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976节
来大唐的外国学者,个个聪慧。
他们出发的时候就开始学习汉族,现大部分都能掌握一定汉语。
即便听不懂李瑄的话也不要紧,会议过后,会有人告诉他们。
李瑄抬手,所有学者重新落座。
李瑄的地位,大诗人、大词人、大文学家、大发明家的身份,注定李瑄的每一句话,都会被奉为圭臬。
唐人看李瑄时,眼中含光。毫不掩饰对李瑄的崇敬。
外国人眼中,李瑄是传说中的神灵。
“朕今日想问诸位一个问题。有谁考虑过,我们所居住的世界,我们脚下踩的大地,是什么样的形状?是方,是圆,亦或者其他形状?”
李瑄立于中央,抛出这个问题。
有的东西,如果没有他的引导,很难在短时间内出现。
他也不想有那么多称号。但他既来之,就必须将脑海中有限的知识留下。
一石激起千层浪。
至尊为什么会问出这句话呢?
这句话,恰恰将学者们问住。
他们一直活跃在这世界,却无法得知天地的方圆。
“智慧宫中,我也是学生。诸位可畅所欲言。”
李瑄笑了笑,让诸位尽管说。
事实上,在大航海开启前,没有任何人能证明世界是圆的。
有的知识一些人的推测、猜测,以及后人的捏造。
待人到达星空,才能真正看到世界是圆的。
包括李瑄现在的言行,在大航海前,也只能算推测。
“回至尊,大地广袤无垠,四野平坦,天理应为方,方能与地之方正契合,仿若榫卯相扣,构建乾坤秩序。”
一名汉家学者,用天地皆方的猜测,想证明天地皆方。
“古人有过记载,以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循环往复,猜测天是圆的。”
又一名学者认为天地是圆的,有理有据。
二人话语一出,学者们围绕方圆,争论起来。
“诸位以为,这天地真就广袤无尽吗?有史以来,也仅仅有罗马这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与我大唐接触。”
“若信方圆,该有天边,为何不曾有人达到?”
在学者们争论不下之时,李瑄说出自己的意见。
华夏人常说的“天涯海角”和“远在天边”,但都是文人的想象,没有人去过。
中原自诩中央之国,以华夏为中心,四方为戎狄蛮夷。
可想过戎狄蛮夷以外为何?
众学者不解其意,但都如学生一样,认真听着李瑄发言。
“有道是实践出真知。如果是方圆,就到达天边。如果世界是球体,从东出海,还回会到原点……”
李瑄向学者说这番话,意味着大航海,将要开启……
第466章 龙舟南下,淮水之郡
李瑄会在未来几年里物色一名有勇气者,学习航海、水文知识,与学者、科学家一起,向茫茫大海发起挑战。
智慧宫的中外学者听到李瑄的话后,内心震惊不已。
他们只是在议论天地到底是圆的还是方的。
以为是一场辩论。
一直以来,这样的话题只能是辩论,不切实际。
而至尊却提出尝试,以一艘船只出海,探索天地的尽头。
这和送死有什么区别?
未知才是最恐惧的。
或许至尊说得不错,如果天地是球形,从东面出发,会从西面归来。
至尊改进指南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于茫茫大海辨别方向。
假如世界不是球形,而是一块陆地,海洋的尽头,就是天地的尽头。
只是他们疑惑,这片陆地,又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
实际上,不论是华夏,还是波斯民族,亦或者西方。
但凡是一个古老的民族,都有学者猜测过世界是一个球形,而且还是一个在转动的球形。
原因很简单,太阳与月亮,不断循环,此起彼落。
如果否定这种说法,就是否定只有一个太阳与月亮。
但这种超前的概念说出,又令人天方夜谭。
不在此道者,不会信服。
从未有如李瑄这样的皇帝,亲自参与辩经,用实际行动去求证。
笑话坐井观天,许多人却是坐井观天,而不自知。
“启奏至尊,草民想验证天地如何?见证大千。如有机会,草民愿意渡船入海,跨过扶桑,走进苍茫,不见天边,誓不归还。”
一名三十余岁,穿着黑色圆领长袍的男子,向李瑄拱手请缨道。
他不是想表现自己,而是真想求证这个猜测。
特别是李瑄说出这番话后,心中的欲望越来越强烈。
哪怕知道东入大海,会是一条不归之路。
“九死一生,你还敢去吗?”
李瑄沉声询问。
“为得真理,万死不悔!”
男子铿锵有力地回答。
“郎君叫什么名字?”
看此人有志向,李瑄询问他的名字。
在坐的汉人学者,都是有来历。不是科举各科及第者,就是出自名师。
“回至尊,草民名郭在涛。”
郭在涛向李瑄回答道。
他曾明经及第,并出师于天文大家张彪。
张彪的老师为大名鼎鼎的一行和尚。
开元年间,一行和尚在丽正书院为事,在科学一道,无人可比拟。
“勇气可嘉!等待航海敲定,再选拔有志者。”
李瑄点了点头,他没有轻易承诺,只是记住郭在涛这个名字。
他会留心郭在涛的学问与创作。
大航海可不是谁都可以进行的,李瑄没有多少机会去试验。
现在齐鲁省的第一代新式楼船已经完成建造。
集大唐在造船方面的能工巧匠,发挥大唐造船工艺的巅峰,李瑄又对船体、风范进行改良。
现新建筑的船只,负责齐鲁省到渤海都护府的粮食运输,适应航行的同时,找出楼船的缺点,继续进行改造,争取建造出第二代更大、更合适的楼船,能乘风破浪,不畏风暴。
关于天地方圆,李瑄不再多说。
浅尝辄止,以后学者们再探讨。
接下来,李瑄又向学者们讲一个故事。
基本的力学故事。
速度和加速度、重力和自由落体、相对论、惯性、弹丸等运动原理。
这些是后世最基本的知识,也十分容易做出试验,但却是物理的开端。
李瑄将这些告诉学者们。
然后提出后世的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动力、牛顿第三定律。
并在一张纸上列举公式。
以后学者们可以以此验证。
物理在这个时代不受重视,学者们除了文史,最喜欢的就是天文。
但李瑄的身份,意味着他有巨大的话语权。
他的一言一行,被无数人奉为圭臬。
他开创基础物理,以及牛顿三大定律,足以是打开许多学者心中的钥匙。
只要路引正确,许多人会顺着这方面去深入钻研。
一切科学,从这里开始……
更多的,李瑄暂且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