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综合其它>权力是女人最好的医美> 权力是女人最好的医美 第224节

权力是女人最好的医美 第224节

  面前的茶水已经有些凉了,霍翎让人重新换了一杯热茶。
  她捧着热茶,语气不变,继续与霍世鸣聊着家常。
  霍世鸣弄不明白
  霍翎的心意,就想着打一打感情牌,于是,他话锋一转,突然叹息道:“等过完年,我也该回行唐关驻守了。下回再进京时,阿兴……阿幸那孩子应该已经能跑能跳了。”
  霍翎摸了摸孩子的头:“阿幸生得如此机灵,也难怪父亲舍不得他。”
  “我哪里只是舍不得他。我也舍不得你、陛下和阿泽。这几年里,要不是有你和陛下看顾着,以他的性子,早就不知道惹出什么乱子了。”
  霍翎道:“父亲如此舍不得,不如留在京师,一家团聚。”
  霍世鸣浑身一震,愕然抬头。
  感情牌的效果,是不是好得过头了些。
  霍世鸣勉强笑了一下:“我一介莽夫,只会练兵打仗,我留在京师,帮不上陛下和娘娘什么忙,反倒是留在燕西,我这老胳膊老腿的,还能为陛下和娘娘分忧一二。”
  ……
  “爹,怎么样,娘娘给孩子取名了吗?”
  霍泽今天特意早早下衙,就为了能第一时间知道自家儿子的大名。
  结果他兴冲冲回到府里一看,孩子已经睡下,他爹枯坐在摇篮旁边,神情阴沉,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听到霍泽的话,霍世鸣才从呆愣中回过神来,声音略带几分沙哑:“孩子的名字取好了。”
  霍泽没察觉到什么不对:“叫什么?”
  “霍幸。”
  霍泽一愣:“这个名字……”
  霍世鸣摆摆手:“娘娘已经定下了孩子的名字。”
  霍泽将逸到嘴巴的抱怨咽了回去。
  霍世鸣已经没心思理会儿子的情绪了,他的心神都放在娘娘要他留在京师这件事情上。
  “对了爹,我今儿在衙门听说了一件事情。你今天进宫去了,怕是还没听到风声。
  霍世鸣不耐烦地拧起眉头:“什么事情?”
  霍泽道:“无锋大哥回京了。下回我们再举办宴会时,别忘了给他那边也下一个帖子。”
  霍世鸣猛地抬起头来,面色阴沉到几乎能滴出水来。
  “你说什么,无锋回京了!?”
  “是、是啊。”霍泽被他的反应吓了一跳,说话也有些结巴,“我今日换防时遇到他了,他说错过了孩子的满月酒和百日宴,迟些会把礼物全都补上,我还让他别那么客气。”
  霍世鸣从椅子上站起身,来回踱步,神情焦灼。
  六月时,吏部右侍郎在文盛安的示意下,上折弹劾他以权谋私,拥兵自重。
  无锋奉太后之命前往行唐关。
  他收到太后密令后,亲自押送行唐关副将刘集回京。
  无锋和他带去的一队下属却没有跟着他回京,而是留在了行唐关。
  霍世鸣让自己的心腹盯好无锋一行人的踪迹,然后就匆匆押送刘集进京了。
  此后几个月里,他所有心神都放在和文盛安斗法上,再加上他在行唐关的心腹也没发现什么不对劲,他就彻底将无锋忘在了脑后。
  如今无锋突然回京,娘娘的态度又如此古怪,莫非是无锋真的查到了什么东西?
  ***
  皇宫里修筑有四座藏书阁,这四座藏书阁,收录着历朝历代藏书逾万卷。
  其中藏书最多,占地最广的,就是文渊阁。
  除了收录古籍字画外,以往朝臣上表的奏折,也都会按照年份存放在文渊阁里。
  无墨提着明亮的灯笼,紧紧跟在霍翎身后,与霍翎一起穿行于书架间,最后停在了存放景元二十六年所有折子的书架前。
  指尖从积灰的折子上轻轻划过,突然,霍翎动作一顿,指尖回勾,将其中一本奏折抽出。
  “找到了。”
  无墨既好奇又疑惑:“娘娘深夜来此,是要找什么奏折?”
  霍翎打开奏折。
  借着灯笼的光亮,无墨看清了折子的落款:
  文盛安
  ——景元二十六年十一月,先帝驾崩,柳国公兵败身死,兵部尚书之位空缺。
  文盛安上书,举荐承恩公霍世鸣担任兵部尚书,想以此削弱太后权势。
  霍翎当场驳回文盛安的举荐,将兵部左侍郎李寒松提拔为兵部尚书。
  这本举荐折子,也被收入文渊阁,多年不见天日。
  一晃经年,文盛安致仕,吏部尚书之位出现空缺。
  有资格坐上吏部尚书之位的人并不多,太后迟迟没有定下吏部尚书之位的人选,让那几个有资格的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终于,左等右等,千盼万盼,腊八节后第二日,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太后宣布了任命,人选却出乎所有人意料——
  吏部尚书并未花落大家看好的那几人,而是由仅剩的辅政大臣、礼部尚书陆杭担任。
  原兵部尚书李寒松,迁往礼部,接任礼部尚书。
  空缺出来的正二品兵部尚书一职,由行唐关主将、正三品怀化大将军霍世鸣接掌。
  世事变迁,八年之久,文盛安的举荐,还是被采纳了。
  第135章 收复燕云十六州!?……
  也许连文盛安自己都没有料想到,命运会如此戏剧,兜兜转转,霍世鸣还是成为了兵部尚书。
  只是这一回,事态并非由他亲手推动,而是由曾经狠狠驳回过这本折子的霍翎一手促成。
  从正三品边境主将,到正二品一部尚书,在大多数朝臣看来,这就是太后对霍家的恩宠与看重。
  有多少人终其一生,都够不着尚书之位的边。
  只有极少数,经历过柳国公权势显赫时期的朝臣,敏锐察觉出了一丝不对。
  ——承恩公在行唐关待得好好的,太后为何会突然将他召回京师?
  这其中,是否有隐情?
  丁景焕如今是刑部左侍郎,在朝堂上的站位愈发靠前。
  在听到这道任命时,丁景焕的眉心猛地一跳。
  显然,即使是他这位太后心腹,也都意外于太后的做法。
  他应该是在场所有人里,最清楚内情的人。
  先帝时期,勋贵势力庞大。
  柳国公府位列勋贵之首,不仅有极深的威望,还牢牢把持着兵权。
  为了节制柳国公府的权势,先帝与文盛安这对君臣,任命柳国公为兵部尚书,又用了其它手段,才成功收回柳国公府手里的兵权。
  景元二十六年,先帝驾崩。
  临终前,先帝留下遗诏,任命霍世鸣为行唐关主将。
  正是因为有燕西十几万军队在背后支持,在朝中根基不稳的霍翎,才能与文盛安、陈浩言等辅政大臣进行周旋,不至于落入下风,全无还手余地。
  文盛安欲效仿昔年柳国公府旧事,上书举荐霍世鸣为兵部尚书,所图不过三点:
  一是削弱太后势力;
  二是防备外戚坐大;
  三是自己把持朝政。
  即使过去了那么多年,丁景焕还清楚地记得,太后驳回这道折子时说过的话:
  “我爹的毕生抱负是征战沙场,收复燕云十六州。
  “让一位领兵征战的将领留在京师任兵部尚书,深陷权谋算计,是蹉跎了他。”
  ……
  如果不是亲耳听闻,丁景焕很难相信,这样的话语会出自一位摄政太后之口。
  只是,八年的时间,终究改变了很多东西。
  将领的追求与抱负早已不再纯粹,为了成为燕西的土皇帝,笼络将领,邀买人心,以公肥私。
  想到这儿,丁景焕视线微移,落到霍世鸣身上。
  他这个局外人看懂了娘娘的苦心,承恩公身处局中,又能否理解娘娘的一番好意呢。
  ……
  霍世鸣脑子轰隆作响,无数声音萦绕在他耳畔,让他无法静下心来思考任何事情。
  到最后,他想起来的,是文盛安致仕前对他放的那一席狠话:
  “娘娘与承恩公不够齐心,我方能在其中左右逢源。
  “但我不知道,承恩公如此积极主动地帮娘娘对付我,打的又是什么算盘?
  “我倒下以后,承恩公能得到什么好处?”
  文盛安说那一番话的时候,正是霍世鸣最志得意满的时候。
  一个胜利者,在面对失败者时,是足够游刃有余的。
  因此他将文盛安的话听在了耳里,却没有放在心上,甚至还有些隐秘地不屑,觉得文盛安这位辅政大臣也不过如此。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