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综合其它>权力是女人最好的医美> 权力是女人最好的医美 第134节

权力是女人最好的医美 第134节

  “继续盯着他。”
  ***
  年底本就是宴会最多的时候,霍家人的到来,更是让京中权贵圈子变得愈发热闹了。
  自从霍皇后入主中宫以后,霍家就成为了京中新贵。
  只可惜这炙手可热的新贵,在京师待了不到两个月就走了,以至于很多人都没能和霍家攀上交情。
  如今再来京师,又添了个“大皇子外家”的名头,只会更炙手可热。
  霍世鸣除了受邀赴宴外,还另外办了一个私人宴会,宴请了邱鸿振、靖国公、靖国公世子、无锋这些明面上的皇后一党,与他们好好联络了一番感情。
  与之相对的,就是已故承恩公所在的何家,除了一些亲朋故交还会上门外,已是门庭冷落。
  皇宫里,霍翎正在一边翻看内务府罗列的宫宴菜肴单子,一边用小鼓逗孩子玩,就听外面传来行礼声。
  景元帝解下大氅,快步走到霍翎和孩子面前。
  霍翎将手里的小鼓递给他。
  景元帝接过,一边摇着小鼓,一边问霍翎:“怎么突然派人去找朕?”
  霍翎道:“那天听我爹和陛下聊起李宜春此人,正好我对此人也算有所了解。陛下不记得了吗,他当初正是由我劝说归降的。”
  景元帝先是一愣,旋即回想起来了:“朕只记得询问你爹,倒是忘了这件事情。你今日突然提起此事,想必是要向朕进言了。”
  霍翎将手中已改好的菜肴单子递给无墨。
  无墨接过,带着殿内众人退下。
  霍翎才道:“这个想法,其实臣妾早就有了。只是之前时机不成熟,就算提出来,也不好施行。”
  景元道:“与朕说说。”
  霍翎娓娓道:“我少年时读前朝史书,曾经在上面读到过叶文正公的事迹。”
  “叶文正公因为得罪了当朝权臣,被贬去班安。彼时的班安才刚归降,燕人的数量远不及当地土人。叶文正公花了十五年时间,移风易俗,自那以后,两百多年来,即使叶文正公早已化作一捧黄土,无论中原王朝是强盛还是羸弱,班安地区都世传弗替。”
  “移风易俗,这四个字,说易行难,背后是多少心血,多少汗泪。”
  景元帝笑了一下,总结道:“你是想教化羌人。”
  霍翎点头:“我知道朝廷一直在做这件事情,但几十年下来,成效并不显著。羌戎各大部落里的贵族,大都只学羌人的土话,遵照羌人的习俗来生活。”
  “只有少数仰慕大燕的贵族,以及混居在燕西十四城里的羌人,才会学习大燕文化,依照大燕的习俗来生活。”
  “如果羌戎里面的贵族,能够像李宜春一样,跟着汉人老师学习汉人文化,多年以后,羌戎自然亲附朝廷。”
  “想要逼他们学汉人文化,可不容易。”
  景元帝感慨之余,突然又想起霍翎先前说的那句话:之前时机不成熟……
  为什么先前时机不成熟,如今却可以这么做了呢?
  景元帝话锋一转:“是因为燕西多了一支骑兵?”
  霍翎眼眸一弯:“陛下果然与臣妾想到了一处去。不错,多了这支骑兵威震燕西以后,朝廷可以在燕西多开办几处州学。”
  “届时,就请各部落里适龄的贵族子弟来州学读书,在燕西生活,念上个三五年,再放他们回去。”
  景元帝想了想,道:“略显强势。”
  要是操作不好,倒显得是扣留了这些贵族子弟,让他们当质子。
  霍翎道:“可以做些调整,适当怀柔。不过只要羌戎没有异心,这些贵族子弟来州学进学,就是好事而非坏事。”
  景元帝知道这是一件极好的事情,图谋的并非眼下,而是以后。
  等以后这些贵族子弟接过部落大权,继承部落以后,羌戎又会是何等光景?
  “而且还有一件好处。”霍翎又道。
  “燕西乃苦寒之地,想要在那里兴办学堂,朝廷就势必要多派一些朝臣去。世家子弟、勋贵子弟,有更好的晋升途径,他们未必乐意接下这份苦差事。就算真有人乐意去,也只占少数。”
  “所以朝廷派去的臣子,大都是些出身不高,没有背景的人。这些人若能忍住年岁,在燕西打磨多年,做出功绩,等他们从燕西归来,必是肱股之臣。”
  如今朝中大量的晋升途径都被世家勋贵把持,出身不高的人想要冒头,只能像先前的丁景焕一样,借着整治马政贪污一案,展示自己的才能。
  但在马政一案里,冒头的人还是太少了……
  这些人去了燕西以后,短时间内肯定都不会被调回来。
  等将来安儿长大,这些人也差不多苦熬出来了。到时安儿可以从中挑些有能力的,将他们调回京师,不愁这些人不效忠安儿……
  景元帝一下就想得远了。
  他垂下眼眸,看了看躺在小床里,不知何时已经睡过去的孩子,这才再次看向霍翎:“等明日陆杭进宫,你随朕去见见他。”
  第80章 礼部对于娘娘的吩咐,不敢不……
  陆杭收到传召时,还以为景元帝是要询问年底祭天的事情。
  他将这几天写好的折子揣进袖子里,打算等景元帝问起时,就将折子呈递上去,请景元帝过目。
  结果到了宫里,才刚给帝后行过礼,就听上首传来皇后的声音:
  “陛下和本宫召陆尚书进宫,是为了在燕西兴办州学一事。”
  陆杭掏折子动作一顿。
  在燕西兴州学?
  陆杭小心翼翼道:“燕西并非文教昌盛之地,陛下和娘娘怎么会想到在那里办州学?”
  霍翎道:“州学开设在燕西,当然要惠及燕西子民,允许有才识的燕西学子进学。”
  “但办州学最主要的目的,还是用来教导羌戎贵族子弟。”
  “在州学官员的教导下,让他们通晓汉人文化,去其野蛮习性。”
  霍翎这神来一笔,着实让陆杭诧异不已。
  不过陆杭身为礼部尚书,主掌的就是教化之事。
  霍
  翎只是点到为止,他就已默默品出了这个主意的好处。
  “娘娘所言甚是。”
  “我朝愿意在燕西兴办州学,教化羌戎子民,实乃一项仁政,羌戎知道以后,势必会感念我朝的恩德。”
  陆杭深谙说话的艺术,完全将兴办州学一事,当做是朝廷在向羌戎施恩。
  霍翎觉得,自己很有必要向陆杭学习一下,这种登峰造极的睁眼说瞎话的能力。
  景元帝不由笑了一下,这才开口道:“召你过来,不是听你说这些的。”
  上位者只负责决策,涉及到具体如何落实,就必须交由手底下的人来办了。
  而且在燕西兴办州学,是好差事,也是苦差事。
  要选派什么人过去,必须仔细斟酌。
  想到这儿,景元帝目光扫向霍翎,问霍翎打算怎么选人。
  霍翎笑道:“陆尚书在这里,陛下怎么还来找臣妾讨主意了?”
  景元帝道:“这个法子是你想出来的,你心中定有成算。但说无妨。”
  霍翎心里确实是有些想法的。
  她是土生土长的燕西人,远比朝中许多大臣都要熟悉那边的情况。
  这也是为什么,在她参与的许多政治事件里,超过一半都与燕西、羌戎有关。
  因为知根知底。
  “派去燕西的官员,最好是些熟悉羌戎情况的。”
  “如果有几个会说羌戎土话的,那就更好了。”
  陆杭委婉道:“朝中熟悉羌戎情况的官员不少,会说羌戎土话的,却不好找。”
  霍翎语气略带一丝责备。
  “陆尚书此言差矣。”
  “兴办州学这种事情,只需派三两个老成持重的臣子前去坐镇,剩下的,都可以选没有太多任事经验的年轻人。”
  “朝中会土话的官员不好找,那就去国子监找,甚至可以在民间张贴告示,求取贤才。”
  说到这儿,霍翎看向身侧的景元帝。
  “在陛下的治理之下,大燕人才济济,还怕选不出足够数目的官员吗。届时应召的才子如过江之鲫,礼部多出几套题目考教他们,从中选出一些有真才实学的就是了。”
  陆杭也算是知道,皇后娘娘入宫三年,为何还如此盛宠了。
  他顶多就是擅长睁眼说瞎话了点,哪儿像皇后娘娘,是奔着不给拍马溜须的佞臣活路去的。
  心下略作一番感慨,陆杭拱手:“臣知道该如何做了。”
  景元帝微微颔首:“那就交由礼部了。”
  离开皇宫时天色尚早,陆杭先去了趟国子监。
  听说礼部要出卷子来考教国子监的学子,从中选出成绩优异者去燕西任官,江祭酒自是十分乐意。
  打好招呼,陆杭就将这件事情交给了底下人,让他们尽快弄出卷子。
  等底下人出好题目,陆杭仔细看过以后,又略做了一些调整。
  “行了,将这份卷子重新誊抄一遍,拿去印刷,再通知国子监那边,可以定下考试——”
  在陆杭吩咐的时候,底下人已伸手过来接卷子。
  结果还没触碰到卷子,陆杭突然止住话音,抽回了卷子。
  “大人?”
  陆杭微垂眼眸,思量片刻,再次探手递出卷子,却是改了主意。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