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历史军事>大唐天将军> 大唐天将军 第920节

大唐天将军 第920节

  离开长安时,阿波加斯带回去一些农作物种子,也不管适不适合种植。
  又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以纸书写,带回罗马。
  这一日,李瑄骑着汗血宝马,大张旗鼓地出现在朱雀街,使羽林军仪仗开道。
  后方还有文武百官跟随。
  这不是送罗马使团离开,而是送与罗马使团一起的大唐使团。
  以秘书省十八学士之一的崔汉衡为首,大唐正式出使罗马。
  从里海北部行走,困难重重。也任务繁重。
  不仅要记录沿途的山川地势,也要看有无农作物种子,还要将一些罗马的书籍带回翻译,并与君士坦丁五世一起商议夹击大食帝国的日期。
  此行不比玄奘西行容易。
  如果成功,崔汉衡和使团将是第一波到达欧洲的华夏人。
  李瑄已亲自向在安西都护府的杜环写诏书,令他为副大使,于龟兹城与崔汉衡会面,一起出使罗马帝国。
  “今日何事?至尊竟亲临朱雀大街?”
  “还有羽林郎仪仗,难道有什么庆祝?”
  “你们消息也太落后的,前日有告示,至尊要亲自送崔汉衡出明德门十里。”
  “谁是崔汉衡?”
  “是当今秘书省十八学士之一,出使罗马的大使,据说他要行张骞一样的故事。罗马很远,行至那里要三年,如果遇到大雨等灾祸,需要的时间更久。”
  “了不得,崔汉衡一定会排除万难,重回大唐。”
  沿途的百姓议论纷纷,当他们听说是崔汉衡要出使天下最遥远的国度罗马时,一个个肃然起敬。
  现在如今百姓知晓外交的重要性,可以为大唐带来更多可食用的水果、蔬菜、粮食。
  一时间,人们认为崔汉衡会成张骞那样的英雄,为他欢喝起来。
  崔汉衡骑在马上,看到百姓的欢呼,信念更加坚定。
  他一定会出使成功,将至尊的嘱咐完成。
  此行罗马,除了二十多人的文官使团外,李瑄还挑选二百名善于骑射的天策卫、神策卫勇士随行,以保护使团的安全。
  大唐使团中的良马,一共五百余匹,携带物品的同时,还有大量的金银,用以沿途够买物资……
  第438章 真理问世
  “此为大唐的节杖,永远不要忘记,大唐是你的后盾。”
  明德门外十里,李瑄下马向崔汉衡说道。
  并将节杖交给崔汉衡。
  节杖是精挑细选的筇竹制作,其上有五色斑斓的羽毛为旌。
  凡持此节,代表皇帝。
  “至尊放心,臣一定成功出使,并以大唐的利益为重。”
  崔汉衡双手持节,向李瑄一拜。
  这一拜,无比厚重。
  他不是“风萧萧兮易水寒”,而是志在成功。
  一去不回,不算什么。
  将成果带回大唐,才算是英雄。
  李瑄将崔汉衡扶正,并亲自为他整理衣冠。
  在崔汉衡以后,还有随从的官吏、医者。
  包括二百名禁军勇士,李瑄从他们身边一一走过,为他们整理衣袍。
  为方便行进,在大唐境内不必要穿戴厚重的盔甲。
  盔甲,神臂弩,都放在备用马上。
  李瑄不怕神臂弩失传。
  因为真理即将出现。
  使团的所有人感受到至尊的温度,热泪盈眶。
  这是殊荣,他们无惧万水千山的阻隔,卯足劲要完成至尊的嘱托。
  “不论如何,诸位家人都将是朝廷奉养。归都以后,不必担心物是人非。朕一样会出都城迎接你们。”
  最后,李瑄站在使团的前方,铿锵有力地说道。
  “臣等谢过至尊,万死不辞。”
  大唐使团的众人再次向李瑄一拜,喊声惊空。
  随即,李瑄将亲自为使团写的送行诗交给崔汉衡。
  崔汉衡当众诵读至尊的御诗……
  李瑄在诗中赞扬使团有开拓者的精神,以张骞、班超的典故,鼓励他们不畏艰险的品质,也殷切地期盼他们早日归还……
  众人更注入动力。
  在李瑄和文武百官的注视下,以崔汉衡为首的大唐使团与罗马使团汇在一起,向西方而行。
  仪仗为他们奏乐,鼓乐齐鸣。
  直到大唐使团听不到方止。
  这是一次带着军事、外交、政治、文化为目的的出使,对大唐意义重大。
  大唐使团,不可能如骑兵一样长途奔袭,只能一步一步,积年累月地到达君士坦丁堡……
  ……
  “启奏至尊,牛首山下的工坊已经将火药试验出最大的威力,恍若天雷一般。”
  距离崔汉衡出使罗马仅三天,廖峥嵘到达甘露殿向李瑄禀告道。
  甘露殿是李瑄处理政务,劳累的时候休息的地方。
  除了休假时间,若没有什么活动,李瑄不在政事堂,就是在甘露殿。
  大唐十日一休,还有诸多“法定节假日”。
  随着朝廷局势步入正轨,李瑄会尽量休息,陪伴妻儿。
  也会抽空去教育儿女,并检验他们的学习成果。
  “摆驾,朕要亲自前往牛首山一观。这几日朝政,先委托于宰相们。就说朕要去樗县的工坊巡视,使兵部尚书、工部尚书陪同即可。”
  李瑄面露喜色,直接从坐位上起身,向机要秘书韦应物吩咐道。
  牛首山在长安西南鄠县的南端。
  属于秦岭北麓。
  一年多前,在那里发现硝石后,就将火药工坊建造在那里。
  又不会扰民,非常隐蔽。
  事实上,一年前就有火药的点燃。
  不过李瑄要用他有限的知识,对火药进行改进。
  火药出现后,要有一定的威力。
  首先会用在修路、军事上。
  李瑄认为简易的大炮和最基本的火枪,他还是能摸索出来的。
  前世身为军人,枪的原理他清楚。
  但那需要更高级的火药,更精密的机械。
  路要一步步走,脚踏实地。
  现大唐已经完全领先世界,没必要一口吃个大胖子,以免被噎着。
  “遵旨!”
  韦应物领命后离去安排李瑄的行程。
  至尊在长安周边巡视,这并不奇怪。
  大臣们没有多想,今百废待兴,要妥善去处理除贱为良、一条鞭法、常平新法的后续事情,还要考成天下官吏。
  诸部之间,各司其职,没有人敢玩忽懈怠。
  当天上午,李瑄携带锦衣卫指挥使廖峥嵘、兵部尚书封常清、工部尚书崔光远,以及上千名天策卫,离开长安。
  于次日下午,到达鄠县。
  鄠县令赶紧迎接李瑄入城,百姓得知至尊加林,万人空巷,夹道相迎。
  鄠县令屡在县衙招待李瑄。
  他知道李瑄的性格,不敢奢靡。
  在鄠县居住一晚后,第二天一上午,李瑄就来到牛首山下的火药工坊。
  后世考据,传闻孙思邈发明过火药。
  也有传闻在两晋时期,更有在秦汉之时,甚至更早的时候,华夏就发明火药。
  但人们更倾向于火药在大唐中后期定型。
  火药的特性,很容易让人将它联想到军事上。
  所以在火药定型的唐末,人们就意识到火药的威力。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