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综合其它>权力是女人最好的医美> 权力是女人最好的医美 第230节

权力是女人最好的医美 第230节

  季衔山很难想象,一向沉稳端凝的母后,还有过那样意气轻狂的志向。
  “景元二十年,羌戎叛乱。丁老师给我讲这段历史时,说最先发现羌戎狼子野心的人就是母后。”
  “对。”霍世鸣话语里满是唏嘘,“多亏娘娘见微知著,朝廷才能及时作出应对。”
  眼看着火候差不多了,霍世鸣话锋一转,将自己的小心思娓娓道来。
  他询问季衔山是否愿意增设一门课程,多了解了解大燕边境的局势。
  季衔山听出了霍世鸣言外之意。
  稍一琢磨,季衔山也就点头答应了。
  他确实想要多了解了解羌戎和大穆的情况。
  一个是大燕的附属国,一个是与大燕相持百年的对手,多了解一二并非坏事。
  在季衔山意向明确的情况下,这门课程很快就被排入了季衔山的课表里。
  宋叙过来向霍翎报备此事,霍翎也没有太放在心上:“陛下愿意学,就多学学。老师人选定了吗?”
  宋叙道:“定了。是承恩公。”
  霍翎展开一本折子:“这个人选是谁提议的?”
  宋叙道:“朝中能胜任这门课业的人选不多,其中以承恩公和安老将军的条件最为合适。陛下在两人中选了承恩公。”
  霍翎提笔批折,不再多言。
  宋叙见状,行礼退下。
  当天傍晚,季衔山照例过来给霍翎请安,陪霍翎用膳。
  霍翎与他闲聊时,随口问起此事。
  季衔山道:“以前也听其他老师说起过羌戎与大穆的事情,但他们对羌戎和大穆的了解,多是从书上得到的。外祖父与羌戎打过仗,也与大穆交过手,他对羌戎和大穆的了解,也会深刻许多。”
  霍翎颔首:“近来大穆局势动荡,打入大穆内部的暗卫传回了不少消息,你若有意了解,我命人整理之后给你送过去。”
  季衔山眼前一亮:“难道是永庆帝驾崩了?”
  霍翎被他这话逗笑了:“还没有。他多活一段时间,对我们来说倒是一件好事。”
  残暴而衰老的君王。
  一群实力雄厚、正值壮年的儿子。
  还有一个被寄予厚望、却年岁尚小的幼子。
  大穆这一出自相残杀的戏码上演得越久,对大燕就越是有利。
  第139章 天赐良机?
  大燕开国有多少载春秋,就与大穆对峙了多少年。
  早些年,大燕频频与大穆开战,试图从大穆手中光复燕云十六州。
  一场场战争下来,大燕有胜有负,期间也算是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战果,却始终没能完成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略目的。
  战争对国力的消耗是巨大的。
  这从大燕建国多年后,人口数量迟迟没有增加就能看出来。
  先帝继位以后,没有再贸然与大穆开战,而是命人在边境修筑防线,又鼓励百姓休养生息。
  在先帝时期,大燕的人口数量才算是稳步增长起来。
  霍翎在大方向上还是沿用了先帝的政策,但私底下,她也一直在为了北伐做准备。
  她派出大量暗卫潜入敌国,收集情报。
  大穆永庆帝在位三十余年,年轻时也算一代枭雄,利用铁血手腕镇压其它游牧部落。
  随着他渐渐上了年纪,行事愈发暴戾,不仅是对不听话的臣子,就连对自己的儿子和女儿也毫不留情,动辄鞭笞咒骂。
  底下的几个成年皇子早已成了气候,许是感受到了儿子对他的威胁,永庆帝迟迟不愿松口立储。
  直到去年,永庆帝大病一场,险些没撑过去,立储之事才被摆上台面。
  纵使如此,病愈的永庆帝也不愿立成年皇子为储,而是透露出要立幼子的想法。
  自此,大穆乱象已现。
  没有立刻爆发出大乱,还是因为永庆帝余威犹存。
  但这样危险而微妙的平衡,随时都有可能会被打破。
  而这一天,也来得很快——
  大穆三皇子发动宫变,意图逼宫,被早有准备的永庆帝当场拿下,处以极刑。
  大穆四皇子、六皇子牵涉其中,被判幽禁。
  此后数日,永庆帝都没有在人前现身过,疑似大受刺激中风晕厥。
  ……
  霍翎的案前,摆放着一封厚厚的密报。
  里面不仅写了三皇子谋逆的动向,就连四皇子、六皇子在这场谋逆里扮演了什么角色,都赫然罗列其中。
  ——甚至,在密报最后,还附有永庆帝近期的一份脉案。
  依照脉案上的内容,永庆帝确实有中风之兆。
  过来送密报的无锋,语气格外激动:“永庆帝生死不知,储君之位悬而未决,娘娘,此事大有可为。”
  被匆匆叫进皇宫的丁景焕,面上也是难掩亢奋:“这样的机会确实千载难逢,娘娘,我们要不要在背后推波助澜一番。”
  也难怪无锋和丁景焕会表现得如此激动。
  就连霍翎,在看到这封密报后,呼吸都忍不住急促了几分。
  北狩大穆,收复燕云……
  这是不世之功。
  这是连大燕太祖皇帝都没能做到的丰功伟绩。
  这也是她自幼年起就心心念念的志向。
  如今成功的可能近在眼前,她也难以保持平常心。
  不过霍翎终究是霍翎,她没有急着表态,而是命人送来一桌茶水点心,请无锋和丁景焕坐下慢慢说话。
  “情况你们都了解了。依你们之见,大燕该做些什么。”
  无锋和丁景焕对望一眼。
  无锋主动道:“我不如丁大人急智,就由我来抛砖引玉吧。”
  大穆皇室里,有资格角逐储君之位的,一共有七人。
  这七人里,三皇子已死,四皇子、六皇子终身幽禁。
  余下四人里,三位成年皇子的实力相差无几,没有谁出色到远胜其他人,也没有谁的势力强大到力压其他人。
  最被看好的十皇子,出身大穆第一贵族萧家,母族势力最为强大,但出生最晚,年岁最小。
  萧家的势力有多强大呢?
  大穆接连好几位皇后,都姓萧。
  而如今领兵镇守在燕云十六州的人,正是十皇子的三舅舅萧国英。
  萧国英称得上是一代名将,年纪轻轻横空出世,就打得各路反叛部落重新归降,还深受永庆帝这位皇帝姐夫的信任。
  如果上位的人不是十皇子,萧国英身为十皇子的舅舅,极有可能会被牵连猜疑。
  所以萧家极有可能会为了扶持十皇子上位,要求萧国英回京支援,给十皇子保驾护航。
  这就给了大燕可乘之机。
  霍翎问:“什么可乘之机?”
  无锋一时间被问住了,过了半晌,才带着一点儿不确定开口:“……起兵北伐的可乘之机。”
  霍翎不置可否,看向一旁的丁景焕:“你也是这么想的?”
  丁景焕对兵事称得上是外行,但像他这样的人,在有足够情报的支撑下,也能分析得头头是道。
  眼下的局面对大燕来说无疑是有利的。
  大穆乱得越久,就越符合大燕的利益。
  所以丁景焕才会提议,调用那些埋伏在大穆的人手,让他们煽风点火,推波助澜,必要时候还能给那些落于下风的夺嫡皇子提供帮助,让这场夺嫡之争持续得更久一些。
  但对于是否要在这个时候起兵北伐,丁景焕不敢妄言。
  霍翎眉梢微挑:“为何不敢妄言?”
  丁景焕道:“臣不通兵事,只怕误导了娘娘。”
  霍翎道:“君臣私下对奏,但说无妨。”
  丁景焕也就放开胆子说了:“这些年来,大燕厉兵秣马,整治军力,皆是为了他日北伐做准备。臣敢断言,如果在这个节骨眼上北伐,大燕一定能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霍翎笑了一下,听出他话中未尽之意:“那你不敢断言的,又是什么?”
  “娘娘知我。”丁景焕道,“臣不敢断言的是,这场北伐能取得多大的战果。”
  胜利,也分惨胜与大胜。
  发动战争,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每一场战争背后都是有战略目的的。
  高宗皇帝时期,发动北伐是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
  先帝驾崩那年,大穆永庆帝挥兵十万南下,是为了吞掉大燕的三关地区,重新商定两国边界。
  霍翎准备了那么多年,厉兵秣马,磨刀霍霍,整治军队,训练骑兵,囤积粮草。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