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综合其它>权力是女人最好的医美> 权力是女人最好的医美 第275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权力是女人最好的医美 第275节

  一场选秀下来,位份最高的妃嫔不过正三品。
  反正真有合心意的,以后慢慢晋升就是了,开头先封低一点,也方便皇后管理。
  这些妃嫔进宫后,原本还算冷清的后宫顿时热闹了起来。
  不过再热闹,也热闹不到霍翎面前。
  有资格参与选秀的秀女,全都是各地五品以上官员的家眷。在她们进宫之前,家里人都仔细叮嘱过她们,其中有一条铁律,就是绝对不能触怒霍太后。霍太后这样的人物,怎么敬着哄着都不为过。
  私底下也有人给霍翎送男宠,这些年明里暗里向霍翎自荐枕席的人更是没有断过。
  皇权之下,再出色的猎手,也不过是猎物。
  高坐云端狩猎的猎人,其实并不介意底下人视自己为登云梯。
  偶尔遇到一些个还算有意思的,霍翎也愿意给对方一个机会,将其调到御前聊以消遣。
  选秀期间,霍翎还命礼部和国子监联手举办了一场考试,通过考核的方式再次选拔出一批底层官员。
  大燕朝的世家势力还是太过庞大,她不可能现在就和世家对上,从世家手里彻底收走选官任官的权力,只能用这种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慢慢布局。
  有些地方还需要慢慢布局,但有些地方布的局已经够久了,久到开始开始尝试收网。
  上尊号、改称谓这样的事情重要吗?
  自然是重要的。
  谁掌握了解释礼制的权力,谁就掌握了朝中大权。
  但要是一味将视野放在朝堂这一亩三分地上,任由朝臣党同伐异、排除异己,不仅无法提升国力,还会造成国家的严重内耗。
  所以该争的时候,要寸步不让地争。
  该跳出来的时候,也要及时跳出来,从另一个地方重新落子,继而盘活整副棋局。
  “娘娘下一步要做什么?”
  霍翎站在那面巨大的舆图前,将手中的红色旗子,插在了“羌戎”的领土上。
  “天下如此广袤,满朝文武的视野,何必局限在小小的朝堂上。他们想要立功,想要上位,那朕就给他们一个立功和上位的机会。
  “距离上一场大战结束,我朝已经休养生息了七年。
  “如今国泰民安,兵强马壮,是时候开始吞并羌戎,让大燕的旗帜,在无定河畔飘扬,在贺兰山下招展。”
  ***
  霍翎从来都不
  是一个甘于守成的人。
  她的目光,一直都停留在吞并羌戎和收复燕云十六州上。
  之前没有大动作,不过是因为大燕还需要蓄积力量。
  如今军政大权在手,粮草充足,国库盈余,已经到了谋取羌戎的最佳时机。
  在霍翎定好吞并羌戎的基调后,她立刻召集重臣,与他们商议接下来的行动。
  本朝初立时,羌戎畏惧大燕的兵锋,第一时间上书俯首称臣。
  自那以后,大燕就一直在边境布局,包括设立榷场,控制茶盐流通数量,鼓励羌人搬进燕西,与燕人混居。
  随着天下承平日久,羌戎也开始变得不安分,前任羌戎首领李向笛就曾率兵攻打行唐关,想要自立为皇。
  后来李向笛兵败被俘,李向笛之子李宜春被推上了羌戎首领的位置。
  李宜春是羌燕混血,生母是被掳去当女奴的燕人。
  为了活命,也为了保全生母的性命,在霍翎的劝说下,李宜春与大燕展开了合作。
  李宜春在羌戎王庭里毫无根基,而且羌戎贵族对于他这位混血首领多有不满,他想要坐稳羌戎首领的位置,就必须要依附于大燕。
  这些年里,在李宜春有意无意的推动,以及大燕越来越咄咄逼人的兵锋威胁下,大燕在燕西兴办州学,加强对榷场的控制,严格管控盐、铁、茶、马等重要物资的大宗生意流通,扶持那些亲近大燕、心向大燕的贵族……
  经过二十年如一日的渗透,羌戎王庭里会说汉话的人越来越多,大燕对羌戎的影响也越来越深。
  “李宜春是我们扶持起来的人,我们能通过和平的方式将羌戎纳入领土版图吗?”
  “这不现实。而且李宜春当了这么多年的羌戎首领,他心里未必没有旁的想法。”
  “不错,依我之见,我们可以一边与羌戎展开谈判,一边让行唐关的军队行动起来。先礼后兵,要随时做好用武力收复羌戎的准备。”
  大燕的疆域很广袤,但没有一片地方适合养马。
  除了燕云十六州外,放眼天下,最适合养马的地方,就是羌戎所占据的贺兰山——那里有着全天下最好的马场。
  大燕想要收复燕云十六州,就必须要培养出骑兵精锐,而想要培养出骑兵精锐,牧场就不可或缺。
  所以吞并羌戎,是霍翎北伐大计里,必不可少的一步。
  “如果我们对羌戎动兵,大穆不会坐视不管。他们肯定会派兵支持羌戎。”
  “这一点确实不可不防。”
  一番畅所欲言后,众人基本得出一个共识:
  作为宗主国,他们要有宗主国的气度,先派一支使节团去羌戎进行谈判,试探羌戎的态度,如果羌戎不肯乖乖投靠,那他们只好先礼后兵,断掉榷场贸易,派出大军压境,用拳头来跟羌戎好好讲道理。
  ……
  毫无疑问,使节团是个非常好的差事。
  不会有生命危险不说,要是能靠唇枪舌战就兵不血刃拿下羌戎,不说青史留名,加官进爵肯定是少不了的。
  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了使节团上。
  那些个有能力有地位的自不必说,目光全都放在了正副使的位置上。
  那些个知道自己争不过的,也不去争抢正副使的位置,只想着把自己或族中晚辈塞进使节团里混一份功劳。
  而季衔山也在这件事情上,再一次深刻感受到了母后的手腕——
  通过抛出“吞并羌戎”这个极具诱惑的鱼饵,将反对派、中立派和支持派全部都拧成一条战线。
  在羌戎被彻底拿下之前,再也没有人会主动站出来要求太后还政了。
  因为想要推动吞并羌戎这样的大事,他这位年轻天子的威望是不足够的,必须有太后在朝堂上坐镇才行。
  季衔山深吸一口气,在大是大非面前,他拎得清轻重缓急。
  亲政之事暂不可为,那就转换思路,想办法多塞几个自己人进使节团。
  尤其是正副使的位置。
  他不贪心,但使节团有一位正使和三位副使,至少也要给自己人争取到一个位置。
  第169章 时隔二十四年的攻心计……
  霍翎在抛出“吞并羌戎”这个鱼饵前,就已经猜到了朝堂众人会有的反应。
  以她如今的身份地位,只要不是那种明确反对她的官员,霍翎都可以重用。
  适当给各方势力分润一些好处,才能让满朝文武拧成一条线,劲往一处使。
  所以使节团的其他普通成员,到底是太后党的人,还是支持皇帝的人,又或者是宗室、世家、勋贵出身,霍翎都不在意,只要各方势力最后推举出来的是能办事的人就行。
  真正需要霍翎在意的,只有正副使的名额。
  出使羌戎,确实不会遇到任何生命危险。燕西驻扎着十几万精锐将士,给羌戎再大的胆子,他们也不敢对大燕使节团下杀手。
  但是,她派遣使节团出使羌戎的目的,是为了说服李宜春和羌戎贵族,让他们乖乖放下屠刀,放弃抵抗,归顺大燕。
  李宜春确实是大燕一手扶持起来的,亲近大燕的羌戎贵族也不在少数,可亲近大燕是一回事,彻底并入大燕、成为大燕的一个州郡又是另外一回事。
  霍翎和李宜春这些年一直保持着通信,可私交归私交,真要让李宜春乖乖俯首称臣,李宜春心里会没有点儿别的想法吗?
  他真的像他在信中所表现出来的那样心向大燕,不贪恋羌戎首领的权势地位?
  怕是不见得吧。
  所以这回出使到底能取得多大的成果,就看使节团能做到哪一步了,尤其是看正使能和李宜春谈判到什么地步。
  这个出任正使的人,不仅要足够熟悉羌戎的情况,还要有勇有谋,能言善断。
  毕竟羌戎王帐与大燕京师相隔太远了,霍翎只能定下一个整体谈判基调,在很多细枝末节上,都需要正使和李宜春接触过后,按照实际情况做出决断。
  能够同时符合这几个条件的人少之又少。
  而在仅有的符合条件的人选里,宋叙是唯一一个,有过不止一次出使经验,还曾经深入过羌戎王帐,与李宜春打过交道的人。
  霍翎并不怀疑宋叙的办事能力,只是宋叙的立场,难免让她迟疑。
  斟酌片刻,霍翎提笔,在白纸写下几个名字。
  名义上的正使不能是宋叙。
  靖国公老成持重,又向来有分寸,有他这个正使在上头坐镇,底下人也能放下做事。
  邱鸿振在工部左侍郎的位置上待了也有快十年了,差不多是时候立个功劳,挪一挪位置。正好他在燕西做过几年县令,塞进使节团当个副使也合适。
  还有一位副使,霍翎定了祝青云。
  当看到这份名单时,宋叙是什么想法,丁景焕不清楚,但丁景焕心里的想法很复杂。
  以宋叙的能力和资历,其实是完全足以胜任正使一职的。
  宋叙是文盛安的学生,还是陛下的老师。
  在太后和文盛安相争之时,太后可以完全信任宋叙的立场,放心重用宋叙。
  但在太后和陛下相争之时,太后已经开始不信任宋叙的立场了。
  ……
  正副使的人选定下来后,各方势力的角逐也差不多告一段落了。
  使节团里,除了祝青云外,还有桑玄清等好几名女官。她们名义上是奉霍翎之命跟随使节团,实际上是代表暗阁前往羌戎,接触暗阁安插在羌戎里面的钉子,为谈判提供情报便利。
  临行前,霍翎单独召见了几位正副使,与他们各自密谈交代一番。
  使节团带着国书浩浩荡荡离开了京师。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