于对抗杨氏的小相公。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李瑄背叛李隆基,但没有背叛百姓社稷。
那英雄之气,那变法图强,让李瑄自始至终被百姓唱诵。
在对朝廷和李隆基失望后,有些文人士子成为李瑄的死忠,拥护李瑄的政策。
这也是郭子仪内心矛盾的地方。
如果他忠于皇帝,麾下军队就像无根之萍一样,没有朝廷的钱粮支持,不能长久。
至于安禄山的招揽,从来不在郭子仪的选项在内。
他和李光弼一样,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投靠安禄山这个没有口碑的杂胡。
“秦王的天策上将是圣人亲封,军令如山,我们只能按照秦王的军令,再次回到河北,截断安禄山的退路。”
李光弼停止踱步,他看向西方,面色惆怅。
李光弼继承王忠嗣的风格,不喜言谈,沉着勇悍,他是一个十分纯粹的军人。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和郭子仪不同,李光弼与李瑄接触许多次。
在李瑄任丰安军使,出征草原的时候,李光弼作为李瑄那一路军的“军师”。
李瑄血战高坡,得以存活,全靠李光弼的策应。
李瑄曾对李光弼说过“凭君莫问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这句话虽未流传当世,但印在李光弼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他跟随李瑄,参加过大非川之战,知道李瑄的强大,说其为神将,毫不为过。
当得知李瑄从西域起兵的消息后,李光弼一直难以接受。
在为人上,李瑄没有瑕疵,他认为李瑄没有反叛的理由。
现在李光弼似乎明白,李瑄拜相所做的一切,就是理由。
他在营帐中踱步,看起来焦躁不安,表面上在骂安禄山,实际上心中已经有决定。
“可我们都是圣人封的元帅,被寄予厚望,难道要我们也背叛圣人吗?”
郭子仪唉声叹气地说道。
他也知道李瑄的神威盖世,但他不想看到李瑄大权独握,甚至成为皇帝。
虽然国家还是大唐。
但小宗代替大宗,礼制名存实亡。
“秦王和安禄山一比,虽……唉,总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感觉。我虽是胡人,却也懂得天策上将和秦王的含义。”
“但我世代为唐将,大唐是我的国家,既然国家下令,我肝脑涂地便是。像周处、祖逖一样,即便战死,也能名留青史;如果后退,会是不尊军令被杀的结局,无法死得其所。我相信秦王是民心所归的。”
“就这样吧,不论郭帅是否同意,我都会带着士卒出井陉,进攻赵郡。”
李光弼向郭子仪表达他的决心。
“李将军都这样了,我还有什么好说的?若平定叛乱后不死,功成身退便是!”
郭子仪拍了一下大腿,站起身来。
二人一商计,出井陉布局战斗,旨在一举收复河北,策应朝廷。
在进入井陉之前,郭子仪、李光弼在一起对军队进行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
他们明确国家大义,表示服从天策上将的军令,不久后,天策上将会派遣使者运输金银珠宝,按照军功奖励将士。
全军都十分振奋。
此时,郭子仪和李光弼麾下猛将如云。
如仆固怀恩、王思礼、李国贞、李光进、张昕、宁景璿、吕鸣岳、杜从政、唐朝臣、窦觎、陈回光等。
在分配将领领军的时候,每一支军队都能严格执行军令。
五月下旬,李光弼和郭子仪率领军队肃清了常山、赵郡的叛军。
九门城之战余威还在,一连十几个县向唐军投降。
随后,李光弼、郭子仪攻击博陵郡,连下数座堡垒,到达史思明驻守的定州城。
一番试探攻击后,李光弼和郭子仪得知叛军的援军到来,准备暂且放弃攻击,向常山撤退。
表面上是因为无法攻破定州城,又得知燕军援军而来的撤退。
但史思明咽不下这口气。
连着两次大败给李光弼,这是他的耻辱。
援兵到来后,史思明回了口大血。
他开始组织兵马,共两万五千步、骑,主动出击。
一番河北的拉锯战开始。
郭子仪和李光弼,奇正结合,展开一场教科书级别的歼击战。
果然,没过多久,史思明带着大军追击逼近李光弼和郭子仪所率的大军。
郭子仪令左武锋使仆固怀恩从大军中选择骁勇骑兵五百,人人善骑善射,敢打敢拼,并将军中最好的马匹交给仆固怀恩。
这五百骁骑是为挑战史思明大军,乱其军心。
史思明中计,执着消灭仆固怀恩的五百骁骑,使得两万大军被五百骁骑牵制,无法近身,也无法甩脱。
好不容易堵截的时候,却被仆固怀恩强行突破重围。
在突围的时候,仆固怀恩迎锋刃而上,骁勇果敢,他像是拼命三郎一样,悍不畏死,长矛所过,无一合之敌。
是以麾下人人奋死。
这些胡骑纵有千人,也无法阻拦。
轮番诱敌深入下,走走停停,一直持续三日,才抵达行唐。
史思明的数万大军疲惫不堪,史思明只能放弃追击,撤回定州城。
郭子仪和李光弼都认为机不容失,骑步合拢追击,大破史思明于沙河,斩敌过万。
燕军大将高邈被仆固怀恩手刃,李钦凑被俘虏。
史思明再次狼狈逃窜。
不算小规模战斗,从常山城之战,九门城之战,加上这沙河之战,这是史思明第三次大败。
这快把洛阳安禄山气死了。
他隔空对史思明大骂一顿,最终还是选择相信史思明。
谁让俩人从小就是难兄难弟,兄弟情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