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历史军事>大唐天将军> 大唐天将军 第890节

大唐天将军 第890节

  那些走向蒙学的孩童,必先学李瑄的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朗朗读书声,飘荡在整个华夏大地上。
  ……
  时间回到乾元元载,秋天。
  李光弼、郭子仪、王思礼,各领三都督府骑兵,在契丹、奚、同罗的辅助下,又以靺鞨、室韦俘虏的引导下,于平卢都督府汇合。
  共五万骑兵,向渤海国展开进军。
  渤海国、室韦在一再确认安禄山死亡的消息后,才向大唐投降,上表投诚。
  并声称与安禄山一起入中原是迫不得已,是受到安禄山的胁迫。
  渤海国王大钦茂以为大唐还会如之前一般,接受渤海国的投降,并对渤海国加以安抚。
  然李瑄对外铁血,对内柔和,他掌权,怎会让渤海国再反复无常?
  他断然拒绝渤海国、室韦的称臣,一定要趁着他们虚弱,将他们彻底按死。
  行至柳城郡安东都督府时,李光弼、郭子仪、王思礼三人聚集在一起,商议如何对渤海国展开进攻。
  天宝年间,大唐只将实际疆域推进至柳城郡的安东都护府。
  原本柳城郡被安禄山交给契丹、奚。
  现在契丹、奚向大唐投降,大唐自然要将兵马布置在柳城郡。
  王思礼的平卢都督府中,将五千步骑的白狼军布置在此。
  “我军在安东都护府已经完成再次整装,兵强马壮,应该立刻出击。现渤海,以及其他靺鞨部落并不齐心。我军若是出其不意,突然进攻,有机会直接将渤海国击溃。”
  王思礼向郭子仪、李光弼表达自己的意见。
  渤海与靺鞨之间的情况非常复杂。
  渤海是靺鞨人建立的部落,但靺鞨一共有七大部落,特别是黑水靺鞨,一直不服大钦茂。
  而黑水靺鞨也有黑水十六部之说,其首领屋作个野心勃勃,有吞并渤海国的志向。
  黑水靺鞨的地盘北至北海(今鄂霍次克海),西至十六部之一的窟说部(今库页岛),西南至虞楼部(今锡霍特山)。
  渤海国则西抵柳城郡,南邻新罗(今朝鲜半岛),东至黑水上游(今牡丹江)。
  安禄山南下的时候,参加叛乱的就是渤海国和黑水靺鞨。
  只是唐人史官、典军,统称他们为靺鞨。
  王思礼的意思是兵贵神速,他们现与渤海国一步之遥,对渤海国、黑水靺鞨、室韦完成逐个击破。
  “王都督言之有理。但是否愿意听从一下我的拙见。”
  在郭子仪陷入思考的时候,李光弼突然说道。
  李光弼是燕国公,王思礼是渔阳郡公。
  但李光弼并没有表现出倨傲之色。
  现在朝廷的局势就是文武彻底分家,使武将权力削弱。
  但都督们能够理解,安禄山尸骨未寒,节度使太畸形了。
  李瑄作为强人,一定会吸取教训,避免藩镇割据。
  李光弼、郭子仪、王思礼三人都是一心事武的将领。
  他们只听从以皇帝为核心的天策府的军令。
  朝廷的是是非非,变法改革,他们不会去掺和。
  现皆想着在这个时代齐心协力,获得耀眼的军功,流芳百世。
  “李都督请讲,许多兵法策令,我还要多向你学习。我的想法也不过是抛砖引玉而已!”
  王思礼认真起来。
  两人年纪相仿,又同为李瑄的老部下,他对李光弼的军事才能敬佩不已。
  在河北面对史思明的四战四捷,打得太漂亮了。
  “王都督,郭都督,渤海这个地方,太宗皇帝也曾征伐过,变数丛生。虽已从高句丽人,变为靺鞨人,但渤海国内每一府,都最少有一座坚城。我们虽携带大量神臂弩、攻城器械,但骑兵的意义就已大打折扣。”
  李光弼向郭子仪、王思礼娓娓道来的时候,又指了指桌子上的地图。
  最东面的黑水靺鞨,离柳城郡最近的渤海国,以及渤海国以北,黑水靺鞨以西的室韦。
  “如今,黑水靺鞨、室韦,也知道至尊派兵征伐他们。他们现在各自为战,必亡无疑。哪怕之前矛盾再深,也会联合在一起,互为犄角,彼此相信。”
  “我建议骑兵进入渤海国扶余府的扶余、仙州一代,寇掠佯攻。让渤海国将求援消息送到黑水靺鞨和室韦。”
  “届时,我们分精锐骑兵突然出击,歼灭距离最近室韦的援军。再战来援的黑水靺鞨。”
  “如此,我军不用冒险去进攻渤海的诸城。只要将渤海国、黑水靺鞨、室韦的生力军歼灭,他们将无兵可用,即便有城池防守,也会崩溃投降。”
  李光弼将自己的计划全盘托出。
  去年的时候,李瑄刚让契丹、奚、同罗,与渤海国、室韦,自相残杀。
  虽然没有胜利,但再次伤害诸部的元气。
  渤海国虽效仿大唐建立城池,种植五谷,饲养六畜,但渤海没有统一靺鞨人,它的底子太薄了。
  像是以前的高句丽一样,国力怠尽以后,只能被大唐拿捏。
  “此计甚妙!”
  郭子仪点了点头,类似于围点打援的计策。
  但现在室韦与靺鞨是一条绳上的蚂蚱,他们还不得不支援。
  谁都清楚,唐军不惜代价以三都督府骑兵强攻,现如今的渤海国根本挡不住。
  “还是李都督的计策好,我的平卢军一定倾力辅助!”
  王思礼自愧不如。
  李光弼说得不错,攻城不是骑兵的强项。
  即便渤海国的城池不如大唐的县城,但自古攻城为下策。
  王思礼知道,至尊就特别反感强攻一座城池。
  如果没有战略、战术价值,亦或者时间紧迫。
  至尊绝对不会下令攻城。
  “好!昔日英国公灭亡高句丽,今天我们也效仿他的故事。非我大唐暴虐,而是室韦、靺鞨等不记德,不怀恩,反叛我大唐,在我中原大地奸淫掳掠。”
  “今日,我们以各自的兵马兵分三路,谋划进入渤海国,群策群力,勠力同心……”
  郭子仪郑重地说道。
  他是李瑄封的东北行军元帅,主导整支军队的调度。
  李光弼为东北副元帅,王思礼为行军司马。
  三个都督府一同行军,必然要选择一个都督为主帅。
  否则号令不一,会出现各种不可逆的危害。
  “勠力同心!”
  李光弼和王思礼也起身说道,铿锵有力。
  随即,郭子仪开始向北、向东派遣探马,去打探更远的消息。
  务必将主要的行军道路,探查得一清二楚。
  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三人进行一番商议以后,由李光弼率领范阳军铁骑,和一万名契丹、同罗、奚仆从军,出柳城郡,向渤海国边疆扶余府(今长春)而去。
  挡在李光弼前方的,还有一座城池。
  盖牟新城(今沈阳境内)!
  说它是城池,倒不如说它是“戍堡”。
  它的存在,主要是为监视大唐。
  平时只有两百余名渤海国士卒守卫。
  李光弼决定先拿下这座哨城,他派遣副都督仆固怀恩为先锋,率领五百铁骑,夹以神臂弩二百张,连夜渡过辽水,突袭盖牟新城……
  第426章 征伐东北诸胡,渤海国
  贞观十九年,大唐英国公李绩征高句丽攻拔盖牟城,以其地为盖州,旋废。总章元年,大唐灭亡高句丽国后所置之盖牟州,治所设此。
  然武则天时代军事外交频频失利,大唐在东北的影响力一降再降。
  圣历元年,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趁此时机在东牟山,自称“震国王”,建立政权。
  开元元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并加授忽汗州都督,始以“渤海”为号。
  直到现在,大唐也不称渤海为国家。
  现渤海国只是靺鞨人的自称。
  而大唐的官方书面信件,一直称渤海为“靺鞨”。
  历史上等李豫继位后,为安抚渤海国,才将渤海封为国家。
  但凭心而论,现在的渤海国绝对算是一个国家,因为它具备国家所具备的一切。
  渤海国几乎照搬了大唐三省六部、文武散官的官职,连不同品秩穿的官袍颜色都一模一样。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渤海国六部,名为忠、仁、义、智、礼、信,是以儒学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为准绳来约束各部。
  渤海国的大权一直以来都是由右姓贵族掌管。
  渤海建立以后,大祚荣雄才大略,一度扩张。
  原本的盖牟城已经废弃,且没有战略地位。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