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历史军事>大唐天将军> 大唐天将军 第914节

大唐天将军 第914节

  李岘回神后,错误的会意李瑄的意思。
  他以为李瑄上瘾了,要日日举办灯会。
  这可不是好想象。
  适当地举行一次大会,可以增加长安内外的身心愉悦,增加百姓的自信与活力。
  若过节没有过节的样子,反倒是国家会如一潭死水。
  但凡事过犹不及。
  “右仆射错会我的意思,我指的是推倒坊墙,取销宵禁。”
  “我的政策右仆射清楚,大唐需要更多的税收,农业税是远远不足的。只有发展工商,才能使国家有充足的赋税。现市集籍废除。坊墙和宵禁是影响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
  李瑄缓缓说道。
  国家现在有不少钱财预算,但不能一直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
  发展工商,用工商的重税才能使工商业源源不断。
  后世的汴京比长安繁华得多,就是因为宋代发展工商,没有宵禁和坊市制度。
  而现在大唐的坊市制度和宵禁,是为政治服务的。
  如果李瑄发展工商,而不取消宵禁,显得不伦不类。
  “宵禁一直存在,如果废除,必然会使盗贼滋生,不容易管理庞大的城池。也会影响百姓的劳作时间……”
  李岘沉吟以后,说出心中的忧虑。
  这毕竟是没有尝试过的事情。
  长安城中的人口为天下城池之最。虽然朝廷以德服人,但总有偷奸耍滑的泼皮无赖,混迹于人群之中。
  在《周礼·秋官司寇》中记载了“司寤氏”负责夜禁事宜,根据星辰变化确定夜禁时间并巡察街道。
  到了秦汉时期,宵禁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飞将军李广因夜行被霸陵尉拦下,汉安帝颁布了《禁夜行诏》,明确规定深夜不得有行人。
  特别是大唐时期,宵禁制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严格程度。
  长安城实行坊市制度,街鼓响起后,所有房门必须关闭,百姓必须回家,否则会受到处罚。
  这也是李瑄觉得长安的宵禁太过于为政治服务的缘由。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是大唐宵禁制度下的特色。
  皇帝和王公贵族往往娱乐至深夜,却将平民百姓,束缚于家中。
  “我多次强调,当今是变革的时代。大量招募捕快维持治安,长安还有不少的锦衣卫用以寻找盗贼。坊市制度一旦取消,要多规划街道,市场区域,规划商贩可以营业的区域。以后所有房屋,都要归整修建……”
  李瑄向李岘说道。
  有困难,就要去解决困难。
  他当然知道宵禁刚解除,会有诸多不适应。
  但养那么多捕快,不是饭桶。
  两次缉捕科,在长安城内确立八名捕头。
  长安城外的诸乡,也有四名捕头负责。
  作为都城,长安洛阳都会设有总捕头和副总捕头的职务,为从六品下和正七品上的官职。
  万年长安两县,也是捕头最多的地区。
  每个捕头下属上百名捕快,负责刑侦、缉拿、维护治安。
  更何况长安城中和洛阳城中有日夜巡逻的金吾卫。
  自古以来,宵禁的目的不外乎几点。
  一是为维护治安。宵禁之设,意在减少夜间不法之徒的活动空间,使盗贼潜踪匿迹,百姓得以安居。
  不过这个制度在战乱年代尤为重要,以防敌人夜间偷袭,确保城池安宁。
  到了盛世和平,就会遏制国家的繁华。
  二是顺应农耕时代的作息习惯。大唐目前还是农耕文明,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宵禁促使民众早睡早起,以充沛精力投入次日之劳作。
  三是强化中央集权和城内管理。唐朝建立以来,皇权高度集中,对城池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宵禁作为配套措施,有助于城内秩序的井然有序,使朝廷对地方全面掌控。
  在这种情况下,不论大唐经济文化多繁荣,但夜间活动仍受诸多限制。
  现是乾元三载,天下太平,除贱为良也完成了,李瑄不可能再留着宵禁制度和坊市制度。
  历史上,坊市制度和宵禁制度就是在安史之乱后,因朝廷权力大减,开始松弛,出现夜市。
  在大唐后期的时候,朝廷已无权威,工商业得到发展,坊市制度和宵禁制度名存实亡。
  国家既然更加强盛,李瑄不可能开历史的倒车。
  “右仆射,与你政事堂宰相们好好规划一番,百国盛会后,必须将方案布置于朝堂上。”
  李瑄郑重地向李岘吩咐道。
  “臣遵旨!”
  李岘拱手,心中已将此当成变革要务。
  因为李瑄的策令,全部是正确。
  市籍制度的消失,从洛阳到西域,丝绸之路空前强盛。
  坊市制度和宵禁的取消,或许能使工商更有活力。
  ……
  一月下旬,南诏的王子凤伽异到达长安,鉴于当前大唐与南诏的关系,李瑄在太极宫中的昭德殿中召见他。
  凤伽异说是出使大唐,实则为上贡。
  他携带数车金银而来,一下弥补好几年的贡品。
  另外,凤伽异还带来宝石、翡翠、象牙、犀角、香料等贵重物品,前来拜见大唐天子。
  凤伽异进入昭德殿后,向李瑄行大礼。
  秘书省官吏向李瑄递上礼物清单。
  面对与自己年龄相差无几的李瑄,凤伽异大气都不敢喘息一声。
  生怕李瑄对贡献的金银珠宝不满意,归罪于南诏。
  大唐灭吐蕃,设立雪域都护府,使南诏心惊胆战。
  为今之计,只能诚心向大唐认错,乞求饶恕。
  否则大唐几路兵马齐出,南诏根本没有抵御的可能性。
  他们能战胜天宝时期的剑南军,有诸多因素。
  但他们一定无法战胜伟大的天可汗。
  “天宝年间,朕拜相之时,与云南王相谈甚欢,一直视云南为大唐西南的倚仗。不想发展至如今的局面,颇为惋惜。”
  李瑄放下礼品清单,感叹一声。
  他也知道是杨国忠想要炫耀武功,结果最终使南诏成为敌人。
  还好李瑄威望深厚,使南诏在安禄山叛乱时,止步于大唐边境。
  否则不打也得打了。
  “两次战争,皆迫不得已。南诏已诚心认识到错误。这是家父的亲笔奏书,如果至尊能够原谅南诏,家父将至长安,向至尊负荆请罪。”
  凤伽异又取出阁罗凤的亲笔信,恭恭敬敬地托着。
  侍从接过亲笔信,递给李瑄。
  李瑄细细观之。
  阁罗凤在信件中表明早已将南诏战死士卒的尸体埋葬在太和城外,并建立德化功德碑,安抚英灵。
  李瑄相信阁罗凤的话。
  阁罗凤又言内心对天可汗仰慕到极点。
  愿为大唐永镇南境,至死不变。
  之所以让李瑄觉得态度诚恳,是因为南诏愿意像龟兹、疏勒一样,使大唐在太和城中驻军,建立云南都护府。
  不论是阁罗凤出于敬佩李瑄,还是出于畏惧李瑄,还有有自知之明。
  一旦大唐的兵马驻扎在太和城,就代表大唐将获得云南之地。
  且南诏也一直在推崇汉字,进行汉化。
  云南是华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虽然现在的南诏版图还远未至历史巅峰时期,但大唐可以帮助南诏的疆域,推至印度洋,修通道路,建立出海口。
  那里将是海上丝绸之路非常重要的一环。
  “刀兵相向容易,但和平来之不易。自南诏建立之前,大唐与南诏的关系就亲密无间。唐与南诏的战争,也并非是南诏的过错。云南都护府的建立,将是我们友谊更上一层楼的见证。”
  李瑄这么说,代表不会归罪于南诏。
  南诏一直与大唐很亲密。
  第一任云南王皮逻阁是罕见亲自到达长安拜见李隆基,并接受李隆基官职册封的国王。
  第二任云南王阁罗凤也来过长安,并与大唐边境的太守交往甚密,多次拜见。
  李瑄的出现,遏制住南诏四向扩张的野心。
  吐蕃的灭亡,使阁罗凤看清形势。如果不真心臣服,南诏就会步入后尘。
  因为南诏已经清楚剑南的大部分军队,布置在对抗南诏的战线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