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965节
太医的这句话,点燃跃龙殿。
李隆基的子女嚎啕大哭。
高力士直接扑在李隆基榻前,他是真的肝肠寸断,老泪纵横。
闻者伤心,听者落泪。
“长安的大唐玄龙旗降下一半。通知文武百官,明日在京九品以上官吏大朝,商议太上皇丧葬之事。并告诉百姓!”
李瑄向韦应物吩咐道。
“臣遵旨!”
韦应物领命后离去。
“高翁……”
李瑄准备让高力士保管好李隆基遗体,他会商议国葬之事。
包括陵墓、选谥等工作都要完成。
“噗嗤……”
谁知,李瑄刚叫一声高力士,他一口老血喷出。
“至尊,我陪太上皇去了……”
高力士说完这句话后,直接倒在榻前。
作为李隆基最忠实的仆人,无法接受李隆基死亡的现实,高力士急火攻心。
他与李隆基年纪相仿,都是行将就木的年纪。
李隆基卧病在床这一年来,高力士茶不思饭不想,晚上无心睡眠,身体早就跨了。
高力士突然倒下,让李隆基的儿女们停止哭泣。
太医立刻上前,他们发现高力士已经奄奄一息,无力回天,遂将此汇报给李瑄。
“唉!”
李瑄叹一口气,带着裴灵溪转身离开。
哀莫大于心死。
届时允许高力士陪葬李隆基的陵墓。
李隆基驾崩时已经临近黄昏。
在没有宵禁的长安,此消息很快就传遍每一个角落,并向城外扩散。
好歹是统治大唐近五十载的皇帝。
特别是长安,老人们本对李隆基有怨言,但在李隆基死的那一刻,有一种莫名的情绪。
只有年轻的人觉得无所谓。他们没体会到开元盛世。
他们只知道以前过得很苦,全是李隆基宠信李林甫、杨国忠之流,纵容杨氏所致。
李瑄创造的乾元盛世,让他们看到国家的欣欣向荣,看到至尊的英明神武。
文武百官,则神态各异。
李隆基的驾崩,能让朝廷更加稳定。
谁都知道,李隆基是善终的。
李瑄也没有用非常手段对付李隆基。
那些对李隆基愚忠的人,会彻底死心。
一朝天子一朝臣。
李隆基已是历史,他们的使命是辅佐李瑄,完成李瑄制定的第二个五年计划。
翌日,太极殿,早朝。
“昨日朕刚回长安,就得知先帝病危。见先帝被病痛折磨,朕心甚痛。先帝向朕托付一番后,溘然长逝。天地同悲……”
“商部尚书兼任治丧使,为先帝修建陵墓,操办丧事……”
一开朝,李瑄就向文武百官叙述李隆基驾崩的消息,表现地异常悲痛,并任命刘单为治丧使。
他会暗自吩咐刘单修建陵墓时从简。
李隆基的一生,大誉大毁,李瑄若给李隆基修建昭陵规模的陵墓,又不太合适。
虽是国葬,但还是要低调一点。
现在李瑄头疼的是李隆基的庙号和谥号。
是个历史上一样,还是重新选择?
第460章 唐玄宗,种子结果,武庙
“陛下节哀顺变!先帝长寿而终,若驾鹤西去。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国家还需陛下振作!”
身为首席宰相的李岘出来,代表文武百官向李瑄劝慰道。
李隆基的寿命,在历代皇帝中名列前茅。
本以为李隆基很快就会郁闷而死,没想到还能坚持到乾元六载,硬生生把以前的太子李亨熬走。
同时,李隆基的死去,也意味着开元天宝的时代彻底过去。
现在是乾元时代,是天可汗的时代。
对许多文人官吏来说,他们觉得这是最好的时代。
生逢尧舜君。
广开言路,通过政绩优劣提拔。不问出身,不择血脉,让无数人看到机会。
“如宰相言,朕会振作。继承先帝遗志,理国安民。”
“先帝遗体小敛以后,在京九品以上官吏,少尉以上军士。前去兴庆宫祭拜。先帝的陵墓安置在奉先县金粟山,命名为“泰陵”。”
李瑄又向文武百官言道。
泰陵在修建完成前,还不能为李隆基举行入葬仪式。
殓后先停柩,等待泰陵修建。
历史上,高宗皇帝于永淳二年十二月驾崩,遗诏令太子即位于灵前,七日而殡。在文明元年的八月,高宗皇帝方才葬于乾陵。
停灵近八个月时间。
在《礼记·王制》中就有明确规定,称“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
李瑄希望七个月内,可以将泰陵修建完成,对李隆基进行安葬。
在此之前,先在跃龙殿中停柩。
“臣等谨遵至尊旨意。”
文武百官齐声说道。
“先帝文治武功,功勋卓著,中兴开元,四方仰德。今逝去后,庙号、谥号当早做决定,诸位大臣可有建议吗?”
李瑄向文武百官询问李隆基的庙号和谥号。
皇帝阐述李隆基的功绩,没有说李隆基的过错。
很明显,李瑄不想给李隆基恶谥。
他是李隆基的继承者,和历史上相比,李隆基后世的评价不会太低。
因为李瑄收拾了李隆基的烂摊子,安禄山造成的损失只是局部。
就正常而言,李瑄也不能把李隆基的功绩否定。
开创基业为祖,守住基业为宗。
李隆基也算为李瑄守住基业,只能是宗。
如果没有大臣为李隆基立“玄”,李瑄就要为他的庙号立为“玄宗”。
这在谥法上没有先例,但也不是恶谥、下谥。
也算适合李隆基。
就看世人如何去理解了!
说美谥也好,说平谥也罢,曲解为恶谥也行。
纵观李隆基的一生,非常复杂。
他对天下的影响太大,开元与天宝的判若两人。
不论怎么讲,他开创煌煌文治,赫赫武功。
最终被内部反噬。
“启奏陛下,开元盛世,只比我乾元逊色。诗歌、经典、印刷、造纸等皆有大为,又大办书院,万邦学生来长安学习,一时无两。臣请先帝庙号为文宗……”
裴遵庆向李瑄请奏道。
在谥号中,“文”的含金量是很高的,谥法中对“文”的解释是: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勤学好问曰文;博闻多见曰文……
最少有二三十种夸赞。
李世民的谥号为“文”。
但不妨碍李隆基庙号为“文”。
裴遵庆实事求是,如果不考虑其他,李隆基的所作所为,当得上文宗。
“臣认为不妥,文是太宗皇帝的谥号,当今不该选文,即便庙号也不可。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勤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武定四方曰桓。臣认为先帝的功绩,庙号当为桓宗。”
礼部尚书路嗣恭进言道。
关于李隆基的谥号与庙号,二品以上的文武大臣,昨夜都有过苦思冥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